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晉滅亡后,中國北方一直處于“五胡十六國”割據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國后,北方才從脫離了東晉名義上的統治,使局勢逐漸安定起來。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開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歲登基,二十四歲正式接替文明太后執掌政權,執政伊始,他便開始了“文治”政策。為了加強同漢族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由于洛陽遠離鮮卑貴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勢力相對弱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開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鮮卑人改穿漢人服裝、禁止說鮮卑話,廢除了鮮卑族的種種特權。后來又將鮮卑諸姓改為漢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還有一些鮮卑姓氏都改為長孫、穆、奚、陸、賀等漢族姓氏,孝文帝還通過婚姻方式來加強鮮卑同漢族的關系,同時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漢族官員,以漢族習慣進行治理。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公元44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時年僅三十三歲。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等人先后執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于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于長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為帝,于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后,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覺先后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齊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于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國力優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元姓(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于北齊,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傳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軍政大權逐步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中,后來楊堅于公元五八一年廢周靜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在南北朝期間,由于歷代統治者都以佛教為國教,故而有許多廟宇及石窟造像流傳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此外,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更是有所發展,南朝時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的作品都成為流傳后世的經典之作。
自東晉滅亡以來,南北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南北分裂時期之一,雖然它的形成使經濟發展有所停滯,但由于外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而形成的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卻是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北方的諸族逐漸被漢族同化,最終成為同一民族。而正是這種作用,為將來中國成為統一國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礎,所以我們說南北朝的分裂,對加速民族統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4220.html
相關閱讀:南梁后廢帝蕭紀有多少子女 蕭紀的子女都是誰
慕容?簡介 十六國時期前燕末代皇帝慕容?生平
達摩并不是少林武術的祖師爺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南朝宋齊梁陳皇帝有多少?
蕭衍簡介 南北朝時期梁朝高祖武皇帝蕭衍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