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年級地理期末試題說明:1.本試卷共43小題,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2.在答題紙的密封線內填寫學校、班級、姓名、考號等,密封線內不要答題。3.請將所有答案按照題號填涂或填寫在答題卡(紙)相應的答題處,否則不得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圖1是甲、乙兩國人口數據,讀圖完成1~2題。1.具有甲國人口狀況特征的國家分布最多的大洲是A.歐洲 B.大洋洲 C.非洲 D.北美洲2.造成甲、乙兩國人口增長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A.經濟條件 B.氣候條件C.歷史條件 D.地形條件下表為“2000年和2010年江蘇省不同地區城鎮人口及比重”。據此完成3~4題。城鎮人數(萬人)城鎮人口比重(%)2000年2010年年增長率(%)2000年2010年增長百分點蘇南地區146722834.5459.670.310.7蘇中地區6369173.7337.756.018.3蘇北地區98315334.5431.251.520.33.有關江蘇省不同地區城市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蘇北、蘇中和蘇南城鎮人口增長速度相同B.十年間蘇南城鎮人口數量增加最少C.2010年蘇中城鎮人口比重高于蘇南和蘇北D.蘇北城鎮人口增長幅度較蘇南和蘇中大4.關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A.地下徑流增大 B.生物多樣性增加C.熱島效應增強 D.土壤肥力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農民離開家鄉向大城市和東部沿海地區流動,形成了民工潮。大量農民工進城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但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據此完成5~6題。5.形成我國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資源地區分布不均 B.人口密度地區分布不均C.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差異 D.交通線路地區分布差異6.下列措施有助于緩解民工潮過度攀升的是A.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生產效率 B.加強東西部聯系,促進西部發展C.加快高速鐵路建設,縮短時空距離 D.發揮區位優勢,加快沿海發展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9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05‰,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1.77億。圖2為“四種人口增長狀況柱狀圖”。據此完成7~8題。7.與我國目前人口增長狀況相符的是A.甲 B.乙C.丙 D.丁8.根據人口發展狀況,我國應A.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B.加大自然資源開發力度C.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D.大力提高農業人口比重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協調人口與環境的關系十分必要和緊迫。據此完成9~10題。9.制約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人均物質消費量 C.資源總量 D.人均糧食消費量10.下列地區中,單位土地面積環境承載力最大的是A.青藏高原 B.珠江三角洲 C.塔里木盆地 D.東北平原2011年11月26日綠色和平組織志愿者在德班托起一個巨大的風力發電機模型(如圖3),呼吁前來參加氣候變化大會的各國政府采取措施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保護全球脆弱地區和人群免遭傷害。圖4為“碳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11~12題。11.大力開發風能資源,減少CO2排放,直接影響圖4中的環節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為維持⑤環節降低大氣中CO2含量的作用,人類迫切需要A.開墾沼澤 B.開發水能 C.保護雨林 D.退耕還湖讀世界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圖5),完成13~14題。13.城市化乙階段,主要出現A.城市環境質量下降 B.逆城市化現象C.一、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 D.生物多樣性增多14.當前,下列國家中最可能處于城市化丙階段的是A.埃及 B.中國C.美國 D.印度 圖6為“1980年以來某城市空間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15~16題。15.影響該城市空間形態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 B.交通 C.礦產資源 D.地域文化16.為合理規劃功能區,該城市工業區宜選址在A.① B.② C.③ D.④圖7為“2013年春節期間深圳某大街‘空城’一角景觀圖”。讀圖完成17~18題。17.造成深圳某大街2013年春節期間“空城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逆城市化加速 B.務工人員返鄉C.人口老齡化加劇D.旅游人數增多18.進一步提升城市化發展的合理途徑是①提高城市人口素質②擴大農業耕地征用③增加城市建筑密度④改善城市環境質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某城市東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分別表示該城市不同的區域。圖8為該城市沿東西方向“人口密度與土地價格分布曲線圖”。讀圖完成19~20題。19.該城市中心商務區可能位于A.甲區 B.乙區 C.丙區 D.丁區20.若甲、乙、丙、丁為四個功能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區人口密度小,工業區位條件最差B.乙區土地價格高,以倉儲和綠地為主C.丙區住宅用地為主,人口密度大D.丁區基礎設施完善,土地價格低21.圖9為三江平原稻-魚-食用菌-貂農業生態模式,該模式所屬的農業地域類型是A.水稻種植業 B.商品谷物農業C.乳畜業 D.