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亞玲
關于散文(文學類作品)的閱讀,《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7—9年級)的課程目標與內容中這樣寫道:“能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細細咀嚼這段話,不難發現散文閱讀之旅是情感共鳴之旅,它要求學生走進作者心靈深處,和文中人物產生情感共鳴,而后才能漫步于語言文字的叢林,賞得無限風光。而在實際的散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由于個人素養、閱讀經驗等限制,在閱讀文本時往往對情感存在淺讀、誤讀的現象。
究其原因,正如文藝理論大師劉錫慶對散文的評價——“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同樣郁達夫也認為散文“更帶有自傳性的色彩”。這些都指向了散文的“自我性”。實踐表明,這種與作家自身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的“自我性”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散文文本深層內容的把握,成了阻礙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的“厚障壁”。
怎樣幫助學生打破這層“厚障壁”呢?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散文閱讀教學實踐,發現要讓學生真正讀通、讀透散文文本,深刻理解作者的“情”“志”,就必須要在散文閱讀教學中引入適當資料,讓學生了解作者生活的特定歷史背景。這樣,才能達到對散文的立體化、全方位的把握。以下是筆者對散文閱讀教學中引介資料的一點粗淺思考。
一、引介背景資料: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于漪老師說:“寫任何作品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和作者的生存狀態、立身處世的態度,把相關情況搞清楚,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就比較容易準確把握!彼砸楸尘靶畔⒄菐椭鷮W生知情明意、透徹理解文本主題的有效途徑。
尤其對于托物言志類的散文,其情感、志向都寄托在物象上,缺少了特定背景的還原就猶如少了“源頭活水”的水潭,就不能感受“清如許”之美。比如學生在閱讀《紫藤蘿瀑布》時,其閱讀初感一般停留在“茂盛”的紫藤蘿花上,感受到散文的語言美,感悟到的是藤蘿花生命力的旺盛,很少有同學會留意到文中這樣一句分量極重的話:“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關于生死的疑惑,關于疾病的痛楚!蓖瑫r教者可出示作者的原文:“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借助對比閱讀產生的“閱讀期待”,教者可順勢引介本文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寫于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癥,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作者和紫藤蘿花一樣,有著生命飄搖的遭遇,十年前她的父親馮友蘭在文革中遭受非人的折磨,殃及她和弟弟,她曾戴著寫著“馮友蘭女兒”的紙糊的帽子示眾,受盡屈辱。有了背景資料的引介,學生就能超越閱讀初感,對作者關于生命的感悟有更透徹的理解,對生命也會有更深刻的領悟,這樣就由感受語言美上升到感悟文本主題的哲理之美。帶著情感再來品味語言,自然更覺文句情韻俱佳,這樣就實現了散文閱讀理解的質的飛躍。
即便是寫人敘事類散文,背景資料的引介也不可或缺。比如學生初讀《柳葉兒》一文,大多認為作者小時采柳葉兒、吃柳葉兒是一件樂事。其實,這是誤讀。究其原因,該文寫作年代距離學生久遠,學生對其時代背景知之甚少。要激發學生的共鳴感必須要引介相關時代背景資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24069.html
相關閱讀:宗璞《促織,促織!》閱讀答案
《路,在沒路的地方》閱讀答案
高中三年級散文復習閱讀:《牡丹的拒絕》閱讀答案
散文閱讀《李首峰堅守的胡楊》附答案
《我們這樣近,我們這樣遠》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