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特殊的群體??太監。不過,這些深居宮廷的太監卻并非都是中國人。近日,一篇有關中國歷史上外籍太監的文章通過網絡廣為流傳,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好奇和關注。
外籍太監多出于政治需要,在本國閹割后,被送到中國
在歷史上,中國的皇宮內出現外籍太監并不奇怪。曾經撰寫過《歷代太監出身考略》、《太監評價淺議》等論文的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趙興元告訴記者,中國古代和朝鮮的來往一直非常密切。從東晉開始,朝鮮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朝鮮國王都要受中國的冊封;根據當時的形勢,中國處于政治需要會向番邦提出一些要求,其中也包括索要閹人。
因此,像樸不花這樣的人,在本國接受閹割以后,被送到了中國。
古希臘等國也曾有過閹人;但中國歷史上沒有藍眼睛、高鼻子的太監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外籍太監中,始終沒有一位是藍眼睛、高鼻子。其實,太監并非只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趙興元說,根據史料記載,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等國家也都曾出現過閹人;一些受中國影響的亞洲國家,比如朝鮮、印度,也都有太監出現過。
“但是,由于中國從明末開始才和歐洲有接觸,因此沒有出現過藍眼睛高鼻子的太監。”
外籍太監與其他太監地位相同;在當時的對外交流中發揮著一定作用
趙興元透露說,外籍太監在中國的地位和其他普通太監一樣;他們處于社會的最下層,是皇家的私人奴仆,常被人們稱為“災星”、“禍水”。能夠爬上高位、輔佐皇帝的太監,實在是極少數。
其實,外籍太監還發揮著一個特殊的作用。
《明代安南籍太監史事考述???金英、興安》一文中,陳教授也提到,“北京城內之重要古剎寺院,雖系奉敕修建,實際上董其役者主要是太監”?梢,外籍太監在當時中國與番邦的交流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對此,趙興元認為,即使是出于政治的考慮,像樸不花等這樣外籍太監在中國歷史上仍舊是極少出現。
明清時期,來中國的朝鮮使節非常之多;清朝時候,每年平均有3個朝鮮使團來中國朝貢,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斑@些使節由朝鮮的大臣組成。因此,如果當時中國皇帝向朝鮮提出什么要求,也不需要朝鮮太監做過多的工作。而且根據當時規定,作為太監不能出宮,也不應該參與和政治相關的事情!
為保證皇室純凈血統出現太監制度
北京有兩處地方曾專為太監閹割
在中國歷史上,早在商代時就已經有太監出現,經歷西周一直到東漢時期形成了完整的太監制度。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趙興元教授就中國歷史上的太監制度進行了介紹。首批閹人
趙興元教授分析認為,太監制度的產生和中國古代的刑法制度有關,比如割鼻子、臉上刺字、剃頭發、閹割等等。被實施這些刑法的人,基本上都是當時的官吏;而這些人在被行刑以后,還是會留在宮里工作。于是,當時宮里出現了一些閹人。后來,王室出于要保持純凈血統的考慮要求宮內的男性必須都是閹人。
因此,可以說太監制度是保持王室血統純潔與我國刑法制度相結合而產生的。
“完整”下葬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出宮時,宮內的太監是中國最后的太監。從那時候開始,中國的太監制度徹底消失了。
后來,這些老太監聚集在北長街會計司胡同。上個世紀50年代初,那里還有28名太監,都是六七十歲以上。他們大都羅著腰,看上去很像老太太,沒有胡子,說話的聲音也尖聲尖氣。
相關知識
太監與政治爭斗
中國歷史上曾有太監參與朝政,甚至太監專權的現象發生。
為了避免明朝太監專權的歷史重演,清朝皇帝曾下有一個禁令,“明朝太監,專擅威權,干預朝政,開廠輯事,枉殺無辜,出鎮典兵,流毒邊境,甚至謀為不軌,陷害忠良,煽引黨類,稱功頌德,以致國事日非,覆敗相尋,足為鑒誡,順治告誡他的后世子孫,要以明朝太監為鑒戒”。
所以,清朝規定太監最高不能過四品,不能交往外臣,不得干預朝政。
附錄:與皇后“青梅竹馬”的第一外籍太監
有關太監的一些稱謂、來由等等,我已在前面的博文中有所闡述。本文所要介紹的這位,差不多算得上史上最為特殊的太監。他是中國的第一個外國太監,更離奇的是,他竟會與皇后“青梅竹馬”。入宮后,
權傾一時,禍亂朝綱,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一個中國幅員最為遼闊的封建王朝的崩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0114.html
相關閱讀: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