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立意詳解21~40例
21、有一位牧師奉派到新教區,他發現前任牧師種了數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學校上學的學童走過花園,見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園里,有個上學的學童問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嗎?”牧師問:“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選了開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師接著說:“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這里,它過多大會兒也不會謝。現在采摘,只能活數小時。你把它怎么樣?”孩子想了一會兒說:“我要把花留在這里,過一會兒再來看它!
當天下午,有十多個孩子都在這里選擇他們的花,每個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園里,免得過早凋謝。那年春天,牧師送出了整個花園的花,但一朵花都沒有糟蹋,還結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含義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試試做一做:
如何快速審題立意,一個方法,就是找出材料主人公后,多問幾個為什么,根據結果找原因。
如本材料的主要對象有三個:
牧師、學童、花,其中牧師和學童是議論的主要對象。我們可以分別就牧師的角度和學童的角度深入思考,進行發問,圍繞結果挖掘原因。
一、從牧師的角度看:
1
牧師不希望花園里的花都被學童摘走而過早凋謝,那么我們可以發問,牧師為什么不希望花被摘下而過早凋謝呢?原因是他不希望花因個人占有而過早凋謝。
??這其實是怎樣對待花(美)的問題。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獨占與共享、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等問題,得出“不要獨占,要樂于分享!薄胺窒碜屆利愔ǜG麗”_
“共同享有則人人都有,私自擁有反而一無所有!钡扔^點。
2、牧師不是靠打罵,靠懲罰而制止學童摘花的,而是通過誘導,通過與學童商量使學生主動把花留在花園里的,那么我們可以發問:怎樣做到即不引起學童的對立,又達到不讓學童摘花的目的呢?或者問,為什么那年春天整個花園的花不但一朵都沒有糟蹋,牧師還能結交了大批的朋友呢?
原因是牧師有好的教育方法,牧師能夠轉變思維方式,不是防和堵,而是導和疏,由此我們可以提煉觀點,“教育要講究方法”,“方法得當往往事半功倍”,“教育者要講究教育智慧”,“要轉變思維方式”“導疏的力量大于硬堵力量”,“改變給予的方式”等
二、從學童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發問:
事實:學童開始是見花就摘,后來說“我要把花留在這里,過一會兒再來看它。”
提問:學童為什么愿意放棄摘花,而答應把花放留在花園里呢?
原因分析與回答:因為他們對花(也即對美,對自己喜愛的事物)的認識變了,態度變了。這就引起了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正確對待自已喜愛的事物?由此我們提煉觀點:
“愛她,就別把她摟得太緊”,
“把愛留下人生更美麗”,
“愛不等于占有”,
“贈予的智慧”
“不要鼠目寸光,而要放眼長遠”“讓心中的花兒開放”等。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你穿得這么臟,就不應該坐公交車,應該自己走路回家!”12月28日,825路公交車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風塵仆仆的農民工,指責其影響市容。這話引起了男子的不滿,他回應說,你沒權利要求我這么做。該事件引來網上眾多關注,有網友認為:“真正影響市容的是這名老太!”也有網友認為:“誰喜歡旁邊坐著一個衣服很臟的人呢?”
