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顧炎武在閱讀史書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漢武帝賞賜大將軍衛青,一次賞給黃金二十萬斤;王莽晚年娶皇后,用了黃金三萬斤;唐高祖李淵犒賞兒子李世民的戰功,用了黃金六千斤?墒堑搅吮彼我院,無論宮廷開銷,還是功臣受賞,所用的黃金數量都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從幾萬斤、幾千斤減少到幾十兩甚至幾兩。這是為什么呢?
有的朋友會說:原因很簡單,過去史書上說的黃金都不是黃金,而是黃銅,后來史書上說的黃金才是真正的黃金,一次開銷幾萬斤黃銅很正常,開銷幾萬斤黃金就不可能了。
這個解釋很主流,包括河南大學的教授王立群在百家講壇上講《史記》,都持這個觀點,結果誤導了很多人。事實上,過去史書上的黃金和黃銅是很容易區分的,如果單寫“金”或者“黃金”,則可能指黃金,也可能指黃銅;如果寫成“赤金”“兼金”,或者后面加上“鎰”這種特定的度量單位,則一定指黃金,而且還是純度很高的黃金。
那么漢武帝賞給衛青、唐高祖賞給李世民的那些黃金,究竟是黃金還是黃銅呢?毫無疑問就是黃金。關于這一點,國內經濟史界已有共識,西方漢學家也有力證。
現在我們回到顧炎武的那個問題:為什么越到后來,帝王們開銷的黃金越少?
正確的解釋是:黃金越來越值錢。
中國古代的黃金儲備曾經很驚人(如王莽時代,僅宮廷貯藏的黃金就在140噸以上),那時候黃金的購買力卻非常低(在漢朝,黃金一鎰,折合今天300克,才只夠買10袋小米),所以君王們才舍得拿出那么多黃金來賞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品交易越來越發達,作為財富象征和支付手段的黃金顯得越來越稀缺。比如說在西漢,一斤黃金只能換三斤白銀;在魏晉,一斤黃金已能換十斤白銀;到了北宋,一斤黃金可以換十三斤白銀;而在鴉片戰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能換三十斤白銀了(以上金銀比價均見于歷代正史的食貨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3102.html
相關閱讀: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