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前夕,各級各類媒體都會有關于高考作文的信息和猜測。到目前為止,有關今年高考作文的諸多信息和各種猜測,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說法―――今年的高考作文試題將仍然是話題作文。筆者也將近四年北京卷、上海卷、全國卷的春季和夏季高考作文試題作了一個統計分析。
根據附表不難判斷,今年的高考作文仍然考查話題作文應該不成問題,問題是會考什么樣的話題。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從命題人的角度去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首先,我們的思路應該擺脫一種思維慣性,跳出一個思維怪圈,這就是從1999年至今由“記憶―――創新―――誠信―――規則、選擇―――轉折、雜、理智與情感―――尋找、忘憂”構成的一個話題陷阱。我覺得不僅語文教師和高三學生要跳出這個陷阱,命題組和命題人更應該跳出這個陷阱,否則就會作繭自縛。
其次,應該明確確定話題的基本原則。
第一,這個話題應該是適合相應年齡段的廣大高三學生的,不能超出他們的智力范圍、生活范圍、情感范圍。
第二,話題應該是適合城市和鄉村的廣大高三學生的。比如中學生出國留學、網絡交友、性教育、低齡化寫作等等,這些話題比較城市化,廣大農村學生將會無話可說,會導致高考城鄉不公。
第三,話題應該是可敘可議、可詩可文的,這樣才能體現話題作文的自擬標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的“三自方針”。
第四,這個話題應該盡量避開社會上的猜題和押題,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人既感冷僻,又覺親切。
因此,根據上述思路和原則,筆者不揣冒昧,推薦熱點話題如下。
話題一:校園安全。
這個問題是社會治安、公共安全問題的一部分,寫起來可大可小。既與學生切身利益有關,又讓學生有話可說。
話題二:規范用字。
在城市和鄉村有很多不規范的字體,墻壁上寫的,廣告牌上寫的、霓虹燈上掛的,有大量的繁體字、錯別字、缺邊字(一個字不完整的)。這與城鄉文明是不相符的,既與語文有關,更與作文有關。
話題三:社會公德。
比如香口膠已成為城市污染中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焦點。有關資料顯示,在2002年國慶期間,游客在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中竟留下了60萬塊香口膠殘渣,總耗資達100萬人民幣才徹底清除。而在深圳,有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呼吁消滅香口膠污染。而在農村,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的現象非常普遍。既污染了城鄉環境,也是與城鄉文明極不相符的。
話題四:名著閱讀。
國家教育部2000年3月頒布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第一次明確規定中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并列出“課外閱讀推薦書目”。2003年5月又頒發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對中學生閱讀與鑒賞明確提出了獨立性、整體性與個性化的要求。高中生在與名著“接觸”的問題上,應該有更多的體驗,有話可說。
話題五:流浪乞討。
北京市關于要對地鐵禁乞的征求意見稿以及關于在王府井禁乞的辦法剛一出臺,各種正反意見仍在激烈交鋒中,江蘇、上海、成都等地就順著首都的示范效應“呼應”而上。
這個問題雖然是城市問題,但是問題的根源在農村,相信城鄉學生都會有議論可發、有故事可敘。
話題六:“三農”問題。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
這個問題雖然是農村問題,但也是備受全國人民關注的熱點話題,城市學生理應關注。
話題七:“春運”問題。
中國特有的春運高潮問題,成了讓全世界驚愕的“世界奇觀”。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隱藏在春運高潮背后的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大問題,中國人的鄉土觀念、城鄉二元結構、資源配置、戶口壁壘等一系列深層次因素。
這個問題是聯結城鄉最好的話題,相信全國的中學生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春運故事。
由于話題作文文體開放、立意開放、選材開放,容納個性才華,允許并鼓勵考生以擅長的文章體裁和樣式,選擇摹寫自己熟悉的生活、表達自己真切的思想感情,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普遍歡迎。因此筆者建議,高考語文的作文備考仍應研究話題作文,揣摩作文話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zzw/17008.html
相關閱讀:2019年高考作文題預測-“一半是火焰,另半也是火焰”
名家點評2018年高考作文之天津卷
素材積累 高考優秀作文議論性散文片段精選(荊軻)
高中優秀作文賞析:匆匆
詩意地棲居-話題作文“尋覓生活中的詩情”導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