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地理第二輪復習模塊檢測試題(有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必做部分】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
一、(每小題2.5分,共50分)
讀下列天氣預報簡圖,回答1~2題。

1.據圖中信息可知,該日最接近的節氣是(  )
A.春分(3月21日)       B.谷雨(4月20日)
C.立夏(5月5日) D.小滿(5月21日)
2.當日的天文現象及該地此時所處季節容易出現的天氣現象分別是(  )
A.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沙塵漫天
B.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和風細雨
C.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暴風驟雨
D.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氣溫波動較大
解析: 第1題,根據日出與日落時間可以計算出“今天”的晝長是13小時27分。“明天”晝長是13小時29分,春分日晝長為12小時,據此可以推算出該日最接近的節氣是谷雨。第2題,此時,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正向北移動;我國北方地區尚未進入雨季,土壤裸露且干燥,多大風天氣,常出現沙塵漫天的天氣現象。
答案: 1.B 2.A
PQMN為四個不同的區域,讀圖回答3~4題。

3.立足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最適合農牧業結合發展的地區是(  )
A.P B.Q
C.M D.N
4.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當地實際的是(  )
A.P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大力植樹造林
B.Q地區洪澇災害嚴重,加強水利工程建設
C.M地區土壤鹽堿化嚴重,大水漫灌壓堿
D.N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退耕還牧
解析: 第3 題,農牧結合發展的地區應該是半濕潤到半干旱的過渡地帶,降水量在400 mm左右。第4題,P地應該是熱帶沙漠氣候,降水量少,不應植樹造林;Q地屬于亞熱帶降水量較多的氣候類型,容易產生洪澇災害;M地位于半干旱向半濕潤的過渡地帶,大水漫灌會加重鹽堿化問題;N地降水量較多,不會產生荒漠化現象。
答案: 3.C 4.B
馬斯達爾位于西亞國家阿聯酋的首都阿布扎比(約24°N,54°E)的郊外,是世界上第一座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城市。下表為馬斯達爾(1977~2007年)的氣候資料。據此回答5~6題。
月份
項目123456789101112
均溫(℃)18.819.622.626.430.432.333.834.032.228.824.520.8
平均降水量(mm)7.021.214.56.11.30微量1.50微量0.35.2
5.下列獲取電力的方式中,目前不能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是(  )
A.太陽能發電 B.垃圾發電
C.地熱發電 D.風能發電
6.下列關于馬斯達爾氣候的說法正確的是(  )
A.2月季風帶來降水 B.屬于地中海氣候
C.屬于熱帶沙漠氣候 D.8月受東南信風影響
解析: 垃圾發電在垃圾燃燒時會放出二氧化碳;根據馬斯達爾的氣候資料可看出,全年氣溫較高,降水較少,應為熱帶沙漠氣候。
答案: 5.B 6.C
下圖為南極大陸和周邊海區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7~8題。

7.代表水循環蒸發環節的是(  )
A.①⑤ B.③④
C.②④ D.③⑤
8.水循環⑥環節對地理環境的主要影響是(  )
A.降溫減濕B.形成“U”型谷地
C.形成沖積扇D.決定全球能量轉換
解析: 讀圖可知,圖中序號代表的水循環環節是:①為水汽輸送,②、⑤為降水,③、④為蒸發,⑥為地表徑流。
答案: 7.B 8.C
讀中國東、中、西部能源生產與消費占全國的比重示意圖,回答9~10題。

9.關于我國東、中、西部能源生產與消費特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中西部生產量均大于消費量B.東部地區生產量小于消費量
C.能源生產與消費區域不平衡D.我國能源消費嚴重依賴進口
10.西部輸出的主要能源最可能儲存于(  )

解析: 第9題,由圖可知,我國東部地區能源消費量最大,中部地區能源生產量最大,西部地區能源生產和消費比重均較小。能源生產與消費區域分布不均。從圖中無法判斷出我國能源進口狀況。第10題,我國西部能源主要以石油、天然氣為主,多分布在陸相沉積盆地中,地質構造為背斜。選項A為背斜,故A項正確;選項B為地塹;選項C為向斜,為地下水分布的區域;選項D為地壘。
答案: 9.D 10.A
讀我國某省人口數據統計表,回答11~12題。
年份總人口(萬)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家庭人口規模(人)
19906 705.686.7921.243.66
20007 438.078.7641.493.23
20107 966.249.9445.863.18
11.據表可以推斷:1990~2010年,該省(  )
A.家庭戶數呈減少趨勢B.社會負擔明顯加重
C.城市化速度逐漸加快D.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上升
12.導致上題中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觀念變化 B.醫療衛生事業進步
C.人均GDP快速增長 D.老齡人口比重增大
解析: 第11題,用總人口除以家庭人口規模,可以得出不同年份的家庭戶數,經計算可知,家庭戶數在增加;該省城鎮人口所占比例在提高,即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其提高速度卻在下降;該省老齡人口比例不斷上升,說明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在下降、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因此社會負擔明顯加重。第12題,社會負擔明顯加重的直接原因是老齡人口比重增大。
答案: 11.B 12.D
讀某特大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各類土地的付地租能力與該地區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13~14題。

