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 窗
⑴
院里積著落葉,不掃,是為了聽風聲。院里生了青草,不除,是為了早晨承接露珠。想那樣的境味,先要贊美主人的情趣,細究,是深深的寂寥。等著風來雨落,鳥兒撞破玻璃,蝴蝶穿過重重鐵欄,奄奄息在水泥階上,真是罪過。
⑵
說來,想要的是自然的野意兒。種上一盆花,為的是心上能有一片原野;掛一串錦燈籠,一串辣椒,一串蘑菇,則鄉間茅屋、菜園、松林也擱在一室了。
⑶
可是這依舊算貧窮
。沒有一個村莊做陣,沒有一個大片的荒野供你深入,腳無處落,像母親不在家,心是慌的。野草就在墻外,樹木就在路口,蜘蛛就在林間,村莊煙火小,荒野吟聲低。出去走走,天空之下,歸為一棵草,不向往楠木紫檀,一歲一枯,總有青青的綠等著,不怕。
⑷
貓有錦衣玉食,貓仍然要抓耗子。野味才勁道,逗逗驚嚇中的獵物,其中有得意,彼此都多個戒心,不忘祖宗傳下的抓捕和逃難本領,為的生存。貓在鄉村,也不只在房前屋后打轉轉,那是沒出息的弱貓。好貓每天都要出次村莊,穿山越嶺爬高上樹,帶回野草,露水,山耗子野雞來,為得靠近冥冥中的祖訓。
⑸
耗子肉有牛黃酸,這東西維持夜間視力,貓必需攝足,才無夜。長期吃了人飯,貓只有夜黑頭,無鼠。貓少了野性,變成了人的寵物,只管逗主人笑,依主人的心思,以防被遺棄。
⑹
人也一樣。
⑺
城市四處都是窺視的眼睛,投出監視、嘲弄、輕蔑,帶著錢味的剪刀,讓我們習慣約束靈魂。不得已吞吃了霧霾,有毒的蔬菜,內心長出冷漠與惡毒的雜草。眼睛在關鍵時刻自己暗下來;危難時刻伸出的手,又偷偷縮進袖籠里;嘴巴在不該說的時候自己閉上,躲進腔子里。每個人都頂著三五個憋出的犄角趔趄在街頭,碰撞,疼痛,流血,再擠回腔子里。讓人可笑的是,大街小巷,竟見不到一個囫圇的人。
⑻
我們心知肚明,羞愧不已,惟愿能有一顆聆聽自然的野心。
⑼
在荒野,植物聽風聽雨,見縫插針,你只能吐出倆字:蓬勃。
⑽
秋天新生的蒿草更加肥碩冒油,似有妖邪作怪,實是把生命抓得更緊。野生的種子認得春天,也熟悉適宜的環境,隨時發芽,不管結果。受約束的只是人。
⑾
一條向山的石階兩側,去種的朝顏花,粉藍白黃繁盛美麗,流浪貓狗在藤蘿下開出茅屋來,你路過,它盎然吠叫。今間生了許多拉拉蔓,我盼著園丁來拔除,我深知拉拉蔓滿身細刺的厲害。如料,沒有人管,拉拉蔓果然斗志昂揚地鋪了上去。
⑿
因茂盛的草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稱之荒蕪。但這是植物的競爭,人為與野性的較量。放任莊稼和雜草,雜草必定浪濤一樣淹沒莊稼。所以農人必須隨時扛著鋤頭。雜草讓農人警醒。鋤草劑的濫用,毀了野草和土地,名正言順的莊稼,長在溫床,放棄了抵抗,是更讓人害怕的荒涼。像恐龍,獨霸天下,橫吃橫長,最后大滅絕,個別的存活,為的提醒后世。
⒀
所以面對一棵小葉樸樹,用千時間,劈開億巨石,也不必驚奇。野性的力量,人只有臣服和學習。依賴荒野,我們才會得到力量與獲救。不怕村莊消失成野;沙化,水泥化,毒化,才是真正的荒蕪。
⒁
家養的木立蘆薈開花了。紡錘形,穗狀花序,每枝花點上橘黃的燈燭,吐出三個深橘的蕊,像許多串冰糖葫蘆一股腦插在草包上。夜晚,我守著這枝溫暖的花,聆聽風的低吟,不知,我們還剩下多少荒野?
(選自《燕趙都市報》,有刪改)
11.
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
可是這依舊算貧窮”
這句話的理解。(3
分)
12.⑷⑸
兩段以貓為例寫野性,請分析其作用。(4
分)
13.
簡析⑿⒀
兩段中加點詞“
荒蕪”
的不同含義。(4
分)
14.
賞析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4
分)
(1
)每個人都頂著三五個憋出的犄角趔趄在街頭,碰撞,疼痛,流血,再擠回腔子里。
(2
)除草劑的濫用,毀了野草和土地,名正言順的莊稼,長在溫床,放棄了抵抗,是更讓人害怕的荒涼。
15.
概括文章主旨,并談談你對“
人與自然”
關系的感悟。(5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1.
(3
分)人為的東西雖是有情趣(1
分),但這終究是深深的寂寥,缺少自然的野性(1
分);只有自然的野性才能給人精神的富足、生命的寄托和依賴。(1
分)
12.
(4
分)內容上:以貓為例,說明野性對動物的意義重大;從植物到動物,更完整地說明自然的野性;(2
分)
結構上:引出下文,人也要有野性;使文章的層次清晰。(2
分)
13.
(4
分)前一個“
荒蕪”
:雜草叢生(1
分)。這種荒蕪是人的主觀看法,實際上是一種荒野的生命力(1
分)。
后一個“
荒蕪”
:寸草不生(1
分)。人類輕視并肆意破壞自然,使大地寸草不生,沒有生命力(1
分)。
14.
(4
分)(1
)運用比喻手法,把人靈魂受束縛的痛苦形象生動地比作犄角(1
分)。表明了作者對人本真生活狀態缺失的控訴,對野性的呼喚(1
分)。
(2
)運用擬人手法,賦予莊稼人的情態(1
分)。寫出了人濫用除草劑后對土地的破壞及帶來的嚴重的惡果(1
分)。
15.
(5
分)主旨:文章通過對自然中動植物的描寫和對人類本身的反思(1
分),流露出作者對荒野正在逝去的擔憂,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敬(1
分)。
感悟示例:自然(大地)不屬于人類,但是,人類卻屬于自然(大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而不是任意破壞自然規則。在人與自然的交融,我們能尋回野性與心靈的寧靜,因為我們的心靈也需要一片自然之地,讓思想不受約束,在這里自由生長。(答案要有以下三層意思,寫出一點給1
分:人歸屬于自然;人要尊重、敬畏自然;人要從自然中學習野性的力量,追求自由本真的生活狀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81531.html
相關閱讀:高中三年級散文復習閱讀:《牡丹的拒絕》閱讀答案
《路,在沒路的地方》閱讀答案
散文閱讀《李首峰堅守的胡楊》附答案
宗璞《促織,促織!》閱讀答案
《我們這樣近,我們這樣遠》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