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包,是現代人的重要佩飾,尤其是女性去哪都不了一只包包。在中國古代,衣服大多沒有口袋,古人出行時“包”更是不可或缺。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可以找到“包”字。漢代出現的一種叫“綬囊”的“包”,使人們帶什么“包”還成為身份的象征。唐代的高級包有“紫荷”、“金魚袋”等,而古代女性最鐘情的“包”則是“香囊”……
先秦時期最流行的包包叫“佩囊”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時間最久的包,像鑰匙、印章、憑證、手巾一類必須隨身帶的東西,大都放在這種囊內。因為外出時多將其佩戴于腰間,故謂之“佩囊”。從文獻記載來看,先秦時人們已有帶包的習慣,即所謂“佩囊之俗”!对娊?大雅》中的《公劉》一詩寫道:“?裹?糧,于橐(tuó)于囊!贝蟾乓馑际,帶著干糧準備遠游,大包小包都裝得滿滿的。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別,漢代學者毛亨稱“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樣,有皮包和布包之分,春秋時期用動物皮革制成的包稱為“?(pán)囊”。
上世紀八十年代,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群M7墓中曾出土了三只先秦時代的包,均是用纖細的皮條縫制而成。一只較大,是方形皮袋,羊皮質地,上面還有一根拴系用的皮帶,形似箭袋;另兩只是形狀相同的小皮袋,小口大腹,外飾紅色。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測起源于士兵配備的箭囊。佩囊實用方便,從先秦用到了明清,雖然名稱和款式多有變化,但人們都少不了佩囊。因為佩囊里面貯放的多是必用或值錢的東西,也會被小偷盯上。南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成都惡事”條記述了這么一件事,一人在酒店撿到了鑰匙狀的東西,不知是何物,就暫時裝到自己的包里。后來被三四個小偷攔住,才知道“此物探囊?笈之具”。原來,那鑰匙狀的東西是小偷行竊的專用工具。由此可知,一是當時人們外出有帶包的習慣;二是南宋時已有撬箱劃包的專業小偷。
漢代最顯示身份的包包叫“虎頭?囊”
漢朝時,佩囊被稱為“?囊”。?囊是一種小包。據《后漢書?儒林列傳》記載,當年董卓作亂遷都時,東漢國家圖書館里所收藏的那些絲帛書籍,大的被連綴成帷帳車蓋,小的就被做成了佩囊。為藏書被損毀實乃可惜,此即所謂“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囊”。漢代出現了一種叫“綬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賞賜臣僚,有綬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綬囊也叫“旁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類的東西!端螘?禮志五》稱:“?,古制也。漢代著?囊者,側在腰間;蛑^之傍囊,或謂之綬囊。然則以此囊盛綬也;蚴⒒蛏,各有其時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3079.html
相關閱讀: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