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寒假作業;2014高一生物暑習題專練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學習指導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寒假里是學生提升自己成績的關鍵時間,學生們可以在這個時間里進行充電,下面是2014高一生物暑習題專練,以供大家參考練習。

1.根據下圖判斷,正確的描述是()

①對于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活動,過程a較過程b和c更為重要 ②組織液中的CO2有害無益 ③組織液中的物質是有變化的 ④過程b或c受阻可導致組織水腫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對于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活動來說,過程a、b、c同樣重要;組織液中的CO2對pH的調節有重要作用。

答案:D

2.內環境是體內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下列關于人體內環境及其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擴散方式從消化道腔中進入內環境

B.內環境的溫度隨氣溫變化而變化

C.在內環境中可發生神經遞質和激素的合成

D.內環境穩態是由體內各種調節機制維持的

解析:葡萄糖進入內環境的方式為主動運輸,A項錯誤;由于體內存在體溫調節機制,使內環境的溫度保持在37℃左右,B項錯誤;神經遞質和激素的合成在細胞內,而不是內環境中,C項錯誤;內環境穩態主要是由神經體液免疫調節機制維持的,D項正確。

答案:D

3.下圖表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4種器官,①②是有關的生理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內環境與Ⅰ交換氣體必須通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

B.Ⅱ內的葡萄糖通過①進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膚

解析:據圖可知,Ⅰ是肺、Ⅱ是消化器官、Ⅲ是腎、Ⅳ是皮膚,Ⅱ內的葡萄糖通過①只能進入血液。

答案:B

4.[2013蘇北四市三模]人體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現象屬內環境穩態失調的是()

A.寒冷時骨骼肌不自主戰栗

B.胰島B細胞受損出現尿糖

C.劇烈運動后,人體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

D.飲水不足時,抗利尿激素釋放增加

解析:寒冷時,骨骼肌通過不自主戰栗增加產熱,維持了內環境的穩態;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血糖升高,從而出現尿糖;人體血液pH的變化范圍是7.35~7.45,因此人體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處于血液pH的變化范圍之內;當飲水不足時,抗利尿激素增加,從而促進對水的重吸收,以維持體內水鹽平衡。

答案:B

5.[2014江蘇淮安四調]下列關于人體內環境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穩態就是指內環境的各種理化性質及其成分處于不變的狀態

B.血漿滲透壓與蛋白質含量有關,與無機離子含量無關

C.血漿中的水可以來自于消化道、組織液、淋巴

D.人體散失水分過多會導致下丘腦中的神經中樞產生渴覺

解析:穩態是指內環境的各種理化性質及其成分處于動態平衡,而不是處于不變的狀態;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感受器在下丘腦,但渴覺的產生部位是大腦皮層。

答案:C

6.[2013江蘇徐州三模]下圖示大鼠皮膚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在不同溫度時傳入神經的放電頻率(敏感程度),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不同的溫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溫度范圍

B.環境溫度為28℃時冷覺感受器最敏感

C.大鼠的正常體溫接近于兩個曲線交點對應的溫度

D.當溫度偏離感受器的敏感溫度時傳入神經放電頻率增大

解析:據圖可知,當溫度偏離感受器的敏感溫度時,傳入神經放電頻率(縱坐標)減小。

答案:D

7.[2014湖南師大附中期末]某青年男子李某在寒假外出旅游,一日天氣炎熱,李某就連續不斷地以純凈水解渴。后來他出現四肢發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壓下降等癥狀,接著就不省人事。經醫生檢查認為,李某昏迷是因為過量飲水,患了脫水低鈉癥,俗稱水中毒。請根據有關生物知識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該醫生的檢查結果是錯誤的

B.李某細胞內液的滲透壓上升

C.李某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上升

D.李某昏迷的內環境因素是水鹽平衡被破壞

解析:李某在大量排汗(含無機鹽和水)之后,以純凈水解渴,導致體內水鹽平衡失調,特別是排汗時帶走一定的鈉鹽,從而出現四肢發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壓下降等癥狀。

答案:D

8.[2014許昌、平頂山、新鄉聯考]如圖為正常人在快速飲入1升清水或靜脈輸入1升生理鹽水后的尿流量和血漿濃度的曲線圖(箭頭處是飲水或注射的時間)。下列有關判斷不正確的是()

