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怎樣將唐詩還原成一篇作文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高考作文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讀唐詩,除了培養長久的情懷,還得有眼下的干貨。對于學生而言,是要提高寫作水平,然而,怎么入手呢?

詩歌的語言是跳躍性的,散文的語言相對嚴謹,但是兩者不是沒有共通之處,其實它們都講究布局,都有邏輯和脈絡,可以說異曲同工。因此,好的詩人寫文章也不會差,例如李白是大詩人,而他寫的文章《春夜宴桃李園序》、《與韓荊州書》也是千古名篇,其知名度不在其詩歌之下。

這其實也說明,多讀優秀的詩歌,也能有助于散文或其他文體的寫作。詩歌作為最凝練的語言藝術,是可以擴展生發開來,延伸成好的文章的,我們不妨從寫文章的角度來讀一讀唐朝崔顥的名詩《黃鶴樓》。

另辟蹊徑:

用歷史的空間去開拓現實的空間

唐朝崔顥的《黃鶴樓》是理所當然的千古名篇,傳說連李白看了都望而止步,拱手稱臣。崔顥的《黃鶴樓》之所以能成功,還是靠自己的寫作水平高超才行,這當中包括行文結構,立意布局,我們且從寫作文的角度來看一看。

按照常規,寫一座建筑物,應該寫它的高度寬度,建筑樣式,組成部分。然而,崔顥不是以這種方式打開黃鶴樓的,他從建筑本體跳開,而是著眼于建筑功能。黃鶴樓的建筑功能是什么?是借助這個樓體來眺望遠方,即所謂的登臨,而登臨就是用來宣泄情懷的。抓住這一點,崔顥同學就從登臨遠望的角度入手。

先從哪個角度遠望呢?崔顥選擇從時間著手,時間怎么遠望?可以的,崔顥告訴我們,我們從古代傳說去眺望,“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古代仙人子安乘著一只大黃鶴從這里經過,或者說是費文偉坐著黃鶴從這里飛過去,神仙在這里的上空快閃,通過這個傳說將游客的目光從當下挪到古代。

黃鶴仙人那是古代的事,黃鶴樓是眼前的建筑物,崔顥將歷史長河里飄過的一幅畫面剪下來,和眼前實實在在的黃鶴樓一拼接,空間頓時開闊了,這就是古人為什么要懷古的原因。因為懷古就是延長人的視野,拓寬敘事的背景,將詩歌的空間打造得更宏偉。

將歷史上的空間和現實的空間結合了,于是想象的大門也打開了,空間也更寬闊,更宏遠,因此站在樓臺上,想象著千年前的黃鶴飛躍云端而去,馬上覺得頭頂的白云,腳下的建筑,雙手撫摸的欄桿,迎風欲飛的檐廊,都格外地玄遠,神秘,你看那一片片白云都似乎在訴說千載的故事,“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因此,寫作文,尤其是寫景物,例如山水、建筑,將過去的空間和眼前的實體結合起來,才能給人以聯想,激活景物本身的內涵,既要有虛擬,也要有實在。

別出心裁:

用建筑物以外的風景來給建筑物找內涵

上文講過,樓臺主要是用來登臨的,觀察者的目光不能老是停留在樓體本身,而是要投射出去。此詩的前面就是將目光投射到歷史中去,用云中飛翔的黃鶴和仙人進行腦補,進而增加樓臺本身的文化含量,以及文化視野。

接下來,就要從史上將目光收回來,投射到當下的風景。當下的是實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在陽光的照射下,漢陽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植被豐茂,被一大片生機盎然的綠草覆蓋著。這個視野圖說明了建筑物的高大,可見范圍廣,能見度也很高,而且還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

接下來的問題是,轉折在哪里?目前的畫面雖然美,但不能停留,文章得往前發展,得有升華,怎么實現呢?這時候,作者的使命就是要塑造一種登樓的情懷。這個時候,還是靠遠望來解決問題。崔顥老師的目光從漢陽樹、鸚鵡洲慢慢地往前推移。首先,目光接觸到落日,再推移,接觸到落日下煙波浩渺的江面,最后,目光落在江水的最終端,也就是水平線的那一頭。那一頭是什么?按照在外游子的打開模式,就是遙遠的故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樓活動文案的主題終于定稿了:望鄉,思鄉。這是一個神奇的關聯方式:作者的寫作對象是身在其中的黃鶴樓,然而,感情的維系點則是與樓臺相去甚遠,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的鄉關。但望鄉、思鄉的情懷和登樓活動不矛盾。通過遠處的風景來給當前的建筑物確定主題,通過和建筑物看似不相關的事物來給建筑物的內涵定調,居然如此貼近,畫風毫不違背,為什么?

因為作者緊緊抓住了建筑物的功能:登高遠眺。透過這棟高樓,目光無所不及,可以眺望歷史,可以俯瞰風景,可以思念家鄉。站在樓的這一端,想象著另一端的歷史和家鄉,黃鶴樓成了一座精神世界的高樓,可以無所不見,越是思念遠方,則越突出了提供眺望視野的平臺是何等不平凡。

崔顥的《黃鶴樓》沒有半個字涉及到樓本身的建筑特色,卻讓這座樓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樹立起來,只因抓住了一個字:“望”。

文案啟發:

借助遠方的情懷打造眼前的品牌

情懷落腳點在遠方,打造的品牌卻在腳下,崔顥的《黃鶴樓》就起到了這個作用。這首詩的所有畫面都是散發型的,充滿著聯想,從建筑物本身伸展出去,觸及歷史、遠方。盡管我們不知道這座樓的建筑特色到底如何,甚至連幾層都不知道,但我們知道這座樓能讓我們看到什么,能讓我們聯想到什么,能觸動我們的思念,這就夠了。著名的《登鸛雀樓》也是這樣的,讓我們看到了黃河,看到了落日,想到了“更上一層樓”的哲學道理,樓的本身如何,反而不重要。

再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也沒有具體寫樓本身的特色,而是通過遠眺的景色,觸動激發我們的情懷:“感極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們寫作文,尤其是寫建筑物,不要光停留在其本身,而是更要從其功能散發出去,將眼光投放得更遠,用腦洞來補足它的意義和品牌內涵。其實,做廣告文案也如此。

從這個角度讀唐詩,我們得到的干貨也會更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zzw/1317919.html

相關閱讀:高中優秀作文賞析:匆匆
2019年高考作文題預測-“一半是火焰,另半也是火焰”
詩意地棲居-話題作文“尋覓生活中的詩情”導寫
素材積累 高考優秀作文議論性散文片段精選(荊軻)
名家點評2018年高考作文之天津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