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春
故鄉的冬天留給我童與少的,是飄雪的記憶。
向暮時節,天陰沉著臉,云被風追著跑得飛快,氣
溫驟降到零下幾度的時候
,大人們抬頭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說是
“
快要下雪了
”!
不一會兒,先是????的
“
雨夾雪
”
,那雨點伴隨天然六角的晶體敲打著屋背的黑瓦,就如音樂家靈巧的手輕輕地劃過琴鍵,丁丁東東。多少過去了,這碎玉之聲還縈回在我的耳際。夜里總是睡不穩,幾次三番爬出被窩拉開窗簾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說不上是什么時候,在人不知不覺中斜刺里飄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沒有人踏雪而行,用不著著急,像林沖那樣,一步高,一步低,跟踉蹌蹌,捉腳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無人,田野無人。只有被風追逐著的雪,上下旋轉著,左右飛舞著,飄飄灑灑,疏疏密密,忽而轉身騰空,忽而前展雙臂,然后,一頭撲向期待擁抱她的大地。我想象這是在燈光雪亮的舞臺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場優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種詩意的語言,關于天的遼遠,關于風的吟唱,關于云的彩衣,關于雨的精魂
……
滿心歡喜地躺回被窩,睡夢中又好像聽見了,那紛至沓來的雪的腳步
——
走進我家的院子了,鋪在你家的門檻外了,鑲上他家的窗臺了,漫過田間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齊河邊彎月似的石橋了
……
清晨推門,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紙窗外的世界,一片潔白。昨日地上堆滿落葉還顯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現在被大雪所掩蓋,像在上面蓋了一塊潔白的手巾;兩株挺拔的棗樹,威風凜凜地披掛著銀色的甲胄,從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結了厚冰,聽不見流淌的聲音,沒有橋,也無須橋,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吸引著人一直走到對岸。河那邊是田野,眺望與地平線相接的遠處,也是覆蓋了皚皚大雪的白線。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
“
大地也睡著了
——
這不是長眠,這似乎是它辛勤一以來的第一次安睡。
”(
梭羅《冬日漫步》
)
當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親的時候,關于雪的記憶也就逐漸淡漠了。孩子們卻沒有忘記童話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飄飄的日子
……
可是冬天已經變得暖和了,沒有寒冷,也沒有雪。有幾個冬日,天陰沉著臉,云被風追趕著跑得飛快,氣溫又驟然下降了,看樣子是下雪的天氣。還在上小學的兒子,迫不及待地問我:
“
爸爸,什么時候下雪
?”
我說:
“
快了,這天準下雪!
”
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萬喚著的雪,總是沒有落下來。
是啊,
“
你的睫毛上和舌頭上/沒有落過甜雪花/怎能說懂得溫柔/你沒有審視過六角的雪花/你沒有見過積雪成冰/沒有聽過夜半的冰裂/怎能說懂得創造、破壞和一塵不染的純潔
……”(
邵燕祥《雪》
)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
?
我回答不上。也許,孩子長大了,長了知識,一切都會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過去有雪的日子。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現在,我家里有酒,
有
“
火爐
”
,獨酌以外,也喜歡雪夜有人敲門,舉杯共飲,作通宵長談。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條小舟,
一起往東湖看雪
……
17
.第三段中,作者寫了哪些
“
飄雪的記憶
”?
請分條寫出。
(3
分
)
18
.請簡析第四段的表達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
(6
分
)
19
.第五段畫線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請具體分析。
(5
分
)
20
.本文題為
“
江南無雪
”
,文中卻用大量篇幅寫雪,請結合全文探究這樣安排有哪些意圖。
(6
分
)
參考答案:
17
.
①
聽落雪的碎玉之聲;
②
多次爬出被窩看雪;
③
夢中的雪景。
(
本題
3
分,答出一點
1
分
)
18
.運用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由近及遠描寫雪中的景物,突出雪后的潔凈、遼闊和寧靜。
(“
特色
”3
分,其中
“
手法
”2
分,答出兩種即可;
“
由近及遠
”1
分。
“
特征
”3
分,
“
潔凈
“
遼闊
”“
寧靜
”
各
1
分
)
19
.內容上:表達了盼望之強和失望之深。形式上:
①
照應題目;
②
承上啟下,從上文的雪景描寫、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對
“
江南無雪
’
的思考和憂慮。
(“
內容
”2
分,
“
盼望
”
與
‘
失望
”
各
1
分;
“
形式
”3
分
)
20
.
①
以昔日大雪反襯今日無雪,表現對環境惡化的憂慮和環境早日改善的愿望.
②
以我童賞雪和兒子無雪可賞對照,希望孩子有快樂豐富的童,能更好地認識自然和人生.
⑧
以現實的無雪和想象中的夜飲賞雪相映襯,表達對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
(
答出任兩點即可,一點
3
分,意思對即可
)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62261.html
相關閱讀:宗璞《促織,促織!》閱讀答案
《我們這樣近,我們這樣遠》閱讀答案
散文閱讀《李首峰堅守的胡楊》附答案
高中三年級散文復習閱讀:《牡丹的拒絕》閱讀答案
《路,在沒路的地方》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