13.若在圖中開辟一蔬菜花卉基地應選在(  )
A.c處 B.d處
C.b1處 D.e處
14.圖中b1、b2功能區相同,但級別不同,在b2地區發展該功能區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業區附近,工人上下班較方便
B.位于農耕區附近,乳肉蛋食品豐富
C.靠近景點和林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D.位于背風坡地區,空氣濕度小,日照多
解析: 第13題,d處地價較低,平原面積廣闊且距離城市近,交通便捷,布局蔬菜花卉基地較為合適。第14題,根據地租水平曲線,可以看出兩者均為住宅區,但是靠近林地和景點,環境優美、空氣質量好,該住宅的區位較好。
答案: 13.B 14.C
近年來,我國各地形成了多個優勢農產品基地,產品銷往國內外,為我國農業的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讀圖回答15~16題。

15.圖中A地可在夏季種植喜濕涼蔬菜,與B地同為我國優質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其原因是(  )
A.A地位于河谷地區,氣溫高,冬季蔬菜仍可生產
B.A地受寒潮影響大,氣溫低,病蟲害少
C.B地緯度較低,冬季熱量較豐富
D.B地冬季水熱充足,利于蔬菜生長
16.C、D兩地均有乳制品生產企業,其形成的主導區位因素分別是(  )
A.原料 科技 B.原料 市場
C.勞動力 市場 D.政策 交通
解析: 第15題,A地為湟水谷地,位于青藏高原,夏季氣溫低,可生產喜濕涼蔬菜,B地由于緯度低,冬季氣溫相對較高,利于蔬菜生長。第16題,C地位于內蒙古地區,乳制品生產企業在此布局主要考慮接近原料地,而D地位于滬寧杭地區,有廣闊的市場。
答案: 15.C 16.B
下圖為湘北某流域示意圖。據此回答17~18題。

17.圖示地區從土地利用看(  )
A.建筑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B.果園用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區
C.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區D.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區
18.該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在于(  )
A.緩坡開挖魚塘,發展水產養殖業
B.修建水平梯田,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態環境
D.將化工廠遷移到西南河流下游,丘陵發展立體農業
解析: 第17題,等高線地形圖上,可以看出建筑用地、果園、耕地均分布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林地分布在200~500米之間的丘陵地區。第18題,化工廠應遷移到河流下游地區,丘陵地區應發展立體農業。
答案: 17.A 18.D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的蒙西高新技術工業園區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構筑產業鏈條。讀圖完成19~20題。

19.該工業園區產業鏈條的延伸主要得益于(  )
A.豐富的原料 B.技術的進步
C.交通的發展 D.豐富的勞動力
20.與傳統工業園區比較,該工業園區最為突出的優點是(  )
A.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緩解能源緊張狀況
B.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利于環境保護
C.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集聚效益
D.共同利用基礎設施,降低生產成本
解析: 第19題,該工業園區為高新技術工業區,圖中產業鏈條的延伸主要得益于生產技術的提高;第20題,該題強調的是“與傳統工業園區比較,最為突出的優點”,讀圖可知,該工業園區產業鏈條的構建,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是循環經濟具體體現。
答案: 19.B 20.B
二、非(共50分)
21.(18分)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金磚國家”引用了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的英文首字母—BRICS,近期該集團首腦會議圍繞“展望未來、共享繁榮”主題,探討國際經濟大勢,加強在糧食、能源等領域的合作,規劃“金磚國家”未來藍圖。該合作機制的建立順應國際形勢的發展,是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的必然產物,也是金磚國家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和自然選擇。
材料二 金磚國家相關資料示意圖。

(1)B國東南部的陰影區為熱帶雨林氣候,深受洋流和盛行風的影響,請自設圖例并畫出二者的運動方向。(4分)
(2)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C國陰影區域土壤侵蝕的原因。(5分)
(3)S國黃金、鉑族、錳、釩、鉻、銻等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請結合圖文信息給S國擬定一個與其他四國類似的稱謂,并說明理由。(2分)
(4)區域對比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請你在C、I、R三國中任選兩國,列出可以比較的自然地理要素,任選其中一項比較異同。(7分)
國家可比較的自然要素比較異同的自然要素不同點相同點


答案: (1)(畫圖略)風向為東南風(1分),洋流流向為東北向西南,(1分) 圖例設計2分。
(2)土壤侵蝕的原因:
自然原因——夏季多暴雨;植被稀疏;黃土土質疏松、直立、遇水易崩解;構造運動劇烈、地表起伏大。(3分)
人文原因——開墾陡坡;毀壞樹木;過度放牧和采樵;開礦、修路以及無計劃的修建窯洞等。(2分)
(3)世界礦山(2分)(答案須與礦產相關,合理即可。)理由:本國礦產資源豐富(1分)
(4)
國家可比較的自然要素比較異同的自然要素不同點相同點
地形水文植被
自然資源
(答出至少3項
得3分)選擇左側表格中任一要素均可(1分)(1分)(1分)

