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周恩來、董必武和“解總”的不懈努力,不僅為解放區爭取到了趕修堤防工程的時間,而且爭取到了大量的物資和費用——“行總”被迫同意簽訂《協定備忘錄》,其條款有:解放區所支付的全部工程款項,由國民黨當局支付;“行總”出面粉8600噸援助地處黃河下游的解放區河道修復工人;國民黨當局撥150億元救濟受災害影響的解放區人民等。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國新聞網,作者:佚名,原題為:《1945年中國解放區救濟總會成立曾揭露以水代兵陰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精準扶貧思想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關于貧困治理的指導性思想,中國的扶貧工作也將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回顧中國革命的進程,早在1945年7月27日,在延安就成立了中國解放區臨時救濟委員會,對解放區軍民在抗戰中生命財產所遭受的損失、破壞以及所需援助等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并協助各解放區政府對受災人民開展救濟工作。
今天本報組織一批反映中國共產黨早期扶貧工作的文章以饗讀者,以期對當年的早期扶貧工作有感性的認識。
日本投降后,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簡稱“聯總”)在中國設立了分署,開始向中國提供援助。為接收和分配聯總提供的救濟物資,國民黨政府在重慶成立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簡稱“行總”)。
“解總”的誕生
根據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醫治戰爭創傷,擴大爭取外援”的精神,1945年7月13日,在延安召開的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籌備會通過了關于成立中國解放區臨時救濟委員會(簡稱“解救”)的決議,會議選舉董必武、周恩來等15位代表為救濟委員會委員,推選董必武為主任。7月27日“解救”宣告正式成立。
“解救”成立后,對解放區軍民在抗戰中生命財產的損失、破壞以及所需援助等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并協助各解放區政府對受災人民開展救濟工作。1946年8月13日,“解救”改稱中國解放區救濟總會(簡稱“解總”)。
1946年7月,中共決定在上海設立“解總”上海辦事處,并由已在滬工作的解救秘書長、上海工委委員伍云甫擔任辦事處處長。
1946年8月2日,“解救”上海辦事處正式開始工作,辦公地點設在福州路“行總”總部,另租下蒲石路滬江別墅4號為辦事處職員宿舍。
揭露“以水代兵”陰謀
“解總”上海辦事處成立伊始,就在周恩來、董必武的率領下與“聯總”、“行總”及國民黨水利委員會就黃河歸故工程及賑災問題進行了多次針鋒相對的斗爭。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當局決定堵塞黃河花園口決堤口,讓黃河水回歸故道。但這一決定直接威脅黃河下游解放區數百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1946年7月中旬,以周恩來為首的“解總”為黃河歸故工程問題來到上海。談判中,周恩來、董必武嚴正駁斥了國民黨當局立即堵口的論調,堅持在河堤修復、居民遷出以后,方可堵口放水的原則立場,重申上游堵口須與下游復堤救濟工作同時進行。期間,周恩來還前往河南開封視察了堵口工程情況。
經過周恩來、董必武和“解總”的不懈努力,不僅為解放區爭取到了趕修堤防工程的時間,而且爭取到了大量的物資和費用——“行總”被迫同意簽訂《協定備忘錄》,其條款有:解放區所支付的全部工程款項,由國民黨當局支付;“行總”出面粉8600噸援助地處黃河下游的解放區河道修復工人;國民黨當局撥150億元救濟受災害影響的解放區人民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6377.html
相關閱讀: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