A.a代表飲清水后的尿流量變化

B.30~90 min階段,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C.c代表飲清水后血漿濃度變化

D.如果b代表血漿滲透壓的變化,則表明該生理鹽水的濃度為0.9%

解析:飲用清水后,血漿滲透壓降低,通過增加尿流量能提高滲透壓,同時飲用清水后,血漿濃度開始降低,尿量增加后,血漿滲透壓會逐漸恢復到原來水平。所以曲線a表示飲用清水后的尿流量變化,曲線c表示血漿濃度的變化。靜脈注射生理鹽水后,血漿滲透壓及尿流量變化不明顯,所以曲線b若代表血漿滲透壓,則表明注射的生理鹽水濃度為0.9%;飲用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注射生理鹽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無明顯改變。

答案:B

9.[2014江蘇五校聯考]如圖表示三種海蟹在其他環境條件一定時,不斷改變海水鹽度的實驗條件下,它們血液濃度的變化情況。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①在較低鹽度的海水中才能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是甲

②無法判斷甲、乙、丙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的強弱 ③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最強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隨著海水濃度的改變,血液的濃度變化越小的,說明調節內環境的能力越強,反之就越弱。乙種海蟹隨著海水濃度的升高,血液濃度呈直線上升,調節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濃度低時還能維持血液濃度,但稍微高一點,就不能調節穩定了,故調節能力其次。丙在海水濃度低于正常海水濃度時,基本能夠維持平衡,說明丙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能力最強。

答案:A

10.為驗證胰島素能降低血糖濃度,某同學給幾個剛進食的小鼠的腹腔注射一定劑量的胰島素溶液(用酸性生理鹽水配制),觀察現象。若小鼠出現驚厥,則達到目的。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為使反應出現得較快且明顯,實驗前,應將小鼠饑餓處理,以消耗肝糖原

B.應設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鹽水的對照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實驗組

C.應設置口服胰島素的實驗組,對照組灌喂等量的清水

D.出現驚厥現象后,還應對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搶救,另一半不予搶救

解析:根據單一變量原則,題干中的實驗組的處理為注射一定劑量的胰島素溶液,所以對照組也應注射等量的試劑,但不能注射清水,應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

答案:C

11.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血糖含量維持在80~120 mgdL-1。下圖表示在運動前后血糖的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運動初期,血糖濃度下降,主要是由于血糖進入細胞,通過呼吸作用產生乳酸、ATP造成的

B.在1.8~4.5 min內,血糖濃度上升,這種變化滿足了運動時機體對能量的需求

C.在4.5~5 min內,血糖濃度的變化是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D.9 min后血糖逐漸恢復到運動前水平,與肌糖原和非糖物質的轉變有關

解析:運動初期,以有氧呼吸為主,所以通過呼吸作用產生乳酸是錯誤的;對于血糖濃度的變化,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間是拮抗作用,而不是協同作用;肌糖原不能分解為葡萄糖,9 min后血糖逐漸恢復到運動前水平,與肝糖原和非糖物質的轉變有關。

答案:B

12.胰島素具有增加血糖的去路和減少血糖的來源的功能。對這一功能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抑制合成肝糖原

B.抑制血糖的氧化分解

C.抑制血糖的重吸收

D.抑制非糖物質轉變為葡萄糖

解析:胰島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它可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組織細胞進行氧化分解、進入肝臟和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以及轉變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質,還可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轉變為葡萄糖。

答案:D

13.下圖是人體局部組織的模式圖,請據圖回答:

(1)圖中能直接相互交換物質的體液是____________(填標號),毛細淋巴管壁細胞所處的內環境是____________(填標號)。

(2)如果該圖為肝臟的局部結構模式圖,當患肝炎時,則B端與A端的液體相比,明顯增加的物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如果該圖為鼻黏膜的局部結構模式圖,當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與吸附在________表面的相應抗體結合,最終會使________(填標號)的通透性增強,引起鼻黏膜水腫。

