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中,人們常常有意無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動作,來表示他們的意向、感情
。這些動作,有的后來成為社會生活的習慣,并常常被用作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社會組織和加強部落之間聯系的手段。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統治階級利用其中某些習慣,加以改變和發展,逐漸形成各種正規的“禮”。“禮”成了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組織和對民眾進行統治的一種手段。
“跪拜禮”是中國社會中使用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基本禮節。
人類在剛剛能直立行走時,他們的行走姿勢、大約跟現在動物園中猩猩單用后肢行走時的姿勢差不多,彎腰曲背、身體前傾、步履蹣跚,前肢下垂、離地面很近。以這種姿勢
行走的人們,當他們站定表示友好或敬意時,前肢著地、后肢彎曲就是很自然的了。人類的先祖在靜止時比行走時更不易保持直立,這一點,在近代力學中是找得到原理的。已經能直立行走的人類,做出的后肢彎曲,前肢著地的姿勢,就是跪拜禮的雛形。
進入階級社會初期,人們尚不知桌椅為何物,帝王平民皆席地而坐,所謂“兩膝著地,以尻著?而安者為坐”。這種坐姿,對于行跪拜禮,是很方便的。所謂“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為拜”。以跪拜作為一種禮節,自然而然地得以延續和鞏固。這種情景,我們在現在的日本“榻榻篾”上還能看到。日本民族在榻榻篾上“兩膝著地,以尻著?而稍安”為坐。當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動身體時,他們“伸腰及股而勢危”,“以頭著地”,很自然地構成了一個跪拜動作。
隨著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等級制度日益森嚴,經統治階級改變和發展的各種禮儀禮節也日益繁雜化、規范化、經典化。僅跪拜禮一節,就被分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膜拜”等格式,各種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以及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所規定使用的跪拜禮都是不同的,它起到了維護、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等級關系的作用,起到了對人民加強其階級統治的作用。例如,“稽首”,是最
隆重的跪拜禮,屬于“臣拜君之禮”;地位相等的人們之間通用“頓首”;而“吉拜”則屬于“常祭之禮”等等。
當人們發明使用桌椅之后,跪拜禮已顯得十分不便,似乎需要對它進行改革了。封建統治階級也的確是根據其階級利益,不斷地在對各種禮儀進行改革興廢。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公元1843
),清政府內外交困,財政危機,為了節約經費充實糧餉,明令廢止了沿用三千之久的
“
鄉飲酒禮
”
。跪拜禮雖然有種種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級制的維護和鞏固,有助于封建統治,
對封建統治者有利無弊,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幾千間,它一直被歷代統治者所采用而無多大改變。只是到了乾隆間,中國式跪拜禮受到了一次挑戰,英國外交使節到北京謁見中國皇帝,他不愿意向清皇行中國式跪拜禮,經過一番交涉,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國使者的西洋式單腿跪拜禮。
“跪拜”,從原始社會中人們互相致意的姿勢,到階級社會演變成了一種表示臣服的禮節,“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行跪拜禮的,總是臣服者、卑賤者。跪拜禮被摻入了一種人格侮辱的成份,并日見其明顯。以至“卑躬屈膝”一詞成了損人尊嚴的貶義詞。人民對這種禮節,從習慣到厭惡,從厭惡到反對,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張,也就是必然的了。
清末,四川民間傳說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從來不許人向他行跪拜禮,也教育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達開是否有過這種主張,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這個民間傳說本身,體現了中國人民反對跪拜禮的意愿
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資產階級平等思想在中國大傳播。有辱人格,維護封建制度的跪拜禮之取消,已勢在必行。
正式廢除跪拜禮節,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功績。然而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久長,封建毒素至今不能說已被完全肅清。作為封建階級的禮節,跪拜禮也尚未絕跡。不過,它現在主要使用于對偶像、亡靈的禮拜,而不是用于活人了。至于近現代作為一種懲罰的跪拜,則不能看作是一種禮節。但是,從中可以看到人們心目中對跪拜的厭惡。
作為一種社交禮節,跪拜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只是作為一塊青記,它還殘留在現代社會的臀部。它的最終消失,有待于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進一步豐富提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11138.html
相關閱讀:《手機正傳》閱讀答案
高中說明文閱讀答案??王潤清《霧霾天氣在氣象學中的界定與防范
《地面應用系統:月宮科考的“智能管家”》閱讀答案
《,漢民族最后的口頭傳說》閱讀答案
《中國古代社會的節日休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