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恪純長公主簡介:建寧公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典故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和碩恪純長公主(1641一1703),清太宗皇太極之第十四女。其母為皇太極庶妃蒙古察哈爾部奇壘氏。初號和碩公主。順治十年(1653)13歲時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十四年晉封為和碩長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為和碩建寧長公主,后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吳應熊與公主婚后,順治十年 (1654)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四年因其父吳三桂反叛清廷,同其子吳世霖皆被清廷處死。吳應熊死后,康熙皇帝經常下詔慰藉公主,謂其“為叛寇所累”。四十三年(1703)公主去世,時年63歲。

  “建寧”是恪純公主在一段時間內的封號,跟“永寧”(固倫溫莊公主)、“昌樂”(固倫端貞公主)一樣,都是在清朝公主封號的體制還不夠成熟的時候的出現一種過渡階段,而真正載入史冊的封號應該是和碩恪純長公主。

  歷史上皇太極共有十四個女兒,建寧公主是最小的,年紀比康熙大十三歲。她生母是庶妃,因此可能不太得寵,皇太極二女馬喀塔、四女雅圖、五女阿圖都有留下名字來,建寧卻沒有留下名字。又嫁給清廷深為忌憚的吳三桂之子,那時她才13歲,這一輩子就注定是悲劇了。

  守寡三十年

  下嫁吳應熊

  嫁與額駙吳應熊后,皇十四女和碩公主與額駙吳應熊定居在京城。順治十年(1653),額駙吳應熊被授予三等子爵。順治十四年(1657)二月,皇十四女晉封和碩長公主。同年,吳應熊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從一品)。順治十六年(1659)十二月,皇十四女被封為和碩建寧長公主,后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康熙七年(1668),吳應熊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正一品)。

  本來建寧公主與額駙在京師不斷加官晉爵,和美度日,孰不知南疆突變起風波,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吳三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發易衣冠,樹起白色旗幟,以復明為由,挑起反清之“三藩之亂”。建寧公主的生活由此轉折,落入了人生長恨水長東的窠臼。

  三藩之亂

  何為“三藩”?“三藩”指的是順治朝清廷派駐鎮守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這3位藩王。清初開國共封了4位漢臣王爵。其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天聰年間即歸降太宗之明朝將官。崇德元年(1636)太宗稱帝時,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史稱“三順王”。而吳三桂則原為明朝鎮守山海關之總兵,于順治元年(1644)乞師攝政王多爾袞共同迎戰李自成之農民起義軍,大敗李自成軍后,即日“承制進三桂爵平西王”,亦即是說清廷很快就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授其親王冊印,并賜白銀萬兩,良馬5匹及朝衣1襲。至此,清廷所封漢人藩王達到4位。其后的順治年間,朝廷命這4位藩王率所部綠旗兵平定四方,以輔八旗兵力之不足,并改封孔有德為定南王,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后因定南王孔有德在順治九年(1652)亡于桂林,其子亦被害,故王爵除。余下三王,在平定各地之后即留鎮一方,吳三桂稱王云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而耿氏一族,耿仲明卒后由其子耿繼茂襲王爵派駐福建,繼為其長子耿精忠嗣王爵,遂成三藩。

  “三藩之亂”的罪魁禍首即是額駙吳應熊之父平西王吳三桂。三藩之中,以吳三桂勢力最大,兵力最多亦最強,史界方家蕭一山評論其“用人不受吏部、兵部之掣肘,用財不受戶部之稽核”,僅云南一處每年耗國庫之餉少則數百萬,最多時達 900余萬,故有“天下賦稅,半耗于三藩”之說。而耿、尚二藩雖不似吳三桂之囂張與跋扈,但亦壟斷當地之大權,各為一方之患?滴跏(167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年老多病且受制于酗酒嗜殺之長子尚之信,故上疏請求歸老遼東,留其子駐防廣東。本來康熙帝親政后,即一直將處置三藩看成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見此撤藩之有利時機,經議政王大臣及戶、兵二部共同議定,降旨準尚可喜全藩撤離。此事對吳、耿二藩震動極大,兩人亦立即請求撤藩,本意卻是在試探朝廷之態度?滴醯壅遄迷偃詈蠼抵肌⒊。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在表面答應撤藩并于當月二十四日啟程赴京的前3天,正式起兵反清。一時間,時任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地方大員的原明朝降清之武將紛紛加入,據統計竟多達20位,使吳三桂迅速集結起14萬兵力,攻占了滇、黔、湘、蜀四省,加上廣西孫延齡(漢族公主孔四貞的丈夫)和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隨之反清,六省失陷,中原動搖。吳三桂更欲裂土為王,并請西藏之達賴喇嘛為之出面調停。但康熙帝胸有成竹,不聽達賴喇嘛之言,調兵遣將,精心布局,力爭將戰事控制在滇、黔、湘等三省之內,并為集中打擊吳三桂,剿撫并用,下令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之。

  家破人亡

  就在吳三桂自恃已占有半壁江山,長子又尚皇十四女建寧公主而為皇帝懿親,認為朝廷必定會恩養其子吳應熊用以招撫之時,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十三日,圣祖采納諸王大臣之議,將額駙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于京師處以絞刑。清廷此舉予吳三桂以致命打擊,聽到其子應熊及孫世霖被處決的死訊,吳三桂亦“驚悖氣奪,遂底于亡”,即不久亦一命嗚呼了。

  從客觀上講,康熙帝此時確實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心理上戰勝了挑起三藩之亂的吳三桂,但對于皇十四女建寧公主而言,這一切卻猶如噩夢,33歲時突然就家破人亡了。從前,下嫁漢族權臣之子是清廷為了實現籠絡漢臣之意,而今父債子還甚至是由孫子來還,又是清廷為鞏固政權的明智之舉。當其時也,康熙帝下諭旨,認為“亂臣賊子,孽由自作,刑章俱在,眾論僉同,朕亦不得而曲貸之也”。將額駙吳應熊正法,為的是“以寒老賊之膽,以絕群奸之望,以激勵三軍之心”。如果說,作為侄兒的圣祖玄燁沒有考慮過姑母建寧公主,也許是有些冤枉,因為在額駙吳應熊死后,康熙帝經常下詔慰藉公主,稱建寧公主一生“ 為叛寇所累”。但事情的結果已成定局,面對喪夫失子之痛,皇十四女建寧公主該如何獨處于世呢?世間但見豪氣干云,誰憐兒女情長?身在其中的建寧公主恐怕只能自啖苦果,日日煎熬。此后相思之夢,盡在絞刑架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69957.html

相關閱讀:劉秀兄弟劉?結局是什么 劉秀的祖先是誰
朱高熾誠孝張皇后簡介 朱高熾元配張皇后生平介紹
盤點:當今世界上十大最昂貴的書籍
劉正彥是誰?劉正彥生平介紹
朱元璋為什么又叫朱重八?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