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科 綜 合
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共12頁。滿分24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答題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座號、考生號、縣區和科類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的位置?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注意事項:
1. 第Ⅰ卷共25小題,每小題4分,共10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涂在答題卡上,只答在試卷上不得分。
大氣透明度系數越高表示其能見度就越高。圖1為中國大氣透明度系數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第1題。
圖1
1.如圖所示,與大氣透明度系數呈正相關的地理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經濟發展水平 C.海拔 D.太陽高度
圖2為同一區域不同發育階段示意圖。讀圖回答2~3題。
圖2
2.按照先后順序,圖示發育階段排列正確的是
A. Ⅰ-Ⅱ-Ⅲ B.Ⅱ-Ⅰ-Ⅲ C. Ⅲ-Ⅰ-Ⅱ D.Ⅰ-Ⅲ-Ⅱ
3.該巖石形成的地貌類型為
A.風蝕洼地 B.喀斯特地貌 C.流水地貌 D.沉積地貌
圖3為我國某區域農業生產景觀圖。讀圖回答4~6題。
圖3
4.該農業生產模式為
A.灌溉農業 B.雨養農業 C.生態農業 D.林網農業
5.圖示農業模式主要分布規律為
①多分布于濕潤地區 ②多分布于半濕潤地區 ③多分布于半干旱地區 ④多分布于干旱地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圖示農業生產模式的優越性,主要是
A.改善生態環境,增強防災抗災能力,兼顧經濟觀賞效應。
B.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總產量
C.使糧食作物能更多的利用太陽光能進行光合作用
D.有利于大型機械化的實施
圖4為城市發展階段及人口變化示意圖。讀圖回答7~8題。
圖4
7.如圖所示,城市的發展階段一般為
A.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B.再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區城市化-再城市化
D.郊區城市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8.中心城市人口處在最低值的階段是
A.城市化 B.郊區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第Ⅱ卷(必做110分+選做30分,共140分)
注意事項:
1. 第Ⅱ卷共14道題。其中26?31題為必做部分,32?39題為選做部分。
2. 第Ⅱ卷所有題目的答案,考生需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答在答題卡規定的區域內,在試卷上答題不得分。
3. 考生在選做部分的試題中須從地理、歷史、思想政治三科中各選擇1道試題作答。答題前,請考生務必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題號用2B鉛筆涂黑,答完題后,再次確認所選題號。
【必做部分】
26.(2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圖5為G區地理位置及地理信息圖。
圖5
材料二:G區耕地分布圖(圖6-陰影區為耕地分布區)和G區糧食相對氣候產量與≥10℃積溫距平變化趨勢圖(圖7)。相對氣候產量是指依據氣候狀況確定的糧食產量。
圖6 圖7
(1)據材料一,判斷G區所處的省級行政區并簡述G區地形特征。(6分)
(2)據材料一、二,分析說明G區內地形、耕地、聚落和交通之間的內在關系。(6分)
(3)簡要分析G區西南部山區人類活動較多的自然原因。(6分)新-課 -標-第-一-網
(4)說明G區≥10℃積溫距平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原因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6分)
27.(12分)圖8為某國際鐵路經過區域等高線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
圖8
(1)請繪出MN兩點之間的地形剖面示意圖。(2分)
(2)簡述沿鐵路線從A到B,沿途地理景觀的變化規律并說明原因。(4)
(3)簡述圖中A地所瀕臨的海洋及洋流的運動特點。(6分)
【選做部分】
32. (10分)【地理??旅游地理】
閱讀材料并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圖9為2010年我國J省農業旅游示范點可達性范圍邊界示意圖;圖10為J省2010年農業旅游示范點可達性時間分布示意圖。
圖9 圖10
材料二:圖11為2010年J省交通網絡等級分布圖;圖12為2010年J省生產總值等級分布圖。
圖11 圖12
(1)簡述J省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空間分布狀況與可達性時間分布、交通密度分布和區域生產總值之間的相關性。(4分)
(2)試分析J省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空間分布規律及成因。(6分)
33.(10分)【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
閱讀材料并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圖13為2001年中國干旱災害空間分布圖,圖14為2006年中國干旱災害空間分布圖。
圖13 圖14
(1)2006年與2001年相比,中國干旱災害空間分布發生了哪些變化。(4分)
(2)試分析圖中華北地區春旱發生的成因。(6分)
34.(10分)【地理??環境保護】
閱讀材料并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霧是由大量在近地面空氣中懸浮的冰晶或者微小水滴、顆粒等形成的一種混合物。
霾主要是由空氣中的有機碳氫化合物、硫酸鹽、硝酸鹽及灰塵等顆粒形成的一種混合物,漂浮在一定范圍內,使大氣變得混濁。經試驗,空氣中的懸浮顆粒能減弱太陽紫外線并攜帶多種病菌。
材料二:圖15為霧霾天氣景觀示意圖。
圖15
(1)在我國北方,一般秋末冬初或者冬末春初容易發生霧天氣,試分析其成因。(4分)
(2)試分析霧霾天氣對人類帶來的危害。(6分)
文科綜合試題參考答案
第Ⅰ卷
1.C 2.C 3.B 4.D 5.B 6.A 7.A
8.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第Ⅱ卷
【必做部分】
26.
(1)省級行政區:甘肅。2分)
地形特征:以山谷和山地為主;(2分)東北(北)、西南(南)地勢高,中部地勢低。(2分)
(2)地形是主導因素。(2分)
耕地、聚落和交通線多集中分布在地勢較低、較為平坦的山谷地帶。(4分)
(3)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坡度較為和緩;植被較好;高山冰雪融水;山頂部有現代冰川可供開發利用等。(每個要點2分,共6分)
(4)變化趨勢:波狀升高(增加)(2分)
原因:全球氣候變暖(2分)
對農業的影響:糧食產量呈增長趨勢(2分)
27.
(1)(2分)
(2)變化規律:垂直地帶性(2分)
原因:相對高度大。(2分)
(3)海洋:阿拉伯海(印度洋)(2分)
洋流特點:季風洋流;冬半年呈逆時針流動,夏半年呈順時針流動。(4分)
【選做部分】
32. 【地理??旅游地理】
(1)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空間密度與交通密度、區域生產總值之間呈正相關;(2分)
與可達性時間呈負相關。(2分)
(2)分布規律:南部密集北部稀疏(南多北少);(2分)
成因:南部地區交通便利;(2分)經濟發達等。(2分)
33.【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
(1)總體范圍擴大;(2分)
春旱、夏旱和秋旱疊加發生的區域變小且位置分別向西、向南偏移等。(2分)
(2)春季升溫快,蒸發增強;缺乏降水;水源不足;農作物生長快,需水多等。(每個要點2分,共6分)
34.【地理??環境保護】
(1)凝結核充足;地面溫度較高,蒸發較強;晝夜溫差大,發生降溫過程;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結或凝華。(每個要點2分,共4分)
(2)能見度降低,影響交通安全及正常運行,進而阻礙經濟活動;降低空氣質量,引發呼吸道疾。蝗狈ψ贤饩,不利于人體健康;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等。(每個要點2分,共6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4415.html
相關閱讀:上海市某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廈門雙十中學—學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上學期期終基礎學業測評(地理)
河南省許昌市五校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 暫缺答案
江蘇省淮陰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