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青少年勵志書籍:年輕可以一無所有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勵志書籍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本書簡介:

  許多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對房子、汽車這種不穩固的產權望眼欲穿,為了擁有簡直不惜就義一切。美國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后有所謂“先到紐約的地下室和老鼠當同屋”的說法。不論一個社會如許富饒,從底層奮斗,從一無所有斗爭,還是霸道。貧寒的年輕時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對這種東西的感觸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薛涌的文字切中時弊,毫不虛偽客套。他和你坦誠相見,不躲避青春的痛與迷茫,就你的自我、工作、學業、價值、幻想等話題逐一探討。他就像你的嚴師慈父,那些單調的大情理都被他講得深刻淺出、縱古通今、橫貫東西,你不會感到無助、惱怒、嘮叨、膩煩,更多感想到的是警醒、親熱、依附、激動。

  作為著名文化學者,他始終肩負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自私,不緘默,直指這個年輕時代特有的病灶,鋒利戳穿當代年輕人青春迷茫的實質:急躁、虛榮、掉以輕心、急功近利、嫌貧媚富、缺少體育精力。年輕的你終將理解,并不是這個世界有多么遙不可及,而是你的心坎是否自負充盈,是否找到準確的出口。

  沒有美好的年輕人,這個社會的生機在哪里?薛涌五十三歲致青青之作,送給年輕或者不再年輕的你:人生苦短,青春更短。青春是人生的起步。人生最大的過錯之一,就是虛度青春。唯有青春,不可辜負!

  作者簡介:

  薛涌說,我今年53歲,我的職業是先生,也是人父。我在北大讀本科時掃過廁所,在耶魯讀研究生時從垃圾站撿舊家具……這些我要一直說到老,至少希望我自己的昆裔學會。這是作為長輩的職責。

  《時代》周刊在評論那些二十幾歲就已經感到“青春的淪陷”的年輕人時說:成長首先意味著和比自己年紀大的人相處,聽他們的教誨。老實說,聽我話的孩子,日后一般都比較順。咱靠這個領工資。

  我對年輕人一貫恭順,他們還看得起我,多幸運呀。但我愿望你們有朝一日會不再看得起我了,這闡明你們走到我前面去了。

  著名作家,與林達并稱為第三代把美國介紹給中國的學者。198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后赴美失掉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波士頓薩?舜髮W歷史系副教授。他是《南方人物周刊薛涌說

  我今年53歲,我的職業是老師,也是人父。我在北大讀本科時掃過廁所,在耶魯讀研討生時從垃圾站撿舊家具……這些我要一直說到老,至少希望我自己的后輩學會。這是作為長輩的職責。

  《時代》周刊在評論那些二十幾歲就已經感到“青春的失守”的年輕人時說:成長首先象征著和比自己年事大的人相處,聽他們的教導。誠實說,聽我話的孩子,日后一般都比擬順。咱靠這個領工資。

  我對年輕人一向恭敬,他們還看得起我,多榮幸呀。但我希望你們有朝一日會不再看得起我了,這說明你們走到我前面去了。

  著名作家,與林達并稱為第三代把美國先容給中國的學者。198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后赴美取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波士頓薩?舜髮W歷史系副教學。他是《南方人物周刊》評比的50位公共常識分子之一,被以為是中文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大眾看法首領。

  出版有《一歲就上常青藤》、《參加孩子的成長》、《誰的大學》、《培育精英》等二十余部作品。

  目錄:

