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8年高考作文題預測:地名洋化利弊談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高考作文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卡地亞”、“賽納維”、“羅托魯拉小鎮”

“卡布奇諾”“普羅旺斯”、“地中海”、“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們身邊。當前我國城市的新街道和新興建筑,特別偏愛“洋名稱”,其結果是古老傳統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為此,央視《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地名洋化現象的泛濫給與了批評。網友們也議論紛紛,有人說:“老地名承載著古老文化,記載著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的根,絕不能被洋化!庇腥苏f:“放著本國、本民族的名稱不用,亂用一些外國的名字,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說:“這不算什么,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何必抱殘守缺呢!币灿腥苏f……

對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首先審讀材料涉及問題和事情:對地名洋化的思考。“對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樣的思考?”突出本次作文屬于“任務驅動型”作文,既有明顯的立意傾向,又留給考生一定的自主空間。

其次“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綜合立意。根據“新興建筑偏愛洋名”“古老傳統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及多家權威媒體的批評可知,主流意識對“地名洋化”持否定態度。當然也不是強迫考生必須達成“統一共識”,這勢必會束縛了學生健康、合理、多角度的思考,況且對“地名洋化”都持否定意見也未必符合生活實際。故既可贊同主流意識,否定“地名洋化”;也可獨出機杼,贊同“地名洋化”。

最后選擇和權衡,綜合思辨立意。

1.不贊同地名洋化

(1)地名洋化對傳統文化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和沖擊。

(2)地名洋化沖擊傳統,隔絕記憶,可導致文化的斷層。

(3)失去自我,喪失民族特色。

(4)淆亂文化特色,扭曲價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傳統文化被侵略。

(5)制造生活混亂,不利民生。

2.地名洋化應適當(有條件地贊同地名洋化)

(1)重要地名不能洋化,無關緊要的地名洋化無妨。

(2)拿出自信,適度吸收,化洋為中。

(3)洋化也要規范,不能唯洋是崇。

(4)洋化可以,但要提防文化侵略。

3.?同地名洋化

(1)洋為中用,“拿來”無妨。

(2)打開心結,地名洋化正可豐富中華文化。

(3)與世界接軌,中外相融,中外共榮。

(4)開闊視野,為世界一體化做準備。

在權衡后綜合立意,表明自己的觀點,分析原因,提出建議,完成該文。

【例文】

地名洋化利弊談

隨著我國城市的新街道和新興建筑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卡地亞”、“塞納維”這樣的洋地名也如雷貫耳,漸漸的也就習以為常了。但“洋名稱”的大量出現,卻使我國許多古老傳統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發了許多問題,我覺得應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確實沖擊了民族文化傳統,隔絕人們歷史記憶,導致文化的斷層化。

有人說:“老地名承載著古老文化,記載著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的根,絕不能被洋化!彪S著時移世易,歷史留下的痕跡也在逐漸消逝。隱入草叢的青石板、瓦片上隱約的紋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謠,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在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換,瓦片被現代機械無情碾壓化作塵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裝,但這光鮮的背后總讓人感到空虛,仿佛頂著明媚的陽光,卻丟棄了古老傳統文化的影子,喪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應拿來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現今,我國打開國門,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非常頻繁,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許多外國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許多韓國人都居住在那里,為了使他們能夠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鋪都取的是韓國“洋名”。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豐富中華文化。相對于這些無關緊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歷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為“首爾”;再如新興建筑取洋名,為的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又或是滿足人們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觀”。但故宮門前的天安門廣場是永遠不能改名的!因為它承載著歷史的痕跡,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征。

對“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們偏愛“洋名”的現象泛濫值得人們深思,央視《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此給予了批評。洋化地名可以,但我們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簡而言之,我們可以住在叫“羅托魯拉小鎮”或“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小區,但我們依舊是中國人,我們的心中時刻銘記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若是過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風潮,將會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們的價值取向,造成民族傳統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與世界接軌,與時俱進,可以開闊視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們民族文化大樹上掛起一盞盞華麗的彩燈,可以進一步增加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但我們一定要扎牢傳統文化堅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踏著民族自信,昂首向前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中國加快了融入世界,與時俱進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滿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僅新修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小巷也改為煥然一新的“洋地名”,這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對經濟的追求,亦是百姓對民族文化的否定。

地方地名“從古變洋”,既是地方有關部門之過,亦是百姓之愚。

老地名替換,是地方有關部門的決定,他們希望通過該換地名來提高地方土地價值,使老地方“煥然一新”,刺激游客及當地人的更多關注,以此提高經濟效益。那么,為什么他們就那么確定這樣的改動會產生好的影響呢?“一招鮮”不可能“一世名”這是一種短視。

中國消費市場長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個性符號構成的品牌就檔次更高。這種盲目跟風的消費心理鑄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費基礎,隨之成為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風向標”,紛紛將許多民族品牌換成了稀奇古怪的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勝景點也取個“洋名”引得游客先睹為快,良好的效果對地方旅游消費經濟提供了靈感,更換地名以“改頭換面”源于經濟效益的沖動。

堅守古地名,就是堅守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殘守缺”。

老地名承載著古老民族文化,記載著古代地理人文,有時,一個地名就是一個歷史故事,一個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對歷史的否定,對民族文化的否定,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將成為無根之浮萍。

正如不斷掠奪中國文化歷史主權的韓國,因為對自己歷史的質疑和不自信,才會如此費盡心思地去尋找牽強的歷史依據,來填補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擁有足夠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源!白x史使人明智,鑒古方能知今”,豐厚的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反映在古跡中,反應在節日里,融化在祖國的山山水水之間。每一個中國人應當有足夠的民族自信來相信我們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價值,更是民族的根。

深入探究老地名的歷史文化,讓獨一無二的“老地方”成為一道金流傳千古的字招牌。

要想吸引人群,“改個洋地名”是個餿主意,鼠目寸光;不如著手從歷史的角度不斷深入探究古老地名的歷史文化底蘊,挖掘古地名在對外文化、經濟交往的地位、作用,既豐富古老文化,也能與時俱進;也可將老地名的故事書寫在地名旁,增添適量標志建筑,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名洋化,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和地方特色的褻瀆,我們難道要放著豐富的歷史不去珍惜,反而讓外國那些宵小之輩來窺視嗎?相信自己民族的悠久歷史,相信自己民族的燦爛文化,踏著民族自信,昂首向前,才能踏出一條康莊大路,通向“中國復興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zzw/1261165.html

相關閱讀:名家點評2018年高考作文之天津卷
高中優秀作文賞析:匆匆
2019年高考作文題預測-“一半是火焰,另半也是火焰”
素材積累 高考優秀作文議論性散文片段精選(荊軻)
詩意地棲居-話題作文“尋覓生活中的詩情”導寫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