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我在南大的七年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大學生勵志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我在南大的七年
  
  文/劉未鵬
  
  跨進南大校門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在了。
  
  父親是個對新事物有強烈興趣的人,村里第一臺電視機是他自己組裝的,當時全村人都跑過去看,電視機只能收到一個臺,CCTV。座機電話是第一個裝的。大哥大剛呈現的時候,他也是第一個買來用的,那個時候的挪動電話真是貴得離譜。
  
  父親告知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碰到任何問題,找書去就行。他在自己的專業中完整是自學的。在不屬于本人的專業中(后來買了電腦之后須要學習如何架設公司網站,如何網上營銷,如何進行電子財務治理,如何應用各種作圖軟件制圖等等)也全都是靠買書自學。
  
  為什么說到這兩件事情,因為這是對我畢生影響最重大的兩個習慣。第一個習慣給了我學習新東西的強烈念頭,有了熱情和興趣,做事情就不認為累,就得意其樂。第二個習慣則給了我學習任何新貨色的方式——不會么?查書去。(當然,學習一門專業并不完全通過看書就行,但這毫無疑難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門路。)
  
  的時候,父親買了電腦,我破時對這個神奇的事物發生了強烈的興趣,每期的《電腦喜好者》和《電腦報》都會買來細細看,有時看到各種小工具、技巧還會摘抄下來,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機器上搗鼓。那個時候我并不知道這樣單純的興趣會把我引向一條專業的程序員途徑。
  
  高三時間變得越來越緊,調配給興趣的時間越來越少,但興趣的火花始終都沒有燃燒。
  
  跨進南大校門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這個自由并不是說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決議的自由權,即對于如何應用我的時間。
  
  高考的時候我報了計算機系,但分數差了幾分,失之交臂,被調到第二意愿專業——信息與計算迷信。當時認為這個專業跟盤算機相干的,成果發現是數學系,后來聽不少同窗提到都上了同樣確當。
  
  這里涌現了一個歪打正著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數學系,如果當時知道這個專業是數學系,我可能就不會填報了。但正是因為這個過錯,我在數學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數學基本功的訓練(盡管這個訓練的基礎是大一上的不多的幾節數學分析課,以及每次臨考前宿舍哥們例行的“包夜”看書),回過頭來看這個根本功在后來還是幫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陣子我對數學自身到了很感興趣的程度。不得不說,這段學習的經歷是很鍛煉形象和邏輯思維的。另一方面,艱苦如數學都學了,對其他學科就不覺得難,不會望而生畏。
  
  這是我成長過程中的幸運之一。后面還會提到,還有好幾回更大的幸運。
  
  大一上學期很快過去,應該是在大一下學期的時候,學校要開一門C++課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課本基礎啃掉了,當時動機也很簡單,先啃掉,就不用上課了嘛。
  
  另一件事情是我時常愛好去逛書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淺出MFC》上面很多人說這本書好,我當時也對C++有一些基礎認識和好感,所以就買下來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寫的書確實圖文并茂,深入淺出,有意思,另一方面懂得一樣龐雜的東西是個智力挑釁。所以看著看著倒是覺得興趣盎然。卻不知就這么和C++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是另一個歪打正著:為什么說是“歪打”呢?因為MFC的設計也并不能說就是C++的Best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為本的話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個透。所以搞不好現在看來我就不會細看這本書。為什么說是“正著”呢?因為理解一個費解的東西本身需要長時間投入留神力,無形中練了理解才能和思維膂力(專注),另一方面雖然MFC不是最佳設計,但理解里面的代碼卻增強了對C++本身的認識,這是基本功;也加強了對C++的興趣,這是能源,后來這個動力驅使了我去看了大批的系統底層知識,從操作系統代碼一直看到硬件體制構造。
  
  大二產生了多少件主要的事情:一是我在程序員上發表了第一篇技術文章,是剖析Boost源碼的。我已經不記得什么時候、通過什么道路知道Boost這個庫的了,總之是曉得了,而后也是因為受到侯捷先生源碼分析的影響,也去看源代碼,發明很難,越是難就越是感到有趣,跟蹤代碼到臨晨四點竟然越看越精力了,后來火速寫了一篇源碼剖析。發給《程序員》雜志的技術主編孟巖先生,孟巖先生給了很大的,于是我很來勁。后來一鼓作氣剖析了N個庫,寫了一系列的Boost源碼剖析的文章,在網上隨處能夠搜到這個系列。
  
