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散文閱讀表現手法分析題解答指導?
?一、比喻
解題方法:答題信息中若含有喻體,要將喻體換成本體。改換后的語句不能包含喻體。
例1:202019年全國高考(廣西、海南、西藏、陜西、內蒙古卷)第19題:文章最后一段關于喝酒的描述和議論,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答案: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參加社會活動比喻為喝酒,將過分熱衷社會活動而不再創作比喻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創作),多喝則無益,酗酒則造成“快樂的死亡”(沒有作品發表)。通俗易懂,極富諷刺意味,起到生動形象的批評作用。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解題時把喻體所指弄清即可。從上文“快樂的死亡確很快樂……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發表在哪里“以及”我覺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壞事,少喝一點可以舒筋活血……作家不能當隱士,適當的社會活動和文學活動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對創作也是有幫助的“等句即可得出答案。
二、比擬
運用效果: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鮮明、形象可感;使闡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動;使抒發的感情更為強烈,更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這種手法常和人稱的變化結合在一起運用。
例(2000年全國高考第22題)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2)第六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l)將長城擬人化,便于與長城對話,便于抒發感情。(2)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解析:該題第一問要求理解第二人稱在抒情方面的藝術效果。散文中使用第二人稱,可使作者直接與對方傾談,顯得親切自然。第二問要求理解人稱代詞的合理轉換使表達更清晰。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這句話承接“人們發現”而來,陳述的對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們”,寫的自然是“人們”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稱“它”指代長城。
三、對比(襯托手法的特點與對比相關、相似,為便于掌握,一起介紹)
運用效果:對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對比使內涵更豐富,使內容更集中突出;襯托——烘托出主體事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作陪襯叫“反襯”。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
解題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時,寫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對比、反襯、烘托、補充的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32876.html
相關閱讀:高中三年級散文復習閱讀:《牡丹的拒絕》閱讀答案
《路,在沒路的地方》閱讀答案
宗璞《促織,促織!》閱讀答案
《我們這樣近,我們這樣遠》閱讀答案
散文閱讀《李首峰堅守的胡楊》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