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學歷史比作一場旅行的話,那么,老師就是導游。如果把初中階段的學習比作國內游的話,那么,高中階段的學習就是國外游。不管是國內游還是國外游,再優秀的導游也無法帶你領略全部的美景,所以,必須自己提前做攻略,準備些必備的行李物品。這里給大家一些參考建議:
一、帶上情懷。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曾這么說:"人是有歷史的動物"。歷史是什么?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卡爾說"歷史是今人與古人永無休止的對話",對于中國人來說,歷史就是我們與五千年文明的對話,所以我覺得我們學歷史一定要對歷史動情。
歷史讓我們警醒:警鐘長鳴,勿忘國恥!
歷史讓我們銘記: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歷史讓我們思考:我們從何外而來,要到何處而去?
歷史讓我們啟蒙:"無論是物質的海拔還是精神的海拔,原點最終都是一個,那就是人的解放。"
歷史它既有科學的精深嚴謹,又像藝術一樣美妙動人。北大著名教授閻步克說"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
二、帶上視野。對于歷史而言,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你的眼中的世界有多遼闊,你的心中世界才有多遼闊。對于高中生而言,尤其對高一學生,在學習壓力可能并不太大,學習任務并不太重的情況下,應該廣泛利用多種渠道,如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遺跡、記錄片、口述史、旅行等,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建議樹立大歷史、大文科的觀點,多涉獵一些文學、哲學、邏輯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三、帶上地圖。 "左圖右書"是古人學習歷史的優良傳統。宋代史學家鄭樵說"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近代學者梁啟超也認為"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譬諸筑屋而拔其礎也"。我們的教材和地圖冊上面都有很大多的地圖和圖片,而如何提取地圖和圖片的有效信息并完成圖文轉換恰恰是高中學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弱項。所以我建議高一新生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多看地圖,充分運用歷史地圖冊,熟悉不同時期的歷史地圖、更鼓勵大家自己動手繪制歷史地圖。如何看地圖? 我想要注意"三看":第一要注意看地圖的標題,抓住地圖的主題。第二要注意看地圖的圖例和圖注。圖例和圖注往往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有效信息。第三要注意看地圖上的關鍵信息,如國家、都城、河流、行政區劃等。
四、帶上結構。什么是結構?就是一種框架,一種體系,一種路徑,一種建構,從微觀到宏觀進行求善求美的建構。對于十五六歲的高一學生而言,思維的特點是微觀思維有余,而宏觀思維不足。經常犯的錯誤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特別是從宏觀上如何去建構歷史的結構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從不同的體例去建構歷史的結構。如可以從專題史的體例去建構,也可以從通史和國別史的體例去建構。如果按照專題史的體例可分為政治文明史、經濟文明史、思想文明史。如果按照通史體例又可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如果按照國別史的體例又可分為中國史和世界史(美國史、英國史、法國史、德國史、俄國史、日本史等大國歷史)。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一些線索和邏輯去重新整合教材,建構新的體系。例如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部分,教材是比較龐雜凌亂的。如果這樣建構,就會清爽很多,也很好理解很好記憶:找到自己的階級(五四運動)--找到自己的組織(中國共產黨成立)--找到自己的綱領(中共一大、二大)--找到自己的武裝(南昌起義)--找到自己的道路("工農武裝割據")--找到自己的領導核心(遵義會議)--找到自己的理論體系(毛澤東思想)--走向勝利(新中國成立)。
五、帶上意識。歷史意識是歷史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對歷史學科素養的理解是:知識是基礎,能力是關鍵,意識是升華。歷史意識包括證據意識、辯證意識、批判意識、比較意識、世界意識、現實意識、未來意識、多元意識、價值意識等等。
譬如證據意識,胡適先生講歷史研究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所以歷史研究就像警察破案一樣,必須要有證據意識,必須掌握足夠的證據。我們的教材限于篇幅,往往多給結論,證據則經常語焉不詳,所以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洞察力,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例如教材上講宋明理學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發展為新儒學,那么,我們就要好奇了,證據何在?這是一個難點的問題。我的一個學生通過自己查找資料,發現了這樣一些令他非常興奮的證據:理學一是在宇宙觀或者說本體論上吸取了佛教世界萬物的本源是"空"(一種觀點)、道教世界萬物的本源是"道"的觀點,提出世界萬物的本源是"理"或者"心";二是在認識論上和心性論上分別吸收佛教禪宗北派(北派宗師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和南派(南派宗師慧能:"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的觀點,提出"格物致知"和"發明本心"主張;三是在道德觀上吸收佛教道教"禁欲主義"的思想,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四是在境界論上吸收佛道的成佛、成仙的思想,提出成賢成圣的境界論;蛟S這些證據還不夠充分,也不一定完全準確,但這種證據意識使得他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考試中都表現出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的史學素養和史學水平。
六、帶上感悟。什么是感悟?就是思考,就是頓悟。就是一種見地,一種智慧。歷史不止有高考,還有思考。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歷史本身其實已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歷史的感悟和思考!譬如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給我帶來的感悟和思考,就是由一種不平衡到另一種不平衡!因此,不平衡是一種常態,而我們追求的是什么?恰恰是一種平衡!經濟的發展追求結構的平衡、區域的平衡、行業的平衡、城鄉的平衡,這不正是科學發展觀嗎?!經濟發展如此,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學習與生活的平衡,做人與做事的平衡,事業與家庭的平衡、成功與成長的平衡、理想與實踐的平衡、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平衡……平衡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境界!多年之后,我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即便把所有的歷史知識都忘了都不要緊,只要這些感悟還在,思考還在,你就是一個睿智的人,因為,這,才是歷史的精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872687.html
相關閱讀:高一語文基本和提升學習方法
高一政治教案 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高一必讀:有效提高成績的“錯題本”小工具
高中生的完美學習方法
高一歷史知識點: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