  這是第二個歪打正著,按理來說,研究語言技巧并不是程序員最佳的時間投入辦法。所以當初我可能不會去做這件事情,會以為有更好的時間投入途徑。但當時就一頭扎了進去。為什么說也是正著呢?因為固然這興許不是最佳的投入時間的措施,但總歸比什么都不專一要強得多,至少這么一深刻,對語言的缺點和陷阱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錘煉了對代碼的親熱感、跟蹤調試的耐心(是的,耐煩,而不是技能)。
  
  所以后來我在博客上總結自己學習編程中走過的彎路,孟巖先生說到,是不是彎路,不是那么輕易界定的。
  
  的確,也許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先真的很難斷定哪條路是最優的,咱們能做到的,是把一條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條太不靠譜的路,深入的過程中總會有很多的播種。( )只要不是太固執,擅長檢查,總有一天也會逐漸意識到越來越靠譜的路。
  
  除了發表第一篇技術文章之外,大二我還用業余時間做了一些技術翻譯,寒假里我坐在家里每天晚上翻譯半章《Effective C++》,當然,后來我把譯稿提交給出版社的編纂時被告訴文筆還顯僵硬。
  
  統一時間,我持續啃N多C++以及底層常識的書,一段時間我的書架上全是這類書,基本不像數學系的學生。非典那陣子,把飯錢都拿來買了書,為什么買得這么瘋,也是因為受父親的一個影響,他告訴我買書不必疼愛,因為是久遠投資,收益遠弘遠于這點金錢投入。那段時間我邊看邊寫一些代碼玩,有模擬Windows中心編程的小程序,也有嘗試并失敗的小游戲,也有拿來對宿舍玩的游戲文件分析的工具,還有為上機測驗寫的庫,總之玩得不可開交;不像很多著名的程序員在學校里面就寫了被廣為使用的工具,那個時候我完全沒有這個意識,也不知道什么是開源,自己自娛自樂罷了,所以沒有體系練習編碼量和編碼素養,比擬盲目。
  
  大二下半年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在CSDN上開了一個博客,開始寫學習C++和編程的進程中的一些總結。這個博客我一直寫到今天,隨同了我全部7年的學習和成長,回過火去看就像時間機一樣,可能看到一途經來我都關注了些什么東西,是怎么想的,以及對一些事情的見解是怎么轉變的。這些東西假如不記載下來,就會逐步忘掉,也就無奈參照從前的自己,對將來供給更好的鑒戒了。所以我一直把記載當做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另外我也通過這個博客認識了很多友人,得到了很多的輔助。
  
  后來,學校提供了轉系到軟件學院的機會,我即時報名了。后來的兩年在軟件學院渡過。但其實反正我也是自己支配時間,所以無甚差別。
  
  大三大四發生了幾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榮耀先生邀我合譯《Imperfect C++》,我很樂意的接了下來,可沒想到這本書比我設想得要密度大得多,六百頁,而且排版也很密,我給自己安排了每天6、7頁紙的量,或許花了半年多譯完。旁邊有一段時間停止,光榮先生給我鼓勁,告訴我一個重要的方法:如果覺得做不下去了,就硬著頭皮做,然后就相似于麻痹了,適應了,那種望而卻步的感覺會逐漸主動退去。驚人的簡單,但事實就是如此,硬著頭皮,過了那個情感上最艱巨的時候,也就適應了。這本書譯完之后,還是有不少的收成,但我總覺得對性情上的磨難才是最有價值的收成。
  
  二是我開始看英文版的書。之前,由于高中不靠譜的英語教導的起因,我恨逝世了英語,大二的校內四級課程還掛了科,直到大四才補考。但對技術本身的酷愛壓過了對英語的惡感,我還是硬把一整本影印版啃下來了,而且津津樂道,這本書就是Jeffrey Richter的《Applied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這個事情的重要性在于,后來我就不再反感和膽怯英語了,這是其一,其二是我開始意識到英文世界的技術資料有如許豐盛,所以雖然本身看上去不是一個太起眼的事件,但卻是我獲守信息方法的一個Tipping Point,一旦純熟把握了語言這個平臺,背地就是一扇大門,通向一個海量的信息源,后來我的信息獲取絕大多數便來自于英文,其中尤數wikipedia和英文版的書為多。另外還有一個收益后面會提到。
  
