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知青憾事:因繁重體力勞動無法正常復習沒能考入名校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野史秘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但我們新知青,繁重的體力勞動,使很多人無法正常參加高考復習,我雖然考取云南民族大學,卻而失去讀名牌重點大學的機會,失去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但我們卻贏得了精神財富。

知青重聚

本文摘自:光明網,作者:李永勤,原題為:《難忘的知青生活》

上個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大一部分有過上山下鄉的經歷,都有著近似相同的心路歷程,都經歷了艱難困苦的考驗。相同的經歷、相同的境遇,讓我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青。

難忘的知青生活就象電影一樣時常播放著酸甜苦辣的生活歲月……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毛主席揮手我前進,上山下鄉干革命。在那轟轟烈烈的年代里,1977年9月7日,我高中剛畢業,肩負著家人的重(囑)托,隨著全楚雄城的知青,胸前佩戴大紅花,從楚雄一中大操場出發,義無返顧踏上了下鄉之路,我們被安排到云南省楚雄市富民鎮棗子園村當知青。

汽車順著鄉間公路將我們這批十六至十八歲的熱血青年送到了棗子園。農村正值秋天,趕上秋收秋搶收搶種,烈日當頭,一望無際稻谷金黃一片,在微風吹動下,卷起了金色稻浪,大家被眼前的豐收在望的情感動了。這是一個標準的知青戶,我們作為77屆楚雄衛生系統知青戶,共六男六女,十二人組成了大集體戶。和我們同處一村的還有楚雄衛生系統75屆知青。男知青被分配到小學校旁邊的平房居住,女知青卻的老知青同處一棟樓,分南北兩間各3人居住在老戶下,居住環境一般,但很潮濕,以至于現在人們女知青都不同程度地落下了風濕病。在們居住的院落內還有上下兩個院子,看上去還寬敞。隔壁是一位長期在棗子園村小學任教的小學老師居住。之后就是楚雄州人民醫院下派的帶隊老師,指導我們熟悉棗子園村勞動環境和生存環境。這是一個依山旁水的自然村,我們居住的院落外,有村中大壩和壩旁公用馬蹄井,大壩四周樹木環繞,清新、秀麗,再往下就是一望無邊的大片稻田了。當年由于撲滅血吸蟲有功,此村樹為全國防治血吸蟲的標兵示范村。

雖然我們當學生時就經常參加各種勞動如:挖防空洞、挖操場、到楚雄總站學工、在學校的“尹居屯”農場鍛煉等等,但真正意義上的勞動鍛煉才剛剛開始。伴隨著《我們村里的年青人》的老歌,緊張的秋收開始了,秋天清晨六點多鐘,我們用過了早餐,乘著清晨涼爽,早早地下田收割稻谷,知青們收割著金燦燦的稻浪,一天下來,臉曬紅了,雙手被稻尖割的一道道小口,又癢又痛,秋收艱苦的任務就是要將收割的稻谷運回。傍晚還要和村民一起收油菜、榨油。那是搶收進入了后期,勞動一直進行到下午一點多才收工吃飯,下午要干活到七點鐘,這時早己是饑腸漉漉,知青年代總是感覺到吃不飽。晚上,大家感到都已經累散了全身的骨架似的。

迎風雪嚴寒修理地球,頂烈日酷署灑青春熱血,在他鄉同吃一鍋粥。下鄉第一年,我和其他知青一樣都享受有國家的政策補貼,每月八元錢,半斤油(第一年才有),買適量大米,我們將國家供應的大米買好后運送回家,沿著彎沿田間小道,一步一個腳印艱難前行,右肩被壓的紅腫起來,馬上轉到左肩上去,汗水濕透了全身,汗水浸著紅腫的雙肩更是火辣辣地痛,我知道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那時我是知青戶長,要考慮大家正常的生活,知青大集體戶其中一人要留守做飯,知青戶的廚房設在男知青點,我們做鈑要到離男知青點很遠的地方馬蹄井——挑水,晚飯后大家還要辛苦地栽菜、跳水澆知青戶的菜園。時光過得很快,大家在澆菜水日同時也興高采烈地到隔路的大溝里捉摸魚蝦和田雞,作為知青戶的補充菜肴。

農業學大寨的光輝,照遍全國紅彤彤一片。令我終生難忘的是那時知青與生產隊社員同工卻還要按勞動情況記學大寨公分。不論男女知青,從摘稗子到分水田栽秧,都是我們與村民同工同酬記大寨公分。知青戶前是村曬場,曬場旁是村支書和村長、會計辦公室,會計兼任記分員則更多時間在家辦公。我們知青新戶雖然和棗子園相片融洽,但村里還是對新來的知青嚴格教育,對新知青加以重擔。對老知青認為他們已經教育好,煅煉得差不多了,把眼光放在重點教育幫助我們身上。為了防止我們少干活,硬是將村路這邊離水源較遠的烤煙地分配給我們知青戶,那時每天10小時的勞動,挑水澆烤煙,紅腫的雙肩加勞累已經使我們無法動蕩,知青的艱辛生活可見很艱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3142.html

相關閱讀: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