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日本某汽車公司在中國建有多個整車生產廠和零部件生產廠。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及隨后的海嘯、核輻射災害,使該公司在災區的土廠停產。受其影響,該公司在中國的整車生產廠也被迫減產。據此完成1~2題。
1.該公司在中國建零部件生產廠,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災害對本土汽車生產的影響 B.為其中國整車廠配套,降低整車生產成本
C.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為其日本整車廠服務 D.建立其全球整車生產的零部件供應基地
2.中國整車生產廠被迫減產是由于該公司在災區有
A.研發中心 B.一般零部件廠 C.核心零部件廠 D.整車廠
1-2.【解析】該組題考察工業聯系與工業區位,以日本地震為切入點。日本汽車公司在中國建廠的主要區位條件是市場,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題目材料提供了關鍵信息為:日本某汽車公司在中國建有多個整車生產廠和零部件生產廠。在中國建的零部件廠是為中國的整車生產廠提供服務,以降低生產成本。
第1題,在中國建零部件廠發生在地震之前,A不正確。中國的整車生產使用中國生產的配件,減少運費,成本降低,B正確。汽車制造廠是資金與技術指向型工業,而不是勞動力指向型工業,C不正確。中國生產的零部件主要是供應中國的整車生產,D不正確;
第2題,由于技術保密等原因,部分核心零部件與主要研發機構仍在日本,地震造成了在日本的核心零部件廠停產,中國的整車生產自然被迫減產,而研發中心主要是開發新產品,研究新技術,改進生產工藝,轉化為具體的生產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故A不正確,C正確。
【答案】 1.B 2.C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通過大量技術投入和大規模專業化生產,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大豆,在積極培育優良品種的同時,鼓勵農民組建農場聯合體,實現了大豆的規模化生產與經營。目前,巴西的大豆產量、出口量僅次于美國。中國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近些年大豆的質量下降(品種退化,出油率低),生產成本較高,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據此完成3~5題。
3.巴西大豆總產量增加的潛力大于美國,主要是因為巴西
A.技術力量較雄厚 B.氣候條件較優越 C.可開墾的土地資源較豐富 D.勞動力較充足
4.在國際市場上,巴西大豆價格低于美國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專業化水平較高 B.科技投入較大 C.勞動生產率較高 D.勞動力價格較低
5.中國要提高大豆質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擴大種植面積 C.增加勞動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3-5.【解析】本組題重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是以轉基因大豆這個熱點問題切入。
第3題,巴西人口比美國少,巴西高原面積廣大,適宜大豆種植,“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大豆”,開發種植較晚是最大的優勢,美國農業區域專業化程度高,大豆生產區氣候條件優越,生產技術水平高,但可以用的土地資源有限,所以巴西的增產潛力大是因為可開墾土地多,故C正確;
第4題,巴西大豆的專業化水平、科技投入、勞動生產率都沒有美國高。巴西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價格便宜,D正確。第5題,中國大豆種植歷史悠久,“品種退化”嚴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質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確。中國后備耕地資源少,不能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勞動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質量。
【答案】3.C 4.D 5.A
讀圖1,完成6~8題。
圖1
6.圖示區域內最大高差可能為
A.50m B.55m C.60 m D.65 m
7.圖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圖示區域內擬建一座小型水庫,設計壩高約13 m。若僅考慮地形因素,最適宜建壩處的壩頂長度約
A.15m B.40m C.90m D.65m
6-8.【解析】本組題考查等高線的判讀,地形與河流等地理事物聯系能力。
第6題,圖中最高處海拔在80—85米之間,最低處海拔在20—25之間,所以最大高差無限接近65米,但不能是65米。C正確。
第7題,①②③④四處,③處等高線最密集,流速最快。C正確。
第8題,僅從地形因素考慮,大壩建在如下圖示位置,壩址所在位置的河谷海拔介于45m和40m之間,設計壩高13米,則壩頂海拔應基本與55米等高線持平,由圖提供的比例尺可知壩頂長約為40米。
【答案】6.C 7.C 8.B
圖2顯示青藏鐵路從拉薩向北上坡段某處的景觀。其中T是為保護鐵路而建的工程設施。據此完成9~11題。
9.據圖文信息可以推斷
A.該段鐵路沿等高線布線 B.該段河流冬季結冰 C.鐵路沿P箭頭指示向拉薩延伸 D.P箭頭指示北方
