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記憶是什么呢?記憶真的可以再現嗎?
童話里的冥想盆或是水晶球看起來都太玄乎,施瓦辛格的科幻電影《第六日》給記憶的提取和再現增添了一點科學的色彩。我們的壯漢施大哥看著一個顯微鏡樣的設備,只見過往一幕幕的畫面從他眼睛經過鏡筒傳到了存儲盤里,就這樣,記憶的提取就完成了。這些存儲的記憶還能再復制回新的生物體中,從而間接實現了人類的永生。科幻就是科學加幻想,我們不能以嚴謹的科學態度來推敲其中的科學道理。但是,它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思考的窗,記憶是怎么形成、怎么存儲的呢?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提出,記憶在我們的心里,以血液的流動為基礎,而在今天,恐怕已經不會再有人懷疑記憶是在我們的腦中。那大腦如何存儲記憶,是否也有著一張一張的存儲盤呢?牛人愛因斯坦留給了我們一系列深奧的理論,逝去后也留下了他的大腦,恐怕也在期待我們有朝一日可以解讀他的記憶。為了看看愛因斯坦的大腦里到底有什么,科學家們將他的大腦切成了一張一張的薄片。我們當然看不到所謂的存儲盤,能看到的只是一個一個的神經細胞,我們稱之為神經元。神經元就像計算機里的二極管,是大腦活動的基本單位。
然而,神經元比只知道0和1的二極管要活潑的多,它伸展出無數的樹突接受外界的輸入,同時又把這些接收到的信息整合后通過軸突傳遞出去。這些信息通過軸突樹突間形成的突觸以電信號的方式傳遞。我們的大腦中有上百億個神經元和上萬億個突觸,互相交錯形成了一個難以想象的復雜網絡。神經生物學家發現生物體學習記憶的過程中突觸之間傳遞的電信號會增強、突觸會不斷的新生和消亡、突觸的大小也會發生變化,這一系列的改變被認為是記憶的基礎,然而,目前的實驗證據仍然只能表明突觸活動和記憶之間具有相關性,卻不能將突觸活動和特定的記憶直接聯系起來。也許,我們可以通過愛因斯坦的大腦了解他有什么異于常人的地方,卻仍然沒有辦法通過那一張一張的腦片再現他那了不起的記憶。
電影中的記憶不只是出現在科幻和童話故事中,《記憶碎片》給我們展示了另一個有關記憶的故事。一對年輕夫婦收到歹徒的襲擊,妻子當場身亡,丈夫腦部受到重創,出現了一種很奇怪的“短期記憶喪失癥”,他對于受傷前的記憶都是完好的,可是新記憶卻只能維持幾分鐘。為了給妻子報仇,小伙子開始調查,每當有新的發現,他就會立即將線索記錄在紙片上,因為他怕很快會忘記。這不再是科學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一位著名的病人Henry Molaison。H.M.在9歲時腦部意外受傷,導致了非常嚴重的癲癇癥狀,在27歲時經其父母同意進行了腦部手術,切除了部分海馬組織,希望能控制癲癇。然而,手術后,H.M.可以記住過去的事情,卻對于眼前的事情只能記住20到30秒。作為神經生物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病人,H.M.得到和愛因斯坦一樣的待遇,他去世后大腦保留了下來,并于去年通過網路直播了大腦的切片過程。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大腦中記憶的形成和儲存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在不同的腦區完成,現在一般認為記憶在海馬形成,在大腦皮層儲存。
和H.M.不同,電影《雨人》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記憶天才,準確的說是一個“白癡天才”。片中的主人公“雨人”雷蒙是一個孤獨癥患者,卻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坝耆恕钡脑,現實版“雨人”吉姆·皮克于2009年去世,醫生發現他的大腦異常,左右腦半球間缺乏胼胝體,沒有正常分開,形成了一個超大的大腦。皮克因此表現出了很多生理缺陷,但卻擁有了驚人的記憶力。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是一個高度可塑的結構,負責某些功能的神經元被削弱,往往伴隨著會有負責另一功能的神經元活動的增強。一個簡單的例子是盲人雖然視覺功能喪失,但是其聽覺和觸覺卻遠遠高于常人,在大腦結構中的體現就是其相對于正常人視皮層的嚴重萎縮和聽皮層感覺皮層的增強。大腦的這種高度的可塑性是我們學習和記憶的基礎,但也使得大腦結構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想再現記憶也就更像是天方夜譚了。
雖然科學家對記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為止,人們對記憶的機理了解仍然十分有限,記憶的再現仍然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記憶是可以進行干預的。科學家們發現的大量和學習記憶有關的基因為干預記憶提供了潛在的靶點。華人科學家錢卓利用轉基因的手段培育出了“聰明鼠”,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養一只《精靈鼠小弟》?茖W家還發現干預某些靶點可以只影響某段時間內的記憶,卻不影響新記憶的產生,而另一些藥物則具有干預某些特定記憶的潛力,比如心理創傷病人的部分記憶?梢云诖豆ㄌ亍防锏氖浰幩苍S有一天就會出現在我們這些“麻瓜“的世界里,又或者影視劇里已經陳芝麻爛谷子的“忘情水”真的成為現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yi/jiyizhixun/79948.html
相關閱讀:高才生記憶原理
記憶是什么
癌癥與記憶起點
老年人提高記憶力 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12
電腦白領巧選食品增強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