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暑假作業天天練試題練習
1.19世紀以來世界氣溫的變化趨勢是()
A.波動下降 B.波動上升
C.上升 D.下降
解析:19世紀以來,大量的氣溫觀測資料證明,世界氣溫出現明顯的波動上升現象。
答案:B
2.關于我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黃河流域文明的出現,與當時溫暖濕潤的氣候有直接的關系
B.我國古代文明發展比較昌盛的時期,大多也是氣候寒冷干燥的時期
C.我國古代歷史時期沒有出現連續的氣候相對暖濕的時期,因此朝代更迭十分頻繁
D.從古至今,海南島都沒有經歷過氣候寒冷的危害
解析:我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對古代文明和經濟的發展,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古代文明的誕生期和昌盛期,與當時溫暖濕潤、適合人類生存的氣候有密切的關系。當然寒冷的氣候同樣也會造成較大的影響,如1683年和1684年海南島的風寒嚴重,椰樹、檳榔枯死過半,海魚也有凍死。
答案:A
3.下列關于雪線變化與氣候變化的連線,正確的是()
A.雪線升高氣候變冷
B.雪線升高氣候變濕
C.雪線升高氣候變暖
D.雪線降低氣候變干
解析:本題考查對雪線及其變化的理解。 多年積雪區和季節積雪區之間的界限就叫做雪線。雪線的高低變化,主要是在氣溫和降水的作用下形成的。雪線升高,表示氣候變暖,冰雪的消融量增加,多年積雪的體積減小,多年積雪區的面積減少;或者是降水量減少,多年積雪消融后得不到足夠的補給。
答案:C
4.關于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上升之中
B.在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過程中,溫暖期偏短、寒冷期偏長
C.新生代以干旱期為主
D.濕潤期與干旱期相互交替
解析:地質時期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而不是波動上升之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其中溫暖期較長,寒冷期偏短,新生代以濕潤期為主。
答案:D
5.出現于14~17世紀歐洲的小冰期屬于()
A.地質時期的冰期
B.歷史時期的氣候寒冷時期
C.近現代氣候寒冷的時期
D.挪威雪線高于1600 m的時期
解析:地質時期是指距今1萬年以前的時期,近現代是指一兩百年以來有氣象觀測記錄的時期;此時溫度低,挪威的雪線應低于1600 m。
答案:B
6.南極大陸周圍海冰覆蓋面積年變化很大,其覆蓋面積最大的月份應為()
A.2~3月 B.8~9月
C.11~12月 D.6~7月
解析:6~7月是南極的冬季,氣溫非常低,大陸周圍海水封凍。
答案:D
讀下表,結合所學知識,回答7~9題。
主要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程度對比表
溫室
氣體 濃度(mg/m3) 年增長率(%) 生存期(年) 溫室效應強度(CO2=1) 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現有貢獻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烴 0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7.表中所列四種溫室氣體中,CO2對全球氣候變暖貢獻最大,主要原因是()
A.CO2的年增長率大于其他溫室氣體
B.CO2在大氣中的存留時間比其他溫室氣體短
C.CO2的溫室效應強度比其他溫室氣體大
D.CO2的濃度遠高于其他溫室氣體
解析: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CO2對全球氣候變暖貢獻率最大,最主要的原因是CO2濃度大。
答案:D
8.溫室氣體使全球氣候變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增多
B.使大氣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增加
C.使太陽活動增強,從而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多
D.使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解析:溫室氣體具有保溫作用,使大氣逆輻射增強。
答案:D
9.有利于我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措施是()
A.大量進口石油,減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
C.嚴格限制鋼鐵、核工業的發展
D.禁止亂砍濫伐,積極植樹造林
解析:我國能源需求量大,二氧化碳排放較多,所以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改善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答案:B
10.讀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圖,回答下列問題。(1)該圖所示的部分地質時期曾出現過________次大冰期,________次大間冰期。
(2)該圖所反映的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圖中可以看出溫暖期較________,寒冷期________;濕潤期與干旱期相互________,但新生代以________期為主。
解析:冰期是地質歷史上氣候寒冷時期,間冰期是兩個冰期之間氣候相對較溫暖時期。
答案:(1)兩 兩 (2)氣候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3)長 偏短 交替 濕潤下圖為洋面封凍與水、氣候、生物相互作用關系示意圖。讀后完成1~2題。1.根據圖示信息,判斷數字①、②、③代表的內容分別是()
A.氣候變暖、溫室作用增強、氣候變暖