10.M、N間的堆積物來源于
A.坡 B.河流 C.溝 D.原地
11.T設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對鐵路的危害 B.防御溝部位洪水及泥沙對鐵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對鐵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動物穿越鐵路線
9-11.【解析】本組題以青藏鐵路來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實際能力。讀圖不清,直接影響學生做題。
第9題,該段鐵路是上坡,所以鐵路不可能沿等高線布線,A不正確。因為該段是青藏鐵路,地處青藏高原,雖然是河谷,冬季河流仍然結冰,B正確。C、D選項做錯的同學很多,尤其是選D的多。題干中“從拉薩向北”“上坡段某處”只是說“上坡段某處”在拉薩以北,并沒有給出拉薩的位置與北方位所在 (有點文字游戲的意思) ,C、D不正確。
第10題,M、N間的堆積物在溝口處,所以是流水從溝里帶來的沉積物堆積而成,C正確。
第11題,如圖:如果是防御坡部位崩塌T設施就不建在溝口處,A不正確。T設施相當于隧道,鐵路從下面穿過,讓溝里的洪水與泥沙從上面流過,對鐵路起到保護作用,B正確。防御河流洪水對鐵路的危害,T設施就與河岸平行,而非與河岸垂直,C不正確。由上面分析,T設施是為了保護鐵路而不是為野生動物留下通道,D不正確。
【答案】9.B 10.C 11.B
第Ⅱ卷
36.(28分)依據圖文資料及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某島國人口約500萬(2009年),經濟發達,淡水資源嚴重不足。該國國土面積約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島面積約540平方千米,地形單調,平均海拔不足15米,島上河流最長不足16千米。圖6示意該國主島及其附近地區,圖7為對應的氣候資料。
(1)簡述該國氣候特征,并分析該國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
(2)圖8為圖6中M水壩的景觀。水壩能阻擋海水涌入,并通過其閘門調控河流入海流量。說明建壩前后壩內水域水的咸淡變化及其原因。(12分)
(3)除建水壩外,請你為該國再提出一種解決淡水資源短缺的辦法,并說明理由。(6分)
36.【解析】通過試題文字信息和圖中經緯線,可以判斷該島國為新加坡,該國為城市國家,地域狹小,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通過圖示的降水柱狀和氣溫折線,所表達的氣候類型為熱帶雨林氣候,其特點是高溫多雨。試題材料給出該國的淡水資源嚴重不足,從淡水資源問題設問,要求考生針對新加坡的國情分析淡水資源不足的原因及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答好此題,就要求考生能回憶起淡水資源的相關概念,可利用水資源的類型以及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等相關原理和知識。從圖示信息可以看出,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大面積的湖泊,河流短小,且平均海拔不超過15米,地下水資源不足,淡水資源的儲存條件有限,且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水資源的需求量大,因此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為解決這一問題新加坡在其較大河流入?谔幮藿ㄋ畨危ㄟ^攔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使壩內的水逐漸降低鹽度,由咸變淡。此外,新加坡還通過從鄰國(馬來西亞)進口淡水,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進行海水淡化,利用其先進的技術加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等措施解決其水資源問題。
【答案】(1)(10分) 氣候特征:終年高溫多雨。
主要原因:國土面積小,地勢低平,四周環海,陸地上儲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條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經濟發達,生活、生產對淡水需求量大。
(2)(12分)水壩修建以前,水偏咸。 原因:河流水流平緩,海潮(頂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
水壩修建后,水逐漸變淡(改善)。 原因:攔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 通過閘門調控蓄水和排水,逐漸使偏咸的水換成淡水。
(3)(6分)①從鄰國(馬來西亞)購買淡水。鄰國(馬來西亞)面積較大,高溫多雨,有較多淡水。兩國之間的海峽狹窄,輸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該國經濟比較發達,四周環海,可選適當地點,建海水淡化廠,生產淡水。
③廢水(污水)回收利用。該國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生活、生產廢水(污水)產生量大。
37.(18分)圖9示意2007年中國大陸制造業企業500強總部的空間分布。讀圖9,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中國大陸制造業企業500強總部空間分布的特點。(8分)
(2)分析圖示資料,以某城市或某區域為例,說明其吸引制造業企業總部的優勢條件。(10分)