  大四快畢業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微軟的Eric Jiang通過我的博客找到我,推薦我去微軟面試,我馬馬虎虎就把毛糙的簡歷給發過去了,差點因為簡歷太粗拙被HR直接過濾掉。遠程電話面了兩輪,遠程Coding一輪,然后記得就是飛到北京面試,住在北航接待所。北京的面試又面了好幾輪,有考察底層知識的、有考察C/C++的、。Net的,還有考察算法的,編碼素養的?傊褪枪J的基本功考核。最終我還是沒能通過面試。個人自己后來總結的論斷是算法基本功太差,連什么是動態計劃都不知道,編碼素養也不夠。這局部也是因為本科的學習方法太業余,什么好玩干什么,倒不是說興趣驅動不好,只是缺少系統的規劃,不明白也不關懷這個領域的藍圖,也弄不清什么是重點。后來在讀研的時候惡補了一把算法,好歹弄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思考方法。編碼素養的問題也是到了讀研的時候才開始思考和學習,現在仍在學習。
  
  另外,在本科階段,其實我也浪費了很多時間,事實上,是只花了很小一部門時間來學習。之所以還多少學了點東西,完全是仰賴了專注的習慣。而這個專注的習慣其實又是從小受父親耳濡目染的,父親會花一終日琢磨一個問題,父親跟我說過他以前組裝電視機時的故事——所有都好像組裝正確,但電視機就是不工作。他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當晚,深夜從睡夢中醒來,想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在啃一些底層知識時如果弄不懂,也會一遍遍讀,然后用走路吃飯坐車的時間在頭腦里一遍遍去揣摩。我有很多重要的習慣受到父親的影響,這些習慣自己個別發覺不到,但卻默默影響了平時的一點一滴的時間分配和學習軌跡,這些習慣從紙上很難學到,但潛移默化卻會天然而然地學會。
  
  每當有人覺得我本科就做了不少事情的時候,我就會說實在我本科真的揮霍了很多時間,而另一方面,這也闡明,要控制一門專業知識,其實天天一點時間,專注、積聚和堅持不懈也就夠了。后來研究生階段才算真正開始惜時了,于是閱歷了兩年密度很高的學習和思考,心智才成熟了不少。
  
  大四的時候,和很多人一樣,我也考研,因為一來也很茫然,二來也愿望可以繼承有一個寬松的環境繼續沉迷在自己的興趣中。但四年來我都是自己安排時間,逃掉了無數的課,已經對模式化的做題考試產生了抵牾,所以考研的復習也沒怎么當真準備,那年考研的數學題又偏難,一下慌了神,結果居然把一整頁題壓在稿紙下忘了做了,心理準備有多不充足可見一斑。考完數學我很懊喪,那么大分值的題目沒做,數學確定過不了了,接下來的專業課就沒去考了。后來想想其實還是應該去考一考,多少能為下一年積攢教訓。
  
  后來就工作了,沒去成微軟,經同學張振推薦,就去了南京西門子。心里的打算還是邊工作邊考研,為什么考研,動機也簡略,我心理還沒準備好,本科只顧著埋頭學好玩的,也不看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工作,想做什么樣的事情。去西門子之后更加覺得如斯,覺得效力很低,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愿意的,每天還要在班車上糟蹋兩個小時,于是沒過多久就辭掉了工作。盤算溫習考研。那個時候大略還有半年多的時間才到考研,所以我半途不緊不慢地又翻譯了《Exceptional C++ Style》,占用了不少時間,到最后時間很緊了,就剩兩三個月,我才開始認起真來,回憶起來這是蹩腳的時間管理。結果我不得不作了最壞的打算:頂多調解去軟件學院讀研(我報的是計算機系),斟酌到我反恰是自己支配時間,差異應當不大。幸運的是,終極一分不差地過了線,算是蹭到了計算機系里。雖然如此,還是覺得這種驚險不要發生的好,以后或者其余事情上就不會有這么幸運了,及早準備老是很重要的。
  
  讀研期間的兩年半,是我自己覺得心智年紀成長最敏捷的一段時間。這里也有幾個很幸運的事情。一個事情是我的導師陳家駿先生給了我很大的自主,于是我得以有時間部署一些重要的學習,這段時間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學習和思考了很多東西,為個人以后的發展作了很多預備,倒是沒幫導師做什么事情。所以,碩士畢業分開的時候是既感謝也愧疚。
  
