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女神”
芳蹤已逝?
[
文]Shai Oster [
編譯]
華寶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學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國長江水域的白鰭豚,然而,沒人知道這種動物是否還存在。上個月,瑞士人奧古斯特•
弗魯格率領一支由中國、日本、瑞士及美國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開始搜尋白鰭豚的下落。白鰭豚是一種生性害羞、視力極差的淡水哺乳動物,數百來在中國傳說中一直被譽為“
長江女神”
。
上世紀90
代初期科學家們就曾估計,當時長江里僅剩約200
頭白鰭豚,在長江水道的貨船和漁船的夾縫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
人們最后一次親眼看見白鰭豚時,科學家們再次估計,這種身長6
英尺左右的動物最多只剩下17
頭了。中國的白鰭豚也已被逼到了絕境。
“
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從我們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
來自美國的 生態學家鮑勃•
皮特曼一邊用望遠鏡搜尋遠處的水域一邊如此說道。
白鰭豚的境遇凸現了中國為其經濟的急速發展所付出的昂貴代價,伴隨經濟高速發展的是空氣和水域的嚴重污染。白鰭豚這種長吻似劍、具有神奇聲吶系統因而能在渾濁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動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護和國際社會的足夠關注,眼下看來已經淪入萬劫不復之境了。
為了這次活動,弗魯格召聚了一批來自東西方的科學家,其中包括中國知名的白鰭豚保護專家王丁,還有美國商務部屬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海洋生態學家皮特曼。
“
白鰭豚是一種美麗的動物,位列食物鏈的頂端,并且親近人類。如果長江無法養育白鰭豚,那里也就不適合人類生活了。”
王丁望著沿江不斷排出污染廢物的工廠說。
關于白鰭豚的最早記載要追溯到兩千前,后來,這種神奇的動物不知不覺進入了愛情故事,搖身一變成為美人魚一樣的美麗女子的化身。因此漁人都將它稱做“
長江女神”
。
瑞士科學家喬吉奧•
皮利里于上世紀70
代晚期來到中國開始對白鰭豚有所了解。
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白鰭豚的數量急劇下降。它們喜歡棲息的沙洲沒有了,河道也被炸毀了。白鰭豚和漁民爭食,經常陷入漁民捕魚的漁網,船只的馬達聲也令它們茫然。
1978
,中國政府決定成立科研小組,專門研究這一瀕危物種,這個組織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國被稱為“
白鰭豚先生”
,他是從1980
開始喜歡上這種動物的。當時,漁民把一頭受重傷的白鰭豚送到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這頭名為“
淇淇”
的白鰭豚放養在一個魚塘里,幫它敷用一種傳統中藥藥膏,逐漸使它恢復了健康。
弗魯格見到王丁后被他對事業的熱忱深深感染。白鰭豚的處境岌岌可危,弗魯格認為人們為拯救這種瀕絕動物所做的努力還遠遠不夠。他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學家在如何保護白鰭豚的問題上意見不一致。
時光流逝。到2004
,漁民們幾乎已經見不到白鰭豚了。弗魯格開始組織中外科學家搜尋它們的下落。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里。研究人員將輪流搜索江面尋找白鰭豚的蹤影。如果能發現10
頭以上白鰭豚,他們將討論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但是目前看來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數科學家擔心他們一頭也看不見。
多來,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尋珍稀的鯨類物種。他說,這次行程將是最艱難的一次。“
預想中的幾乎滅絕的現狀使得發現白鰭豚的幾率變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來是要向它們致以最后的敬意。”
(
選自美國《華爾街 日報》,獲普利策獎,有刪改)
( 1
).下列對新聞的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
分)
( )
A
.新聞標題采用疑問句形式,深深地透露著對“
長江女神”
生存現狀的擔憂,同時也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B
.將白鰭豚喻為“
長江女神”
,表明了人類對白鰭豚的喜愛,但是又是人類將白鰭豚逼上了絕境這表明了人類的虛偽殘酷。
C
.文章中關于白鰭豚的傳說,屬于新聞中的插敘部分,它提供一種背景材料,讓讀者在品味神奇動物的美的故事時,感嘆當前白鰭豚的嚴酷的生存現狀。
D
.造成白鰭豚處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原因是中外科學家在如何保護白鰭豚的問題上意見不一致。
E
.本文雖以白鰭豚為新聞報道對象,但卻從中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給環境造成的破壞問題,可謂小中見大。
(2
).請簡要分析導語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6
分)
(3
).文章引用了東西方多國科學家對“
拯救白鰭豚”
的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
分)
(4
).西方媒體一直有重視負面報道的傳統。作為負有盛譽的普利策獎,更形成了鼓勵“
曝光”“
揭丑”
等題材的調查性報道的傳統。新聞報道中“
曝光”“
揭丑”
是否應該鼓勵?請談一談你的看法。(8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2
(1
)BD
(B
項,“
表明了人類的虛偽殘酷”
錯。D
項,文中說是“
原因之一”
,并非關鍵原因。)
(2
)①
概括本篇新聞的要點:多國科學家拯救白鰭豚。②
介紹“
長江女神”
白鰭豚,呼應題目。③
提出問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6
分,每點2
分)
(3
)①
凸顯了白鰭豚的瀕危處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緩。②
表明“
拯救白鰭豚”
希望渺茫,凸顯國際社會對中國生態環境的憂慮。③
凸顯報道的客觀性,增強說服力。 (以上3
點,每點2
分)
(4
)我認為應該鼓勵,新聞報道不應回避作為真實存在的丑惡和黑暗。
(
表述觀點1
分,闡釋觀點1
分)
(角度一)從新聞特點角度,真實性是新聞的突出特點,丑陋與黑暗也是一種真實,“
用事實說話”
是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所以應該鼓勵。(舉例略)
(角度二)從職業道德角度,“
曝光”“
揭丑”
體現了新聞工作者良好的職業道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與“
壞現象”
做斗爭的無畏精神,應該受到鼓勵。(舉例略)
(角度三)從社會影響角度,負面報道可以讓人們了解問題真相并加以防范,可以警策肇事方迅速整改,可以引起相關負責人員的重視,敦促其迅速解決問題。(舉例略)
(答出兩個角度即得6
分,如持否定觀點,言之成理亦可,但最高得4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11142.html
相關閱讀:高中說明文閱讀答案??王潤清《霧霾天氣在氣象學中的界定與防范
《手機正傳》閱讀答案
《中國古代社會的節日休假》閱讀答案
《,漢民族最后的口頭傳說》閱讀答案
《地面應用系統:月宮科考的“智能管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