(4)嘗試構建人體肝臟內體液間O2、CO2擴散的模型(如下圖所示,說明:在圖形框間用實線箭頭表示O2,用虛線箭頭表示CO2;不考慮CO2進入成熟紅細胞內液)。

解析:(1)圖中①為細胞內液、②為血漿、③為組織液、④為淋巴、⑤為毛細血管壁。組織細胞與組織液、組織液與血漿之間可以直接進行物質交換;毛細淋巴管壁細胞所處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和淋巴。(2)圖中箭頭表示血流方向,由于組織細胞代謝,B端流出的血液中含有較多的CO2、尿素,同時由于患肝炎,肝細胞通透性增大,因此谷丙轉氨酶可以釋放到內環境中。(3)初次進入機體的過敏原刺激機體發生體液免疫,產生的抗體吸附在組織細胞的表面,當相同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與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相應抗體結合,最終會使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引起鼻黏膜水腫。(4)注意該概念圖是根據內環境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來構建的。成熟紅細胞將攜帶的氧氣釋放并擴散到其細胞外液即血漿中,血漿中的物質可以與組織液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而組織細胞又可直接與組織液之間進行物質交換,注意實線箭頭表示O2,虛線箭頭表示CO2。

答案:(1)①與③、②與③ ③④

(2)CO2、尿素、谷丙轉氨酶

(3)組織細胞 ⑤

(4)如下圖所示:

14.下面是內環境穩態與各系統的功能聯系示意圖,請回答相關問題。

(1)a表示________系統,b表示________系統,c表示________系統,參與內環境維持的還有圖中的________系統。

(2)CO2不從組織液進入組織細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導致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乳酸進入血液后,會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與血液中的________發生反應,使血液的pH維持相對穩定。

(4)內環境相對穩定,除了圖中所示的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外,還必須在________的調節下進行。

(5)外界中的O2進入紅細胞,共穿過________層生物膜。

解析:(1)內環境是組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同時借助多個器官、系統的參與,如呼吸系統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統消化吸收食物從而為機體提供營養物質,泌尿系統排出細胞代謝廢物。(2)組織細胞內CO2的濃度高于組織液中,所以CO2不從組織液進入組織細胞。(3)乳酸進入血液后,會與血液中的碳酸氫鈉發生反應生成乳酸鈉和碳酸,使血液的pH維持相對穩定。(4)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5)外界中的O2進入紅細胞,首先需要穿過肺泡壁的1層細胞(2層生物膜),然后進入毛細血管(1層細胞,2層生物膜),然后再進入毛細血管內的紅細胞(1層生物膜),共5層生物膜。

答案:(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環 (2)組織細胞內CO2的濃度高于組織液中 (3)降低 碳酸氫鈉

(4)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5)5

15.某同學以清水、緩沖液(含Na2HPO4、NaH2PO4的溶液,pH=7)和血漿分別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探究血漿是否具有維持pH穩定的功能,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分別加入25 mL實驗材料測pH滴加0.1 mol/L的HCl溶液、搖勻測pH倒去燒杯中溶液后充分沖洗重復實驗并記錄。

試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實驗開始時都應測量三種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同學用如下圖所示曲線來預期探究結果,試回答:

①預期結果中明顯不符合事實的是________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中清水組和緩沖液組起________作用。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證明血漿確實具有維持pH穩定的功能,本探究實驗還應該補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解析:緩沖液是由弱酸強堿鹽組成的,具有緩沖作用,能維持pH的相對穩定。實驗要探究的問題是血漿是否具有維持pH相對穩定的功能,據此可推出該實驗中血漿組是實驗組,清水組和緩沖液組為對照組。清水組的實驗現象與事實不符,清水中加入HCl溶液后,溶液pH應由7下降;血漿組和緩沖液組的曲線走勢相同,說明二者的功能相似,都具有維持pH相對穩定的作用。

答案:(1)獲得實驗前數據,以便與實驗后溶液pH作比較

(2)①清水 清水中加HCl溶液后,溶液pH下降

②對照 血漿與緩沖液一樣具有維持pH相對穩定的功能,且血漿的這種能力比較強

(3)加入一定濃度NaOH溶液后,血漿pH仍可在一定范圍內保持穩定

以上是2014高一生物暑習題專練,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22777.html

相關閱讀:高一語文基本和提升學習方法
高一歷史知識點: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高一政治教案 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高中生的完美學習方法
高一必讀:有效提高成績的“錯題本”小工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