(1分)
22.(14分)讀圖文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哈爾濱周邊地區簡圖、哈爾濱兩時刻海平面氣壓分布圖。

(1)據圖描述哈爾濱市從4日14時到5日8時天氣變化狀況。(2分)
材料二 松花江(哈爾濱河段)多年平均最低日溫、平均降水量、月徑流量統計資料。

(2)根據材料二,分析松花江(哈爾濱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6分)
材料三 東北地區中、西部的草業—畜牧業—加工業耦合發展模式圖。

(3)分析東北地區該發展模式的經濟、生態意義。(6分)
答案: (1)氣壓降低 氣溫升高(或風力減弱)
(2)結冰期長;緯度高,氣溫低,冬季漫長。流量較大;降水較多,徑流季節變化大;季風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夏汛明顯;夏季降水集中。(答對3點即可得滿分)
(3)中部產糧區的糧食得到就地轉化;西部畜牧業良性發展;中、西部形成密切聯系的產業鏈,推動中西部經濟的發展。“異地育肥”,減緩對草場的壓力。
23.(18分)讀我國西北部分地區略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試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簡要比較圖中甲、乙兩地地形成因的顯著差異。(4分)
(2)有學者將圖中乙地區描述成“被賀蘭山護著、被黃河愛著的地方”,試解釋其地理原因。(4分)
近40年來,祁連山冰雪融水迅速減少,局部地區的雪線正以年均2~6.5米的速度升高。
(3)試分析祁連山冰雪融水迅速減少對丙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4分)
設施農業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在人為可控環境下進行的現代農業生產,具有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產量和高效益等特點。圖中丁地區正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將逐步形成大棚蔬菜、食用菌、花卉和溫室育苗等鮮活農產品大生產、大流通的格局。
(4)該地區設施農業基地的建設主要得益于哪些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3分)
寧東—山東±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于2011年2月28日正式投運。該工程起自寧夏銀川東換流站,止于山東青島換流站,直流線路全長1 333公里,將寧東能源基地火電和黃河上游水電直送山東。
(5)簡述該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3分)
答案: (1)甲地受地殼抬升,流水下切作用形成峽谷;乙地地殼下陷,河流攜帶的泥沙堆積形成沖積平原(沖積扇平原)。
(2)賀蘭山減弱了冬季風(西北冷氣流)對寧夏平原的影響;阻擋了風沙(沙漠)對寧夏平原的侵襲。黃河為寧夏平原提供了便利水源。
(3)使河西走廊的水資源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生態環境惡化。
(4)市場需求的擴大、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5)將寧夏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緩解山東能源緊張狀況,有利于改善山東的大氣環境質量(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選做部分】
24.(10分)[旅游地理]讀北京某景點客源情況變化圖,回答下列問題。

(1)據圖說明該景點客源變化的特點。(6分)
(2)提出北京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合理化建議。(4分)
解析: 第(1)題,讀圖可以看出,該景點游客總量增長很快,國外游客增長很快,且游客中國外游客占的比重較大。第(2)題,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如發展生態旅游、加強環境保護、提高管理水平、游客高峰期控制游客數量等。
答案: (1)游客總量增長速度快;國外游客增長速度更快;國外游客在入境游客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并占主導地位。
(2)①保護旅游資源(如立法保護);②控制游客數量;③提高管理水平;④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加強環境保護);⑤開展生態旅游和綠色旅游等。(答出兩點即可)
25.(10分)【自然災害與防治】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讀各類自然災害對農業損失面積比例圖,回答問題。

(1)從“各類自然災害對農業損失面積比例”圖上看出:危害我國農業生產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是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這兩種災害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4分)
(2)每年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造成的損失嚴重,請從防災減災方面,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提出建議。(6分)
答案: (10分)(1)干旱、洪澇(2分);我國主要是季風氣候區,季風不穩定,降水變率大,容易引起旱澇災害(2分)。

(2)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加大農業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開發抗災能力強的新品種;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節水農業。(每點給2分,答對三點給6分,其它答案酌情給分)
26.(10分)【環境保護】我國頒布實施新的飲用水國家標準以來,飲用水安全問題仍然存在,讀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我國飲用水污染物類型構成圖
(1)從污染物來源分析,我國國飲用水安全威脅主要來自哪些方面?(4分)
(2)針對飲用水安全問題,列出防控飲用水污染的措施。(6分)
答案: (1)生活污染工業污染(4分)
(2)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建立應對水污染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加強監督管理和執法(加強供水體系的日常管理和維護);提高公眾保護飲用水源的意識。節約用水;減少污水隨意排放(清潔生產)(答出3點即得滿分,共6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8899.html

相關閱讀:江蘇省淮陰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地理
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上學期期終基礎學業測評(地理)
河南省許昌市五校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 暫缺答案
上海市某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廈門雙十中學—學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