  1你的付出,青春會看到

  ?絲:那些一無所有的年輕人

  保住你的牛仔褲

  決不賤賣的青春

  青春是我們社會的資產

  青春的塌陷

  在自拍中消逝的人生

  先學會實事求是,再追求飛檐走壁

  好友如指

  青春不荒蕪,人生不迷茫

  青春應該如何投入

  成功不值得你付出那么多

  2反叛精神是青春的正能量

  自戀的一代難自立

  青春不叛逆1 你的付出,青春會看到

  ?絲:那些一無所有的年輕人

  保住你的牛仔褲

  決不賤賣的青春

  青春是我們社會的資產

  青春的淪陷

  在自拍中消散的人生

  先學會兢兢業業,再追求飛檐走壁

  摯友如指

  青春不荒涼,人生不迷茫

  青春應該如何投入

  成功不值得你付出那么多

  3 這個世界素來不該被物資所界定

  物欲可能塑造勝利嗎

  物欲與幸福

  “金錢萬能”的國家為什么不會算錢

  博士生是可憐福的群體嗎

  教職能用金錢計量嗎

  年輕人,你憑什么住大房

  拼爹時代的恐慌

  誰把孩子慣壞了

  喬布斯:快活的蝸居蟻族

  家事與國是

  4 時尚無法構建饒富的人生

  不會跑步,卻懂跑鞋

  當花費取代了生活

  生活不是買來的

  我從挑戰韓寒馬拉松中看到了什么

  青春難道是卡駱馳鞋和李維斯牛仔褲嗎

  時興的人難成功

  還是Out一點吧

  年輕人正在變傻嗎

  不聽白叟言,但要老子錢

  什么是充裕

  5 別把留學當作你夢想的驛站

  留美潮會從浪峰跌入浪谷嗎

  中國學生在常青藤的輟學率為25%?

  韓國病?中國病?

  錯配:應試的副作用

  留學商科專業的誤區

  富二代留美的拍案驚疑

  中國式的留美:今天不會申請,來日就不會求職

  6 美國并非減壓樂土

  好教育,歸根結底還在于用功

  怪罪軌制癥

  美國學校是輕松自在的天堂?

  美國家庭功課實錄

  壓力真那么恐怖嗎

  踴躍壓力的再發現

  怎么變壓力為能源

  承壓練習法

  7 任何成績都要從修身開始

  光讀書,沒有用

  勞動是最好的教導

  體育對人格的鍛煉

  青春的葬禮

  貴族的苦行

  四肢發達,腦筋龐雜

  被忽視的成長進程

  青春的使命

  習慣界定著青春和人生

  教訓你自己的生活

  ?絲:那些赤貧如洗的年輕人

  在當今這個時期,只有接觸中文網絡媒體,就很難避開?絲這個詞。我在海外生活了快20年,難得回國,開端天然不懂什么意思,見多了就猜個八九不離十。究竟咱是北大中文系出生,“文革”期間在北京街頭長大,說臟話的童子功還是不錯的。再上網核實其含意和背景,發明了更多的東西。

  2016年年底,?絲這個詞在谷歌搜尋結果達4110萬,僅新浪一家網站就搜索出超過220萬條的相關微博;德國的笑劇被翻譯成《?絲女士》;西南財經大學門口開了“舌尖上的?絲”餐館,開業三天凈賺上萬。2016年11月3日,《國民日報》十八大特刊刊發《激發中國前行的最鼎力量》,文中寫道:“市場經濟的沖擊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疊加。調配焦急、環境恐慌,拼爹時代、?絲心態,極其事件、群體抗議,百姓、社會、市場、政府的關聯進入‘敏感期’。”某網未幾前曾發布一項考察成果,稱約有5.26億人自認?絲,約占中國人口的40%。

  ?絲心態畢竟是什么?這40%人口的心態真的危險嗎?我自己進行了粗略的查考。據說?絲一詞最開始指的是出身低微的青年男性:“矮窮丑”,找不到女友。這一下子讓我這位年過半百的人拿著30年前的自己對號入座,心有戚戚焉。后來發現,居然還有“女?絲”的用法。于是,我就把?絲這個詞當作對一無所有的年輕人的描寫。不過,一無所有的客觀境況,未必發生統一的?絲心態。事實上,網上對這個詞的應用就有非常不同的意味。有人用這個詞罵人,覺得一無所有的年輕人是慘兮兮的輸家,對之表現唾棄;也有人用之自嘲,表述對本身狀態的無奈;還有人用之標榜,吐露出自信和灑脫:一無所有怎么了?我才不在乎你們對我怎么看呢。

  如果我們當真剖析?絲這個詞的豐盛含義和其背地的社會意理,就不用把?絲心態都一竿子打死。社會上嫌貧媚富,許多沒措施拼爹的年輕人又不得不從最底層奮斗起,他們也許需要用這個詞來顯示對社會主流價值的反叛,以標舉自己的特立獨行,發明自我認同。據說?絲這個詞最初的風行,就是因為某網友把別人的蔑稱接過來當成對自己的酷稱,其轉達的意思很明白: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也不會依照你的評估來生活。在我看來,這里反而有些年輕人的正能量。

  在一個畸形的社會,年輕人就是應該一無所有的。難道生活剛剛起步,就應該指望別人給你許多許多嗎?委托,你想沒想過你給了別人什么?憑什么向別人索取?

