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寶健
江南古鎮。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雜院,院里住了八九戶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未變,盡管房內的現代化擺設是愈來愈見多了。
這八九戶人家中,有兩戶是一人獨居
——
單身漢鄭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鄭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
你早。
”
他向她致意。
“
出去。
”
她回話,擦身而過,腳步并不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聽到的就是這么幾句。這種簡單的缺乏溫情的重復,真使鄰居們泄氣。
潘雪娥大概過了四十了吧。苗條得有點單薄的身材,瓜子臉,膚色白
?,五官端正。衣飾素雅又不失時髦,風韻猶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鮮花的商店工作
。鄰居們不清楚,這位端麗的女人為什么要獨居,只知道她有權利得到愛情卻確確實實沒有結過婚。
鄭若奎在五前步潘雪娥之后,遷居于此。他是一家電影院的美工,據說是一個缺乏天才的工作負責而又拘謹的畫師。四十五六的人,倒像個老頭兒了。頭發黃焦焦、亂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數極少。背有點駝了。瘦削的臉龐,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有那雙大大的眼睛,總閃爍著輕的光,閃爍著他的渴望。
回家的時候,他常常帶回來一束鮮花,玫瑰、薔薇、海棠、臘梅,應有盡有,四季不斷。他總是把鮮花插在一只藍得透明的高腳花瓶里。他沒有串門的習慣,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待在屋內。有時他也到井邊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藍色的高腳花瓶。洗罷花瓶,他總是斟上明凈的井水,噘著嘴,極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墻把他和潘雪娥的臥室隔開。
一只陳舊的一人高的花竹書架貼緊墻壁置在床旁。這只書架的右上端,便是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內或是懸掛,或是傍靠著一些中國的、外國的、別人的和他自己的畫作。
從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塵的程度可以看得出,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種溫馨的氣息。
可是,那只花瓶總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塵不染,瓶里的水總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總是鮮艷的、盛開著的。
同院的鄰居們,曾是那么熱切地盼望著,他捧回來的鮮花,能夠有一天在他的隔壁
——
潘雪娥的房里出現。當然,這個奇跡就從來沒有出現過。
于是,人們自然對鄭若奎產生深深的遺憾和綿綿的同情。
秋季的一個雨蒙蒙的清晨。
鄭若奎撐著傘依舊向她致意:
“
早。
”
潘雪娥撐著傘依舊回答他:
“
出去。
”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來了,卻不見他回家來。即刻有消息傳來:鄭若奎在單位的工作室作畫時,心臟脈搏異常,猝然倒地,剛送進醫院,就永遠地睡去了。
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沒有哭,眼睛委實是紅紅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綴滿各式鮮花的沒有挽聯的花圈,是她獻給他的。
這個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個普通的生活里沒有愛情的單身漢,真是莫大的缺憾。
沒幾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們在整理畫師的遺物的時候,不得不表示驚訝了。他的屋子里盡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卻像不久前被人擦拭過似的。明晃晃,藍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沒有枯萎。
當搬開那只老式竹書架的時候,在場者的眼睛都瞪圓了。
門!墻上分明有一扇紫紅色的精巧的門,門拉手是黃銅的。
人們的心懸了起來又沉了下去,原來如此!鄰居們鬧鬧嚷嚷起來。幾天前對這位單身漢的哀情和敬意,頓時化為烏有,變成了一種不能言狀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憤懣。
不過,當有人伸手想去拉開這扇門的時候,哇地喊出聲來
——
黃銅拉手是平面的,門和門框平滑如壁。
一扇畫在墻上的門!
(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有改動)
8
.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小說開篇的環境描寫有何作用?(5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開篇的環境描寫中,“
古鎮”“
古井”“
古老的平屋”“
格局多未變”
,暗示著這里的生活、人們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極易成為一種陳舊定勢,成為一種難以改變的積淀;“
普通的小雜院”“
普通人家”
,暗示這樣的聚居地,這樣的人群具有普遍性。這正是小說主人公鄭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驅使其行為的特定環境。這里的環境描寫為推進情節、塑造人物、表現主題作了有力的烘托。
9
.小說中的人物鄭若奎去世后,作品寫道:“
這個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個普通的生活里沒有愛情的單身漢,真是莫大的缺憾。”
這里的“
莫大的缺憾”
是針對哪些人而言的?(8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對潘雪娥而言。鄭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去了情感的依傍。②
對小院中的人們而言,鄭若奎的去世,使他們對“
鄭、潘二人產生愛情”
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
10
.縱觀全文,推動這篇小說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什么?請結合作品對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作簡要說明。(7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縱觀全文,推動這篇小說情節發展的線索是小院人們對鄭、潘二人的感情變化。開始,人們熱切盼望鄭、潘二人能產生感情;接著,人們對二人的缺乏溫情表示遺憾與同情;后來,人們為鄭若奎的突然去世,也為鄭、潘二人永遠無法結合而悲痛,同時對二人的行為表示敬意;再后來,人們看到墻壁上的門,為鄭、潘二人暗中“
私通”
而倍感憤懣。最后,人們驚奇地發現,門是假的,是“
一扇畫在墻上的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33623.html
相關閱讀:《回家 [美]皮特?哈米爾》附答案
《杰克太太的救贖 》閱讀答案
節選自凱特?肖班《一小時的故事》閱讀答案
《琥珀手鏈》閱讀答案
文學類文本閱讀《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