這則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感情,寫一篇文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定文體,不少于800字。
試試做一做:
題目分析、作文指導:這是一則新材料(由材料引出寫作范圍的)作文,材料是一則社會新聞,核心事件是公交車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風塵仆仆的農民工,指責其影響市容。從新材料作文的類型來看,這是一道提供看法型材料作文。所謂提供看法型材料作文就是指作文試題所提供的材料中不僅有一則故事、寓言、詩歌之類的內容,而且還包含有對這則故事、寓言或詩歌等的幾種看法,考生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的材料作文。這種類型的作文確定觀點的方法:第一步,閱讀作文試題所提供的材料中的故事、寓言、詩歌之類的內容,把握材料的整體含意。第二步,抓住對這則故事、寓言或詩歌等發表看法的語句,選定構思的側面(或角度)。一般來說,這類材料作文可供選擇的側面(或角度)主要有三個:①從中選擇一種看法表示贊成或反對;②跳出幾種看法的窠臼,辯證地看待幾種看法;③著眼于這則故事、寓言或詩歌等的整體含意,從中提取出一個觀點。第三步,根據自己選定的構思側面(或角度),按照上文所說的提取觀點型材料作文的提取方法提取出一個觀點。就這則材料來看,圍繞老太呵責農民工影響市容的問題,農民工回應你沒權利要求我這么做;有網友認為是老太“影響市容”;有網友認為“誰喜歡旁邊坐著一個衣服很臟的人?”老太的行為、農民工的回應、網友的不同意見都可以是作文的切入角度,都屬于是由材料引出的寫作范圍;也可辯證地分析這幾種看法。從整體上看,這道作文題沒有明確的立意傾向,它只是把一個生活事件再現出來,考生必須憑借自己的理解能力、感情傾向、認知水平、判斷標準來分析思考,提煉觀點,確定立意。
解讀材料作文的材料,一定要理清材料的內容,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什么結果,什么影響等。特別要理清材料中的因果關系,也就是“什么事情導致什么結果”,“為什么導致這種結果”,從而推出“要想有好結果,就必須怎么樣”或“不想有壞結果,就不能怎么樣”。如這則材料,人有公交車上的老太、被呵責的農民工、網友;事則是老太呵責農民工影響市容,及由此引發的網友關注與議論;表層原因是農民工穿得臟,深層原因則可以挖掘出很多,如文明修養、等級觀念、權利意識、文化傳統、社會偏見、人性弱點、處事方法、人文關懷……這些方面都可以成為作文的具體立意角度;從影響來看,這件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可以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新材料作文一定要認真研讀材料,真正讀懂材料,不要想當然,一定要克服隨意性。在審題立意的時候,要強化
“以果溯因”的意識,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徹底,材料越短,越要好好斟酌。
解讀材料主要應從正面進行,但也不可忽略側面切入的意外發現。正面切入是常規思維,側面切入可能更能寫出別出心裁的文章。在高考作文鼓勵有個性、有創意的寫作的價值追求下,充分地展示個性魅力、獨特思維無疑會得到特別的回報。個性特征歸根結底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造性的發現。就是內容上有開拓,能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別人見過的平凡的事物,激起自己的情感激動,得到深刻的感悟,真切的體驗,新奇的想像,創造性的見解等。二是創造性的表現。就是形式上與眾不同,能將自己的發現“獨辟蹊徑”地表現出來,不模仿別人,不因襲某種模式,而是別開生面,面目一新。就這則材料來看,大家關注的可能都是材料的內容,老太呵責農民工,會忽略“網絡”這個信息傳播媒介,如果你能劍走偏鋒,從“網絡”社會這個角度去思考這件事,可能會寫出口味迥異的新穎文章來。
審讀材料,選擇角度,要強化思辨意識。近年來高考作文,越來越注重邏輯思辨,要求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問題,避免片面地看問題;聯系地看問題,避免孤立地看問題;發展地看問題,避免靜止地看問題。比如,老太呵責農民工,如果不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就無法打開作文的思路,只能在淺層次上評判誰是誰非,落入就事論事的低幼層面。
要寫出有新意、有深意、立意高的文章,在審題時要學會深入思考。比如,對老太呵責農民工的行為,網友予以譴責,這里面就可以挖出“道德綁架”的問題,老太不喜歡衣服臟的農民工,也許就是出于一種天性,我們卻用一根道德大棒來拷打老太,這不同樣是問題嗎?而在現實生活中揮舞道德大棒的也絕非個案。這樣去思考,自然能寫出有思想有個性的文章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切幸福都有一個平庸的結尾!車
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壞!瓷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書寫規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試試做一做:
