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之中,時間的無涯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剛巧趕上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勤學勵志的小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蘇秦刺股苦學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丶液,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2以荻畫地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
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3勤學如春起之苗陶淵明一聽這話便皺了眉頭,他想責備少年幼稚可笑,在做學問時竟想找捷徑。轉念一想:少年是虛心討教的,對晚輩應當循循善誘嘛!于是他嚴肅地說:“年輕人,常言說‘書山有路勤為徑’,你可理解其中含義?”
少年聽了似懂非懂,不很明白。陶淵明拉著他走到一塊稻田邊,指著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說:“你聚精會神地瞧一瞧,看禾苗是不是在長高?”少年目不轉睛地看了半天,眼睛都酸了,那禾苗卻仍然和原來一樣不見長高。他失望地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呀!”
陶淵明又把少年帶到溪邊的大磨石前問:“你看看那塊石頭,那磨損的馬鞍一樣的凹面,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想一想,說:“不曾見過!
陶淵明耐心地啟發誘導說:“要你看禾苗,是想讓你知道,雖然眼睛觀察不到,但禾苗的確是每時每刻都在生長的。如同我們做學問,知識的增長也來自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我們自己也沒有覺察到。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見成效。所以人們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少年點點頭,說:“我明白了,這磨損的刀石是年復一年地磨損才成馬鞍形的,不是一天之功。先生,我說的是不是?”
陶淵明贊許地點點頭,接著說:“從這磨石,我們可以悟出另一個道理,‘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學習一旦中斷,所學的知識會不知不覺中忘悼。”
少年一下子豁然開朗,叩首拜謝道:“多謝先生,小輩明白了‘勤學則進,輟學則退’的道理,從此再不妄想學習妙法了!
陶淵明高興地對少年說:“我給你題個字吧”。揮起大筆寫道:
勤學如春起之苗,
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
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少年恭恭敬敬地接過字幅,一直把它當作對自己勤學苦練的座右銘。
4孔子不恥下問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鬃訉W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
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钡茏觽兿耄骸袄蠋煶O騽e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5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306569.html
相關閱讀: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成功人士的減法人生
勵志搞笑話劇劇本
有關于生命的哲理小故事
總得抓住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