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學案
教學目標
1
、了解《貞觀政要》和《明夷待訪錄》的主要思想及其進步意義。
2
、了解唐太宗對于納諫的認識,體會封建帝王的治國思想。
知識鏈接
全書10
卷40
篇,8
萬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學家吳兢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于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貞觀政要》寫作于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一、自主學習,給畫橫線的句子注音
儼肅(
)
諫諍(
)
鯁議(
)
不諱(
)
喪亂(
)
屬文(
)
蕪詞(
)
詆訶(
)
愆過(
)
纂組(
)
怖懾(
)
罄其狂瞽(
)
二、古今異義
1
、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
古義:
和顏悅色
;今義:顏料或燃料
2
、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
古義:
舉止
;今義:
舉動措施
3
、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
古義:
相互對待
;今義:遇見彼此
三、解釋畫橫線詞語的含義
第1
段:
太宗威容儼肅
面容嚴肅
必假顏色
做出
冀聞諫諍
直言規諫
必藉忠臣
借助
臣下鉗口
閉口不說話
尋亦誅死
不久
第2
段:
幸諸公數相匡救
我
冀憑直言鯁議
耿直的進言
罄其狂瞽
竭盡自己淺陋之才
第3
段:
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放縱性情
恒欲供等盡情極諫
一直
第4
段:
下為百姓所怨
被
但思正人匡諫
只
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
近來
第5
段:
信為難矣
確實,實在
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
寫文章的人
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
過錯
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
切中
照出
顯現
因舉觴賜玄齡等數人勖之
于是
勉勵
第6
段:首創奢淫,危亡之漸
開始
漆器不已,必金為之
滿足
比見前史,或有人臣諫事
有時
四、詞類活用
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
主若自賢,襯布匡正
五、參考譯文
太宗儀表威武,面容嚴肅,百官中進見的人,都舉止失當。太宗知道大家這樣,每次接見臣下啟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希望聽到臣子的直言規諫,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太宗曾對王公大臣們說:“一個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須要有一面明鏡;一個國君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借助于忠臣。國君如果自以為賢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敗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國君失掉國家,臣子也不能單獨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煬帝那樣殘暴淫虐,臣下都閉口不說話,終于聽不到自己的過失,結果國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前朝的事情不遠,你們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規勸。”
貞觀元,太宗對侍臣說:“正直的國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國家達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惡的國君,也不能使國家達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魚得到水,這樣天下才可以安定。我雖然不聰明,幸而有你們多次匡正補救,希望憑借你們耿直的進言,使天下達到太平。”諫議大夫王?說:“我聽說木頭經過墨線就能鋸直,國君采納規諫就會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諫諍的臣子七個,向國君進言不被采納就要以死相諫。陛下開啟圣明的思慮,采納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見,愚臣處在這個不避忌諱的朝代,實在愿盡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稱贊王?的話對。下令從今以后宰相進宮籌商國家大事,一定讓諫官跟隨進去,讓他參加接見,了解國家大事,如果有所陳說,一定虛心采納。
貞觀五,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自古以來,帝王之中多有放縱情性、喜怒無常的,高興時就任意賞賜無功的人,發怒時就亂殺無罪的人。因此,國家遭受損失,造成混亂,沒有不是從這里開始的。我現在從早到晚,無時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們盡情極力規諫。你們也要接受別人的規諫,怎能因為別人的話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護自己的短處而不采納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別人的規諫,又怎能規諫別人呢?”
貞觀八,太宗對侍臣說:“我每次閑居靜坐,就自己從內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為,上不符天意,下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來匡扶規諫,希望自己的視聽能與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懷怨結于心。另外,近來看見前來奏事的人,大都心懷恐懼致使語無倫次。普通奏事,情況尚且如此,更何況想直言規諫的,一定會畏懼觸犯龍鱗。所以每有前來進諫的,縱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認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當即對他喝斥責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懷恐懼,怎敢再說話呢。”
貞觀十六,太宗對房玄齡等說:“能正確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確實很難做到啊。就像寫文章的人和從事技藝的工匠,都自以為有超人之術,別人趕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評比較,詆毀斥責,雜亂無章的文詞、低劣的技藝于是就暴露出來了。從這說來,國君必須得到輔佐、規諫的臣子,指出他的過失。一天之中,國事紛繁,由一個人去聽政決斷,雖再三思慮勞神,又怎能件件事都處理得好呢?我經常想到魏?遇事隨時規諫糾正,許多事都切中我的過失,就像明潔的鏡子照見自己的形體一樣,美丑都全然顯現。”于是舉起酒杯,賜酒給房玄齡等幾人,勉勵他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604628.html
相關閱讀:《蘇軾私識范仲淹》閱讀及答案
《贈賣松人》閱讀答案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杜甫》閱讀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巖先生之別墅也”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