(一)評分說明
1、作文采用兩級評分;A等級占40分,發展等級占20分;
2、基礎等級評分采用分項分等綜合評分法,“內容”和“表達”兩項各占20分!皟热荨币浴傲⒁狻焙汀爸行摹睘橹攸c,“表達”以“文體”“結構”“語言”為重點;
3、字數不足的,每少50字扣1分,標點符號每用錯3處扣1分,扣滿2分為止,錯別字每出現一個扣1分,重復不計;
4、沒有題目的扣2分。
(二)四個等級
1、一類卷:60~50分;
2、二類卷:49~42分;
3、三類卷:41~36分;
4、四類卷:35~0分。
(三)內容
本材料可寫議論文、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是新課標倡導的課程理念,勇于思考人生、正確規劃人生是幸福生活的前提。人生的幸福與痛苦到底該如何界定?這的確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作文題契合時代大背景,把握社會心理脈動,以周國平、莫泊桑語錄為寫作觸發點,激勵考生勇敢表達自己的人生見解。
一類卷
嚴扣“人生與幸!钡脑掝},發表對人生的看法。如:
①人生不全是詩,也不全是淚;
②幸福(好)與痛苦(壞)是人生的一體兩面;
③平平淡淡才是人生的真實;
④人生本無絕對的好壞,關鍵在于你看待人生的心態。
二類卷
不脫離“人生”或“幸!钡脑掝},發表對人生或幸福的看法。如:
①沒有絕對幸福(好)人生,人生都有不幸;
②沒有絕對痛苦(壞)的人生,人生都有幸福;
③人生結局都是平等且平庸的;
④人生有幸福,但幸福不永恒。
三類卷
談與“人生”或“幸!毕嚓P的話題,發表對相關對象的看法。如:
①善于把握機遇,人生才有幸福;
②只有努力奮斗,人生才有幸福;
③人生幸福的關鍵是,既要埋頭拉車又要抬頭看路;
④多行不義必自斃,人生自然無幸福;
⑤只有樂于奉獻,人生才有幸福。
四類卷
脫離“人生”或“幸!钡脑掝},發表對與材料內容無關對象的看法。如:
①用行動去創造未來;
②人有壓力才會有動力;
③貪婪釀造的是生活的苦果;
④世界需要我們人人獻出一點愛。
(四)表達
1.文體:議論文或記敘文,文體明確。(缺陷:以敘代議,羅列事例,敘議不分);
2、結構:中心明確,思路清晰,過渡自然,結構嚴謹。(缺陷:無段落意識)
3、語言:表達明確,語言流暢;
4、卷面:字跡工整,無亂涂亂畫。
(五)補充說明
1、閱卷從整體考慮,二類立意的文章,語言、結構好的往一類靠,反之亦然;
2、觀點和材料有關,全舉古人例子的(寫文化作文)評為三類及以下;
3、套作,文體不明確的適當扣分。確認抄襲的作文,基礎等級在第四等內評分,發展等級不給分,抄襲現成文章的,零分;
4、具體文章具體分析,有時題目不合適的,文中所寫是從材料分析中得出的觀點,還比較合適,要據具體內容打分。
5、殘篇處理:
(1)字數600字以上,據內容與字數35~26分;
(2)字數599~400字,據內容與字數25~16分;
(3)字數399字以下,據內容與字數15分以下。
24、閱讀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一名即將新婚的貴族軍官哈利在接到開赴北非的命令后,懷著莫名的恐懼在出征前的一晚決定退役。這一舉動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英國上流社會掀起巨大波瀾。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著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別象征著"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四種價值被臨陣退逃著拋棄。哈利四處流浪之后決定獨自前往北非。他化裝成阿拉伯人,在沙漠戰役中歷經磨難,克服恐懼,最終將淪陷敵手的朋友一一救出。
試試做一做:
一般來說,材料中的事件有幾個部分,就有幾個立意的角度。
這個材料可以分成三個部分:1、哈利出征前退役,2、未婚妻和三個朋友仍給他四根羽毛,被哈利拋棄了,3、哈利在北非救出朋友。
如果以事件1為對象立意,那么得出的結論是人生應該克服恐懼。但是,僅從這一部分看,哈利是反面人物,這就會在運用材料分析論證時出現偏差。
如果以事件2為對象立意,那么得出的結論是人要有"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這樣的價值觀。這顯然不是材料的主旨,也不是命題的意圖。
如果以事件3為對象立意,那么得出的結論是唯有克服對未知的恐懼,才能突破自我,作出一番事業。這是材料的主旨、命題意圖。
可見,材料作文的立意,必須從主要人物出發,必須從材料整體出發,必須從材料最終的結果出發。
材料的主要人物顯然是哈利,他的行為是剛開始退役,后來去北非,救出了淪陷的朋友。原因是剛開始恐懼,后來歷經磨難,克服了恐懼。
"恐懼"是材料的核心詞,觀點句中必須含有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zzw/1264688.html
相關閱讀:詩意地棲居-話題作文“尋覓生活中的詩情”導寫
素材積累 高考優秀作文議論性散文片段精選(荊軻)
名家點評2018年高考作文之天津卷
高中優秀作文賞析:匆匆
2019年高考作文題預測-“一半是火焰,另半也是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