B.氣候變冷、溫室作用減弱、氣候變冷
C.氣候變暖、溫室作用減弱、氣候變冷
D.氣候變冷、溫室作用增強、氣候變暖
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和相關的地理知識分析可知,氣候變冷、氣溫降低,會導致洋面的封凍面積擴大。氣候變暖、氣溫升高,會導致洋面的封凍面積縮小。洋面封凍又會使生物衰退,光合作用減弱,二氧化碳吸收減少,從而使溫室效應增強。綜合分析得出①、②、③代表的內容分別是:氣候變冷、溫室作用增強、氣候變暖。
答案:D
2.圖中箭頭④的含義是()
A.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減弱
B.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增強
C.氯氟烴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增強
D.大氣的保溫作用增強
解析:二氧化碳能強烈吸收紅外線長波輻射,因此,二氧化碳濃度降低,會使大氣對地面輻射(屬于紅外線長波輻射)的吸收作用減弱。
答案:A
對野象生活習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歡生活在溫暖濕潤的森林環境中。下圖為中國歷史時期野象活動地點分布圖。分析回答3~4題。3.據圖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動北界()
A.不斷北移B.不斷南移
C.不斷東移 D.不斷西移
解析:由圖中信息可以判斷,野象活動北界不斷南移。
答案:B
4.關于該歷史時期氣候與現代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個時期氣候變化趨勢基本吻合
B.現代氣候變暖使全球陸地面積增大
C.該歷史時期雪線不斷降低,現代則趨向升高
D.該歷史時期我國1月份0℃等溫線的位置北移
解析:該歷史時期,野象活動北界南移說明氣候變冷,則雪線會降低,而現代氣候變暖,則雪線會升高。
答案:C
讀下圖,回答5~6題。5.據a圖信息可判斷該地區可能位于()
A.亞歐大陸 B.非洲大陸
C.澳大利亞大陸 D.南美大陸
解析:從a圖可知該地區存在針葉林、苔原帶、冰原帶,結合題中各大陸的自然帶類型,除亞歐大陸外其他三個大陸由于較高緯度地區為海洋,在水平地域分布中均缺乏針葉林、苔原帶、冰原帶,故選A項。
答案:A
6.與a到b的變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相同的是()
A.地震將頻繁發生
B.阿爾卑斯山雪線將降低
C.華北地區旱情將加重
D.黃河三角洲將向海洋推進
解析:從a到b的變化可判斷40緯度地區荒漠擴大,其他各自然帶所處的緯度北移。這是由于全球變暖導致的。其后果是海平面上升。故黃河三角洲部分地區被淹沒;高山上的雪線將上升;我國華北地區將變得更加干旱。全球變暖與地震沒有關系。
答案:C
末日時鐘是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雜志設計的模擬鐘,它通過時針的不定期人工調整來象征人類在核武器的陰影下離末日(午夜0點)還有多長時間。美國東部時間2007年1月17日上午10時10分,美國原子能科學委員會將象征世界核安全局勢的末日時針又撥快了2分鐘,從而使距離代表發生全球災難的午夜時刻僅剩5分鐘了。該次調整不僅考慮到人類受到的核威脅,同時又把目前危及人類生存的某一重大環境問題考慮其中。據此回答7~8題。7.材料中所提及的使末日時針撥快的某一重大環境問題是指()
A.水土流失 B.臭氧層破壞
C.全球變暖 D.酸雨危害
答案:C
8.形成該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的破壞
B.大量氟氯烴的排放
C.大量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D.大量SO2等酸性氣體的排放
解析:當前危害人類生存的最重大問題是全球變暖,它和人類排放CO2等溫室氣體關系密切。
答案:C
9.讀我國西部雪線高度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
(1)沿AB線雪線高度的變化規律及主要成因是什么?
(2)近幾十年來,我國西部雪線高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的趨勢,主要人為原因是什么?
解析:由圖可看出,我國西部雪線高度分布沿AB線在青藏高原以北是由南向北降低,在青藏高原以南是由北向南降低。其成因應從影響雪線高度的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分析。近幾十年來,我國西部雪線高度升高的人為原因應從全球變暖的成因去分析。
答案:(1)北段(青藏高原以北):由南向北降低,主要因為緯度向北增高,降水量大致向北增多;南段(青藏高原以南):由北向南降低,主要因為降水量大致由北向南增加。
(2)人們生產、生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產生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所致。
地理網高考頻道第一時間為您發布高一地理暑假作業天天練試題練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936073.html
相關閱讀:湖北省三校(宜昌一中、公安一中、沙市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一中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 地理
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重點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 地理
高一年級地理寒假作業(六)答案參考
四川省武勝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無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