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凝
有一個冬天,在京西賓館開會,好像是吃過飯出了餐廳,一位個子不高、身著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們走來。旁邊有人告訴我,這便是汪曾祺老。
當時我沒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認識。但這位灰衣老人卻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著,慢悠悠地說:
“
鐵凝,你的腦門上怎么一點兒頭發也不留呀?
”
他打量著我的腦門,仿佛我是他久已認識的一個孩子。這樣的問話令我感到剛才我那顧忌的多余。我還發現汪曾祺的目光溫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對于人類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不久以后,我有機會去了一趟位于壩上草原的河北沽源縣。去那里本是參加當地的一個文學活動,但是鼓動著我對沽源發生興趣的卻是汪曾祺的一段經歷。他曾經被下放到這個縣勞動過,在一個馬鈴薯研究站。他在這個研究馬鈴薯的機構,除卻日復一日的勞動,還施展著另一種不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樣的馬鈴薯圖譜
----
畫土豆。汪曾祺從未在什么文字里對那兒的生活有過大聲疾呼的控訴,他只是自嘲的描寫過,他如何從對于圓頭圓腦的馬鈴薯無從下筆,竟然到達一種
“
想畫不像都不行
”
的熟練程度。他描繪著它們,又吃著它們,他還在文中自豪地告訴我們,全中國像他那樣,吃過這么多品種的馬鈴薯的人,怕是不多見呢。我去沽源縣是個夏天,走在雖然涼快,但略顯光禿的縣城街道上,我想象著當冬日來臨,塞外蠻橫的風雪是如何肆虐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樣捱過他的時光。我甚至向當地文學青打聽了有沒有一個叫馬鈴薯研究站的地方,他們茫然地搖著頭。馬鈴薯和文學有著多么遙遠的距離呀。我卻仍然體味著:一個連馬鈴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對生活該有耐心和愛。
一九八九春天,我的小說《玫瑰門》討論會在京召開,汪曾祺是被邀請的老作家之一。會上諶容告訴我,上午八點半開會,汪曾祺六點鐘就起床收拾整齊,等待作協的車來接了。在這個會上他對《玫瑰門》談了許多真實而細致的意見,沒有應付,也不是無端的說好。在這里,我不能用感激兩個字來回報這些意見,我只是不斷地想起一位著名藝術家的一本回憶錄。這位藝術家在回憶錄里寫到當老之將至時,他害怕變成兩種老人,一種是儼然以師長面目出現,動不動就以教訓青為樂事的老人;另一種是唯恐被旁人稱
“
老
”
,便沒有名堂地奉迎青,以證實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兩種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個從容地
“
東張西望
”
著,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愛的老頭。這個老頭,安然迎送著每一段或寂寥、或熱鬧的時光,用自己誠實而溫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滿靈性的故事,撫慰著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創造出的
“
熱鬧
”
日子,是為了派遣孤獨,還是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是他覺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撫慰呢?前不久讀到他為一個輕人的小說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著評價那輕人的小說道出了一句
“
人是孤兒
”
。
我相信他是多么不樂意人是孤兒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記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帶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還有一種獨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來。待到節回京與家人做短暫的團聚時,他將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親手為家人烹制了一份鮮美無比的湯,那湯給全家帶來了意外的歡樂。
于是我又常想,一個囊中背著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獨,從塞外寒冷的黃風中快樂地朝著自己的家走著,難道僅僅為了叫家人盛贊他的蘑菇湯?
這使我不斷地相信,這世界上一些孤獨而優秀的靈魂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們將溫馨與歡樂不求回報地贈予了世人吧?用文學,或者用蘑菇。
2.
閱讀新視角
其實我們閱讀鐵凝的作品往往會感到暖意融融,她是那種對一切都抱有善意眼光的人,即使批判也婉轉低回,但是細細體味,你會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孤獨的影子。溫暖與孤獨,本不相干的兩個詞在作者身上卻交匯融合,剎那間跳動出責任、悲憫、智慧
……
而身為作家,她自然會去尋找生活中的溫暖與孤獨,當那冬天,她與一位老人不期而遇時,便有了這篇《溫暖孤獨旅程》。
因此閱讀這篇作品我們首先要專注于
“
溫暖
”“
孤獨
”
這兩個詞。我們可以先思考
“
是什么讓作者感到溫暖?
”
通讀全文我們發現,首先是一位名滿文壇的前輩都后輩的關懷,讓作者感動。老人的招呼讓作者覺得自己仿佛是
“
他久已認識的一個孩子
”
,老人對作者作品
“
真實而細致的建議
”
更是讓作者感激得無以復加。其次,老人在困境中用
“
溫和與剔透
”
的眼光閱讀世界,盡管馬鈴薯和文學的距離是那樣遙遠,可是老人卻有
“
耐心和愛
”
去對待不公平的世界,這讓我們感受到了高貴人格的熱度。最后的溫暖來自于老人背包里的蘑菇,一個高尚的靈魂之所以讓世人感到溫暖,是因為他們總是將
“
溫馨與歡樂不求回報地贈予了世人
”
。
當老人將一縷縷陽光投射到我們心頭時,我們卻看到了世人對他的冷漠。所以老人的那句
“
人是孤兒
”
,充滿了孤獨與寂寞的情懷。細讀
“
我甚至向當地文學青打聽了有沒有一個叫馬鈴薯研究站的地方,他們茫然地搖著頭
”
這句話,你會發現文學青與茫然搖頭之間充斥著作者深刻的批判和久久的無奈,這些所謂的文學青就這樣與一位文學巨匠擦肩而過,卻茫然不知,這對作者和汪老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孤獨。
抓住了溫暖和孤獨兩個詞的內在意蘊,就可以看出文章除了塑造了一位可愛可敬的老人形象外,更體現了作者對文人命運的關注和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24898.html
相關閱讀:高中三年級散文復習閱讀:《牡丹的拒絕》閱讀答案
《路,在沒路的地方》閱讀答案
宗璞《促織,促織!》閱讀答案
《我們這樣近,我們這樣遠》閱讀答案
散文閱讀《李首峰堅守的胡楊》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