37.【解析】本題給出的是“2007年中國大陸制造業企業500強總部的空間分布”第1小題是要求通過對地圖的閱讀,描述中國大陸制造業企業500強總部的空間分布的特點。這是一種“看圖說話”題型。第2小題是一道開放性設問題,考察學生對工業企業區位條件的分析。答案不惟一,但核心內容是唯一的,考生必須把握好工業區位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且要熟悉所選區域的工業區位優勢條件,所以答好此題有一定難度。從圖中可以看出2007年中國大陸制造業企業500強集中分布東部沿海省市,以環渤海地區(或京津冀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最為集中?忌梢曰貞浳覈h渤海地區(或京津冀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優勢區位條件,從地理位置特點、經濟水平、工業基礎、基礎設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運輸等方面逐項回答,整理成文即可。
【答案】(1)(8分)分布不均衡。 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省市, 以環渤海地區(或京津冀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最為集中。 西北部的省區總部數量較少。
(2)(10分)舉例。 優勢條件。 (說明:所述優勢條件應與所舉城市或區域相符,具體包括地理位置特點、經濟水平、工業基礎、基礎設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運輸等方面。
42.(10分)旅游地理
讀圖10,分析圖示地區發展自駕車旅游的優勢條件。
圖10
42.【解析】本題以不斷發展的“自駕游”這種新的旅游方式為命題切入點,實際考察學生如何評價旅游資源,考察學生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并進行較準確闡述的能力。從圖中可看出該區與旅游客源地(杭州、寧波、溫州)路程在2小時車程內;客源地經濟較發達,旅游需求旺盛;區域內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地質公園等,類型多樣,地域組合好,且各景區之間有公路相通,分布相對集中,這些對發展“自駕游”是十分有利的。
【答案】 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寧波、溫州等城市)路程適中,有高速公路連接; 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車擁有量多,出游率高; 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地域組合好,分布集中。
43.(10分)自然災害與防治
長江下游某城市邊緣分布著丘陵,丘陵的基巖上有黃土覆蓋(如圖11所示)。近年來,由于城區擴展,大量開挖山坡,該地在夏季暴雨后曾發生多起黃土崩塌、滑坡災害。
閱讀圖文資料,簡要分析該地黃土崩塌、滑坡多發的原因。
43.【解析】從試題材料和剖面圖可以分析出黃土覆蓋在基巖上,與基巖的接觸面就成為了土坡的滑動面,且在基巖上黃土厚度不均,呈現出坡頂和坡麓黃土層薄,坡中間厚的特點,這就容易出現一旦人工切坡(如圖中所示),加上雨水下滲,基巖與黃土之間形成滑動面,在重力作用下出現滑坡。黃土直立性強,垂直節理發育,人工開挖邊坡,就會破壞坡面地形的穩定性,容易導致黃土崩塌。
43.【答案】黃土垂直節理發育,孔隙度大;人工開挖邊坡,破壞了坡面地形的穩定性。
暴雨容易誘發坡地黃土崩塌; 雨水下滲,在基巖與黃土之間容易形成滑動面,造成黃土滑坡。
44.(10分)環境保護
某區域內濕地呈斑塊狀分布。表1中的數據反映該區域濕地的變化。
表1
年份
濕地斑塊數目(塊)
濕地總面積(hm2)
濕地比率(%)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閱讀資料,分析該區域不同時段濕地變化的特點,說明濕地變化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44.【解析】本題分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描述該區域不同時段濕地變化的特點,這是一個讀表描述,分析表格中各項的數據,描述其變化即可,該問題的難度不大;第二個問題是說明濕地變化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可以通過回憶濕地的功能來進行說明。
【答案】變化特點:1976~1986年,濕地斑塊數量顯著增加,濕地破碎,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
1986~2005年,濕地斑塊數量和面積明顯減少,濕地萎縮。
不利影響:涵養水源能力減弱;小氣候變差;植被覆蓋率下降:土壤侵蝕加;生態平衡破壞;生物棲息地減少:生物種類(數量)減少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7458.html
相關閱讀:上海市某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上學期期終基礎學業測評(地理)
江蘇省淮陰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地理
廈門雙十中學—學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河南省許昌市五校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 暫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