  美國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后有所謂“先到紐約的地下室和老鼠當同屋”的說法。這其中包括許多富家后輩。喬布斯創建蘋果前,居無定所,靠撿易拉罐換幾個錢,周末到教會慈悲機構蹭飯。只是大家覺得這樣很酷,社會也對之尊敬,不會稱之為?絲。喬布斯自己回想起來,也稱這是最美妙的一段生活。遺憾的是,在一個拼爹的社會,你要到地下室和老鼠一起住,你要像喬布斯那樣創業,人家就稱你?絲。如果有年輕人敢把這種臟詞接過來:?絲就?絲,我很驕傲,保持我的生活方法。這有什么不好呢?

  年輕人一無所有,造成一代人的悲情,在近年來成為一種寰球化的現象。特別是當今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剝奪了許多年輕人的工作機會。他們不像中年人那樣有積蓄和地位,在生活的波濤洶涌中無處躲避。

  不過,真看看硬數據,中國的情況并非那樣悲涼。國際勞工組織宣布的2016年年輕人失業率猜測,中東瀕臨30%,北非在24%左右。這也難怪有些阿拉伯國家動蕩不休了。其實發達國度的失業率也相稱高,靠近18%。東亞地域則還不足10%。中國的經濟表示絕對不錯,只是年輕人在就業上腦體倒掛:小學文化水平的失業率僅4.2%,中學文明程度的失業率8.1%,高中的8.2%,技校的11.3%,大學畢業生則高達16.4%。這也難怪,在許多人看來,?絲往往是指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學生。這里當然有社區的義務。好比,中國明明是個世界工廠,經濟由低端制作業主宰,需要的是便宜勞工,但大學偏偏盲目擴招,經濟增加又創不出那么多白領工作。

  不過,面臨這樣的事實和挑釁,有些大學生沉迷在從前唯有讀書高的歲月,覺得自己是盤菜,卻沒有人來夾,這就要從自己身上找起因了!都~約時報》報道,中國的許多大學畢業生放著工廠的活兒不干,寧愿掙更少的錢坐辦公室,找不到辦公室的工作則羅唆待業。其中有一位主人公,為了“不干臟活兒”謝絕當工人,等著公務員的職位,但要靠快60歲的父親到建造工地掙錢來救濟。對這種放棄自立自強的人,你罵他一句?絲還重嗎?

  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提出?絲心態的兩個容易被忽視的面向。

  第一,嫌貧媚富的社會價值,習慣性地貶斥那些不能拼爹的從底層奮斗的年輕人,沒有意識到這些人實際上是我們社會真正的財富。這些慘遭白眼的年輕人反水,把?絲這種蔑稱接過來,以之自嘲、相高,倒是露出了多少分骨氣。

  第二,還有一類年輕人,對嫌貧媚富的社會價值完整屈服,眼巴巴地盯著公務員等職務,不甘心從底層干起,最后高不成低不就,怨氣沖天,于是被贈送?絲的頭銜。固然刺耳了點,但我覺得還挺匹配。他們須要通過這樣的詞匯對自己的無價值有些自我意識,不要總覺得社會或家長欠了自己許多。

  那些坦然接收?絲稱呼的,未必是所謂“不認為恥,反以為榮”。而那些怕這個綽號的年輕人,反而往往需要這樣的稱謂提示,看清自己的地位。

  保住你的牛仔褲

  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成了?絲,一無所有,這其實是當今世界的青春悲情之一局部?纯雌溆鄧业那闆r,也許對中國年輕一代的自勵有些輔助。

  不妨以許多人愛慕的美國為例。其實,美國這幾年的大學畢業生異常悲催。據說現在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降到了3.9%。但是,這重要是因為大學生們甘于低就,干了一些不需要大學文憑的工作來糊口,比如餐館的服務生等。實際上,這種低就業的和失業的大學畢業生加在一起,占了大學畢業生的一半左右。有統計研究揭示,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和其畢生總收入有著親密的相干性。趕到這個經濟蕭條的時候畢業,撿起一個學非所用的低薪工作,遠景之黯淡自不用說。也正是如此,媒體上有良多對大學畢業生風趣、調侃性的告誡。其中有一段我特別喜歡,不妨摘錄出來略用中文添枝加葉,與中國的年輕人們共勉。

  你沒有錢,買不起房,買不起車,一無所有。你真是一無所有嗎?其實,你至少擁有一條牛仔褲。這是你最可貴的私有財產。留著這條褲子,等20年后,你如果還能穿進去的話,你會興奮得猶如贏了“超級碗”一樣滿屋子跑!

