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國學的焦灼》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散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國學的焦灼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已經斷斷續續做了一百六十多。到了國力日益強盛的今天,每個人都在迫切地期待著民族的復興。各種宣傳廣告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一類不 國學的焦灼
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已經斷斷續續做了一百六十多。到了國力日益強盛的今天,每個人都在迫切地期待著民族的復興。各種宣傳廣告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一類不學無術的說詞,就是當今“民族復興”一詞被膚淺理解的注腳。而一個渴望復興的古老的民族面對現實和外來的焦灼心態,也日趨明顯。從1840
至今,我們每個人所能創造出的文化資源,必然受到西方外來文化以及1840
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響。按一些激進國學家的安排,純然依照孔孟之道來認識社會、解決問題,已經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來與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為了沒有文化主體性的精神殖民地。一個有著過于燦爛光輝歷史的民族,在面對現實的困窘時的確沒有日本、韓國那樣容易放得下,F在特定語境當中的“國學”觀念與理論,所折射出的就是這樣一種焦灼。
此故,在“國學熱”當中,有種論調頗有代表性:“我們天天在要求現代化,現代化不就是西化嗎?把整個的思想按西方的觀點來大卸八塊,中華文化不但沒有復興,反而越發地死得快……整個20
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西洋的影響,沒有能真正掌握中華文化的靈魂。”
以上的觀點說白了,就是將“從西方傳入”當成了本質上的“西方”,與中華文化不可調和的“西方”,而忽視了一些社會基礎性價值的普適性,也忽視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純凈水儲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濁浪,時時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謝物污染著的大海。一個文明得以保存和發展的動力不是一種精神潔癖,那種潔癖只能說明一個文明已經虛弱到了免疫機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當數目的國學家眼里,西方傳來的文化與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壞和摧毀中華文明的作用。這其間折射出的對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頗值得玩味的。
而事實證明,1840
以來,本土新創造的文化都已經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純粹”的中華傳統,但其中卻不乏優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
世紀的二三十代,無論是在文學成就還是思想成就上,都創造了令今人難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
代初的知識分子,比如魯迅、胡適、李大釗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學等“西方觀念”的代表,也是“沒有能真正掌握中華文化的靈魂”的知識分子。但是,《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和《愛彌兒》相比,《嘗試集》與《神曲》相比,《庶民的勝利》與托馬斯·潘恩的《常識》相比,在精神內核和社會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爾說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膚!”吸收了西方的觀念之后,那些中國文化、思想巨人的創造仍然植根于中國,屬于中國。自此以后的中國人恐怕也只能隨之前進,因為中華文明獨立、自然演進的歷史早在鴉片戰爭時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諫,學習西方也沒什么丟臉的。日本從1865
就一心一意地跟著西方鬧geming
,到頭來,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張嘴都能從一堆黃皮膚黑頭發的人里冒出來。
其實只要中國這個人口基數還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會消亡的,只是其消極面和積極面會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相互替換,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中國人的聰明成了投機取巧,家庭觀念重成了任人唯親,這并非西方導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極面在社會轉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發。
以日本為鑒,以中國現代思想史為鑒,擔心成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這樣虛弱的焦灼心態,不僅是一部分“國學家”對自我民族不自信的體現,也是缺乏歷史和現實依據的。
(節選自《現代交際·說事》
2007.9

12
.根據文意,以下說法錯誤的兩項是(

)(

)(5分)
A.在國力日益強盛的今天,國人都懷有一種對民族復興的強烈期盼,但是在對“民族復興”的理解上卻存在偏差。
B.在當下的“國學熱”中,一些學者錯誤地把“從西方傳入”誤解為“全盤西化”,因而視西方文化為洪水猛獸。
C.一種有活力、能不斷發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來文化的文明,則必定是虛弱的文明。
D.在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獨立的、自然演進的文化,但卻在文學、思想成就上創造了令今人難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內核和社會效果上,《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嘗試集》《庶民的勝利》無法與《愛彌兒》《神曲》《常識》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數還在,西方文化不會導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會轉型與制度的缺失,則會突顯民族文化的消極面。
13
.以下論據中,與“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膚”的觀點相一致的一組是(

)(3分)
A.《嘗試集》、《常識》

B.《嘗試集》、《庶民的勝利》
C.《愛彌兒》、《神曲》

D.《常識》、《庶民的勝利》
14
.作者認為,當下的“國學熱”折射了一種“焦灼”心態。在文本中,這種“焦灼”心態具體指什么?(
3
分)
15

作者對“國學家”們的“焦灼”是持否定態度的,聯系全文,分點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
5
分)
參考答案:
12

12
.DE(D.原文的表述是“
1840
以來”,而非“在中國歷史上”。E.原文的表述是“在精神內核和社會效果上,真的能一致?”意思是說,《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等雖然從西方的《愛彌兒》等吸取了思想文化養分,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翻版,它們“仍然植根于中國,屬于中國”。A.見原文第一段前半段。B.見原文第二、三段。C.見原文第三段。F.見原文倒數第二段。)
13

B(作者引用黑格爾的話是為了說明,魯迅、胡適、李大釗等文化、思想巨人的創造雖然是在“吸收了西方的觀念之后”,但“仍然植根于中國,屬于中國”這一觀點。而文中所列舉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嘗試集》《庶民的勝利》,就是為了說明這一觀點。而《愛彌兒》《神曲》《常識》則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作。)
14
.擔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沖擊)下,失去自身特色,淪為沒有文化主體的西方的精神殖民地,(
2
分)從而影響中華民族的復興。(
1
分)
15
.①這種“焦灼”其實是對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現這種“焦灼”忽視了社會基礎性價值的普適性,忽視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20
世紀二三十代,中國產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和思想成就,這批文化成果與思想成就雖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仍植根于中國。
③日本學習西方,實現了強國之夢,而鮮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
(答出
1

2
分,
2

4
分,
3

5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05244.html

相關閱讀:《路,在沒路的地方》閱讀答案
宗璞《促織,促織!》閱讀答案
《我們這樣近,我們這樣遠》閱讀答案
高中三年級散文復習閱讀:《牡丹的拒絕》閱讀答案
散文閱讀《李首峰堅守的胡楊》附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