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
劉醒龍
①
生活在南方,對濕潤有著別樣的感情。
②
去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時,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請,從千涸到十幾個人共用一盆水洗臉的黃土坡上的窯洞,直接飛到寧波。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座城市,由于是深夜到達,直到第二天早起,才產生對她的第一感覺。一個在長江邊玩水長大的人,去到那種干旱得對水都麻木了的地方,自然更加懷念天設地造的江河湖泊了。
③
我是一個對水懷有不舍之心的人,偏偏寧波讀懂了我。在我抵達寧波的第一個早上,就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好雨。
④
那一天,只要在戶外,自己就堅持不使用任何雨具。并說,自己是從西北來的,那里的人將打傘當成一種罪過。
⑤
寧渡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人在室內時,她便下得激越而豪邁。一旦發現我們走到門口,那雨馬上變得溫婉而抒情,細細密密地從空氣中彌漫下來,比打濕臉龐多一點,比澆透衣服少一點,讓人實實在在地放心地走在雨中。
⑥
說來很怪,這么多,一直沒有機會來寧波,來過一次后,不算因故沒有成行的那幾次,僅成行的,半之內竟達三次。
⑦
第二次從武漢自駕來寧波,時值四月,沿途都是艷陽高照。一到寧波,天就下起雨來,待我離開寧波,出城區不遠,那雨就消失了。所以,第三次來寧波時,心里已經不可能有其他假設了。從武漢開出的動車到上海后,不出站依然是動車轉到寧波,七小時的動車車程,我一直在入神地看一位藏族肢殘寫作者的長篇小說打印稿。一旦放下書稿,朝著車窗外若有所思時,一定會在心里重復地問:寧波會再下雨嗎?
⑧
寧波后來用我所喜歡的濕潤回答說,會,一定會的。
⑨
事實上,在我前往的路上,寧波正下著一場少有的豪雨,只是當我們走近時,那雨才變得溫情脈脈。對于外來者,走馬觀花是其永無休止的真理。第一次采寧波,只與浙東古代雕刻藝術最集中、最精致、內容最豐富的建筑之一林宅,有一些接觸,它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的詩意而建造。第二次來寧波,也只看了兩個地方,除了少有人去的國內最早全木榫穹隆頂結構的保國寺,還有赫赫有名的天一閣。坦率地說,第三次寧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比天一閣的存在更讓人為之心動的另一種事實,二O
一O
十
⑩
在寧波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阿育王寺,瞻望佛頂骨舍利。
11
一行人一邊排著隊,一邊聽管事的僧人細說瞻望之要領與心得。說是自從佛頂骨舍利供人瞻望以來,無數得到佛祖引領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再沒有任何重復的,人所各異,異所各人。終于輪到我們一行,并終于輪到我自己,誠惶誠恐地上前去,盡可能地貼著阿育王塔的小小飛檐,放飛自己的視野;蛟S只有十秒鐘,這樣短的時間,想要看清一種影像該是何等的不易,更何況是在金碧輝煌的背景之中。所以,我只能說從中“
看到”
了自己的一種感覺。但至于是什么,則不敢輕易地說定。
12
從寺廟里出來,上了車,迷迷糊糊中像是又遇到一片雨霧。
13
睜開眼睛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冒出一個詞:滋潤!
14
在阿育王寺內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種滋潤,將人的渴望還給人,讓人的渴求滿足人的滋潤。
15
正如寧波的雨,可以輕?心塵,卻不會寒侵筋骨。
19
.文章的第③
段寫道:抵達寧波的第一個早上,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雨。作者為什么說是一場“
好雨”?(4
分)
20
.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極力地寫寧波的雨,這有什么作用?(4
分)
21
.作者三次到寧波的感受各是什么?
請概述。(4
分)
22
.文章第⑩
段中的“
心里突然冒出一個詞:滋潤”
,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
滋潤”
的理解。(6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9
.因為作者從干旱的西北來,懷念那江河湖泊;到了寧波就下了雨,且這雨,人在室內時就下得激越而豪邁,人走到門口時,就便得溫婉而抒情,深得作者之心。(
答出分號以前內容1
分,答出后面內容3
分。共4
分)
20
.作者通過描述寧波的雨,突出了寧波的雨善解人意、給人濕潤的特點;自然引出下文作者對寧波文化的敘寫與感悟。(
分號前后各2
分。共4
分)
21
.第一次欣喜于寧波的詩意盛景;第二次醉心于寧波的古建筑;第三次心動于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給人以精神渴求的滿足。(
答出一點給1
分,答出兩點得3
分,全部答出得4
分。共4
分)
22
.“
滋潤”
在文中具有多層含義,實指作者在寧波受到的雨的侵潤(
或“
濕潤”)(2
分)
;虛指寧波開放的各類文化設施對寧波的熏陶(2
分)
,它將人的渴望還給人,引領人們的精神,洗滌人們的心靈(2
分)
。(
共6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73511.html
相關閱讀:《路,在沒路的地方》閱讀答案
高中三年級散文復習閱讀:《牡丹的拒絕》閱讀答案
散文閱讀《李首峰堅守的胡楊》附答案
《我們這樣近,我們這樣遠》閱讀答案
宗璞《促織,促織!》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