混合農業圖10為“某企業在四地生產同一種產品成本結構比較圖”。讀圖完成22~23題。22.在四地中,距市場最近的可能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3.該企業最有可能屬于A.鋼鐵工業 B.石化工業C.制糖工業 D.棉紡工業讀某工業部門區位要求及其所在地的地方條件比較表,其中“◎”表示指向性因素,“×”表示重要因素,“○”表示一般因素,完成24~25題。區位因素原料勞動力工廠用地燃料交通市場水源區位要求○○×○×◎×地方條件差差優差優良優24.該工業部門最可能是A.水果罐頭制造 B.高級服裝制造C.石油加工 D.有色金屬冶煉25.此地擬將該工業部門作為主導產業大力培育,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利用便利交通,擴大原料進口B.發展下游產業,拓寬消費市場C.大量引進人才,提高創新能力D.分散企業布局,減小生產規模 圖11為某電腦公司產品產業鏈圖,讀圖回答26~27題。26.該公司產業鏈跨越國界,在全球生產、采購零部件的最終目的是A.拓展營銷渠道,實現經營的全球化B.充分利用各地原料,降低運費C.尋找最優區位,降低成本,擴大市場D.獲取廉價勞動力,擴大生產規模27.中國大陸在此產業鏈中所承擔的分工,有利于A.提升國產品牌的知名度 B.獲取電腦生產核心技術C.贏得較大的利潤收益 D.促進國際貿易量增長2012年12月26日京廣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從首都北京到廣州,全程2294千米,最短用時約8小時,是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圖12為“京廣高鐵線路示意圖”。據此完成28~30題。28.影響京廣高鐵建設的主導因素是A.地形 B.資源C.文化 D.經濟29.高鐵沿線城市某些路段的兩側,常架起近兩米高的屏障,其主要目的是A.減輕噪聲污染 B.保障行駛安全C.凈化城市空氣 D.美化沿線環境30.京廣高鐵的運營A.加快了沿線城市間客運速率B.緩解了沿線城市能源供應緊張局面C.減少了沿線自然環境的差異D.實現了沿線地區農業產量提高二、判斷題:判斷下列各題的正確與錯誤,正確的涂A,錯誤的涂B,請在答題卡上相應的方框內填涂(本部分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31.若某地區的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容量相當,則表明該地區人地關系協調。32.人口遷移有利于合理利用剩余勞動力。33.在我國,并非所有大城市的市中心都為中心商務區。34.城市是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最大的地區,城市發展可不考慮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35.地域文化會對城市空間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36.工業集聚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37.交通運輸多樣化、快捷化、網絡化使城市形態呈現多樣性。38.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會造成生態環境質量下降。39.當流域的匯水速度小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時就容易形成洪水。40.在進行野外考察與探險時通過GPS可以隨時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地形。三、綜合題: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紙的相應位置上(本部分共3小題,共30分)。41.讀“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示意圖(圖13)”,回答下列問題。(11分)(1)圖中斜線部分表示 ▲ ,計算方法是 ▲ 。(2)甲、乙、丙、丁處于人口增長減緩階段的是 ▲ ,按經濟發展水平,目前 ▲ 國家或地區從總體上看應屬于該類型。(3)人口死亡率不斷下降的階段是甲、乙、丙、丁中的 ▲ ,人口增長和世代更替都緩慢的是 ▲ 階段。(4)目前我國人口增長類型已進入圖中 ▲ 階段,該階段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長率 ▲ ,我國進入該階段與大力開展 ▲ 工作密切相關。42.圖14為某城市功能分區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9分)(1)從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看, ▲ 功能區的土地利用屬于公共事業用地。(2)現擬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選一處布局一大型批發市場,最佳選址是 ▲ 地,原因是 ▲ 、 ▲ ;從環境角度考慮,化學工業布局在甲工業區的合理性體現在 ▲ 、 ▲ 等。(3)近年來,該地城市化速度不斷加快,城市化最主要的標志是 ▲ 不斷上升。(4)目前該城市交通擁堵現象日趨嚴重,請你為緩解該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 ▲ 、 ▲ 等。43.圖15為“泰國位置示意圖”,圖16為“泰國首都曼谷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0分)(1)泰國位于東南亞,其主要糧食作物是 ▲ ,種植該農作物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 、 江蘇省徐州市2012-201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題 Word版無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249251.html
相關閱讀:四川省武勝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無答
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重點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 地理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一中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 地理
湖北省三校(宜昌一中、公安一中、沙市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
高一年級地理寒假作業(六)答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