  另一個事情是認識同試驗室的師兄陳懷興,嚴厲來說是他先來找我聊天,可見那個時候我依然仍是不意識到與人交流的重要性的,后來,樹立了TopLanguage討論組之后越發意識到與別人交流的重要性,也開端自動尋找和參加交流,盼望以后自己也能組織交流。陳懷興對算法很有成就,也是TopCoder上的?秃团H耍莻時候我也正在為當前的工作面試籌備一些算法基本,所以常常找他討論,獲益許多。有說:看一個人,只有看他讀的書和見的人。還是很有情理的,這兩者是一個人成長中最有價值的信息起源。
  
  研一下半年,女朋友找工作的時候需要用到營銷方面的知識,于是我去替她找書,偶遇《影響力》這本書,這本書翻開了我的視線,讓我開始關注一個很有價值的范疇: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準確地思考。這個領域有很多有意思和有價值的書,我利用近一年的時間,陸陸續續看了近40原形關的書(我把這些書收拾了之后以豆列的情勢放在豆瓣上),對思維的特色和缺陷,以及如何思考有了很多的懂得,這些知識后來很大水平上使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和自己在學習和生涯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也是研一下半年,我建立了一個Google Groups,起名TopLanguage,一開始的時候是因為平凡沒人討論問題,憋得好受,生機有人能夠說兩句,無心插柳柳成蔭,后來這個討論組的交流越來越多,現在已經近兩年,組內成員超過了4,000人,兩年里我也從中收益頗多,其中最大的收益有兩個:一是和人討論能夠激發自己進一步的思考,也促使自己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觀點或問題。倒不是說別人就必定告訴你什么新東西,而是討論對你自己的思維的刺激。二是交流中認識了不少朋友,后來快畢業的時候也受贊助頗多。我一直把TopLanguage的創立看作研究生階段做得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
  
  此外,我有意識地提前準備了英語,因為我信任如果想要去好的外企,書面語不外關很可能成為一塊短板(當然,感恩勵志,英語作為承載最多技術知識的平臺語言還有更大的價值),包含閱讀、書寫和口語。我想了一個計劃,可以不用額定花時間來學習英語:閱讀的訓練蘊含在平時的英文技術材料的瀏覽中,盡量讀英文的,一來英文資料更一手和全面,二來也順便練閱讀。書寫的訓練蘊含在去國外郵件列表發技術貼和自己寫的英文博客文章中。白話的訓練則蘊含在平時的娛樂中——美劇,有一個暑假我簡直每天開著Friends睡覺,另外學校有國外過來的團隊報告我不再錯過,而是主動加入,有一次還帶他們出去逛南京,說了一天英語,回首在路上聽中文都像英文。雖然和本國友人交流的次數未幾,但仿佛對口語感到的進步還挺大。后來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面試最后一輪就是英語的,而且是偏技術的,好在提前準備了,所以究竟還是順利地表白出了想抒發的意思。
  
  去微軟亞洲研討院口試,是由于榮幸地意識了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立異組名目主管鄒欣先生。鄒欣先生和他組織的團隊在那段時光寫了《編程之美》,書中有良多很有意思的標題,而我那段時間恰跟陳懷興探討算法,在討論組上也組織了專題的討論,有了一點淺顯的思考,于是和鄒欣先生郵件交換,因為對鄒欣先生的技巧翻新組做的事件很有興致,所以找工作的時候便向他自告奮勇。
  
  承蒙鄒欣先生推舉,時隔三年,我再次取得了去微軟面試的機遇。這一次,由于研究生期間作了一些深遠準備,所以心里有底了很多,也就比較沉著了,由于當年知識系統的破綻被我花工夫補了補,所以面試比較順利。面試的時候鄒欣先生更為具體地先容了技術創新組的工作,我更加感興趣了,所以只管已經有另外幾個也不錯的抉擇,但心里還是迅速地做了決議。大概一周后,HR告訴Offer,我絕不遲疑就接收了。
  
  我想,雖然有很多人本科就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我多花了兩年多,總還不算太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14768.html

相關閱讀:大學勵志文章:多努力一次
給畢業生的一封信:賺錢救世界
大學生創業要過的20道坎
大學勵志:是什么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鄭大5名保安考研成功,現實版?絲逆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