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者
也是猛然間發現,在我的故鄉,那個閉塞而貧困的小山村里,我從來沒有聽見過“
謝謝”
兩個字。
在兒時的記憶中,鄰里之間相互借東西是很常見的,借勞動工具借針線借柴米油鹽。每次借的時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沒有借的忐忑和不安。
“
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
我想把東頭的地犁耙犁耙。”
“
他大嬸,我家的黑線用完了,你有沒有?”
“
今天來客,油瓶空了,先給我倒點兒。”
被借者絕沒有絲毫的優越感,忙把東西找出來,送到人面前,還要說上幾句體貼的話。
“
你真勤快,閑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別耽誤了播種。”
“
線夠不夠,不夠,我再給你拿。”
“
我也碰過這樣的事,那次晌午頭來客,鹽沒了,我還是到張老太婆那兒拿的。”
別看東西小或者少,必定要還的。還犁的會高聲問:“
他大叔,犁用完了,放這兒好嗎?
幸虧犁得及時,不然趕不上春耕了。”
犁的主人會讓還犁的坐一會兒,忙著去拿煙,好像借東西的是自己。
還線的主婦會在嘮完一會兒嗑后,在要回去的時候,把東西掏出來隨處一放。主人會責怪:“
你看你,這點東西還拿來,真外氣!”
主婦會說:“
有了,沒有我也不會還你。”
借油的會打發孩子還東西:“
俺媽說,這是俺家剛榨的油,讓大嬸你嘗嘗。”
孩子說完便走。大嬸會攆著孩子,給他點黃瓜之類的東西吃。
在經常發生的借和還中,鄉人雖然不說“
謝謝”
,但都通過默契的方式把內心的感激表達了出來。在鄉人眼里,“
謝謝”
這兩個字有點別口、淺顯、夸張,與土地的自然和質樸不相稱,如果說出來,就疏遠了彼此之問的距離,人也變得更生分了。
記得我讀初二的時候,村西頭的潘家十多歲的孩子突然昏死了過去,當時潘家男人又不在家,聽到潘家女人的喊聲,正在地里勞作的“
黃麻子”
飛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就往鄰村的赤腳醫生家跑。七八里的鄉間小道,干癟的黃麻子在負重幾十斤的情況下,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狂奔到了赤腳醫生家,及時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老潘家為了感謝黃麻子的救命之恩,專門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拿著炮仗,背著禮物,到黃麻子的家致謝。在彌漫著好聞的硝煙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親的命令下,“
撲通”
跪在黃麻子面前,“
嘣嘣嘣”
磕了三個響頭。黃麻子手足無措地轉著圈子,一個勁地反復埋怨著老潘:“
你這是干啥呢,你這是干啥呢……”
老潘大聲說:“
孩子的這條命是你給的,你什么時候要,他就得什么時候給!”
自始至終,我沒有聽到一個“
謝”
字。
后來,我到了城市,聽慣了“
謝謝”
,也習慣說“
謝謝”
。有時候,老家人到城里辦事,不愿意把錢花給旅館,就到我家借宿。每次來,他們都要給孩子帶些零食,我都要習慣性地說聲“
謝謝”
,聽到我道謝,他們的神情立即變得尷尬起來,我很后悔,趕緊打住。
前一段日子,父親的身體不好,我回去看他,見鄰居大娘也來探望,還拿了十多個雞蛋。送她出門時,我下意識地說:“
謝謝你呀,大娘!’’
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
看你這孩子,說的什么話?!”
18
.結合全文看,鄉村人為什么不言謝?(5
分)
19
.本文在處理材料方面有何突出特點?
為什么這樣處理材料?(6
分)
20
.本文最后兩自然段寫“
我”
成為城里人后曾兩度向鄉人言謝的事,這在文中有何作用?(4
分)
21
.讀了本文,聯系社會現實,說說你對“
城里人”
常說“
謝謝”
這一現象有什么看法?(8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8
.因為在鄉人眼里,“
謝謝”
這兩個字,有點拗口、淺顯、夸張,與土地的自然和質樸不相稱,如果說出來就疏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人也變得生分了;(3
分)
同時也因為鄉人在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時,已經形成了純樸而實在的默契方式。(2
分)
19
.材料的安排詳略有別(
或“
有詳有略”
,或“
詳略得當”
,或“
點面結合”
等)
。略(
面上)
寫了鄉村人借犁、借線、借油等生活瑣事;詳(
點上)
寫了黃麻子救潘家孩子一事。(3
分)
這樣寫不但反映出鄉村的和諧、熱情、講誠信的美德,更能體現鄉人樂于助人、不計得失和知恩必報的美德,也更能表達作者對故鄉淳樸民風的珍愛和向往(
意思對即可)
。(3
分)
20.
與鄉里人作對比,(2
分)
暗示了城市人際關系的疏遠和冷漠,(1
分)
表達了對純樸民風和純凈自然的人際關系的向往,進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1
分)
。
21. “
謝謝”
是現代人表達感激、贊許甚至請求的慣用語,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和標志。(3
分)
但同時,它也簡化了人與人表達、交流情感的方式和過程,而成為一種公式化的客套。(3
分)
作為現代人,除了會說“
謝謝”
之外,還要學會用更加具體、真誠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2
分)
(
應一分為二地看待“
謝謝”
,對它是一種文明的體現要給予肯定,一味否定就有失偏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84200.html
相關閱讀:高中三年級散文復習閱讀:《牡丹的拒絕》閱讀答案
《路,在沒路的地方》閱讀答案
散文閱讀《李首峰堅守的胡楊》附答案
《我們這樣近,我們這樣遠》閱讀答案
宗璞《促織,促織!》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