  想想不是嗎?就算你畢業時22歲吧,去問問那些42歲的,有幾個還能穿自己22歲時的褲子。記得10年前我在耶魯結識了一位友人,他比我年輕快10歲,是來當教授的,屬于有房有車的階層;我則是個年過四十,博士獎學金用完卻還沒有找到工作的窮學生,屬于只穿得起褲子的階層。他對我講,當年買這輛車時他剛畢業,自己的小屁股坐到駕駛座上,覺得那座位真實 未審太廣大了?扇缃瘢瑤啄暧熊囎宓暮萌兆舆^下來,屁股越來越大,把那駕駛座蓋得嚴嚴實實。原來很悲情的我聽了這些,回家居然找出一條大學時穿過但舍不得扔的褲子,居然寬寬松松地穿了進去。如今52歲了,30年前的褲子照樣是屬于我的。這私有產權咱看護得多好!我不僅是愉快得滿房子跑,而且是滿街跑,乃至練馬拉松把腿都練傷了。

  別感到這些僅僅是調侃,我盼望年青人從中看到很多太輕易被疏忽的生涯哲學。大家總盯著自己不的貨色,并為之逝世去活來地爭,巴不得把什么都搭上,卻不珍視自己所領有的,不認為那有什么價值!都~約時報》有名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和我正好同年)有一次流露了真言:大略所有功成名就的中年人,都情愿把本人的金錢跟位置統統廢棄來換回年輕!

  一貧如洗的年輕人不妨往前看看:那些有錢有勢的中年人仿佛占有著所有,莫非他們不是早晚要退出嗎?豈非你們不是遲早要長到他們的年紀嗎?是的,當初確實是拼爹的時代,有錢有勢者總要把財富傳給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你們。但是,富不過三代的古訓并非空穴來風。看看歷史就曉得,沒有哪家能守得住自己的財產。這并不是說你們會取而代之,而是說生活不是一條死胡同,只要盡力、耐煩、不放棄,有本領奉獻于世,時光會給你翻開機遇之門。

  更主要的是:難道財富就是一切?和豪車、豪宅比起來,我看還是你穿得起的那條牛仔褲更重要。四分之一世紀以前,我也一無所有,工資菲薄不說,單位引導早就告訴:分房子的事情想也不必想!那時正好是市場經濟之初,許多人已經先富起來了,我則仍然端著個吊兒郎當的心態挺自足。據梁文道先生提醒,這“吊兒郎當”的俗語,其實和“?絲”大體是一回事。但我知道有兩樣東西是屬于我的私有產權,別人想侵犯也不可能:一是知識,一是健康。我恰是因為精心腸守護著這兩樣東西,而遇到了后來成為妻子的漂亮女友——對方居然和我一樣的一無所有。

  我們意識后幾乎閃電般地結了婚,沒有婚禮,甚至沒有婚床,是一張行軍床擺在單人床側,一高一低。如此“輕率”辦事,至少從我的角度看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當我們決議一塊兒過期,一無所有的她居然抓出一疊鈔票,一共800多塊,往我的抽屜里一扔:咱們資源集中一下吧。我第一個反映是:結婚吧,要是過得不如意,至少離婚起來不會費什么事。我們雙方就是這樣把對方看成一個簡簡略單、一無所有的個人,喜歡就喜歡這個人,不喜歡就離開這個人,沒有任何牽累。如今居然一起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的風風雨雨:當年是她把我作為留學生家眷帶出國,兩人靠她的獎學金按當地最低生活線的一半過日子,而且過得快快樂樂。這故事放到今天,據說叫“?絲逆襲”。

  如今呢?我們有了車,有了房,最為重要的是,有了位茁壯成長的女兒,并有能力為她抉擇生活和學習的環境。但是,比起許多同齡人來,我們的家庭還是太寒酸了。玩玩兒微博就知道,有些年輕人一看我是個“文科生”馬上就罵:你年過半百,一個窮教書匠也配教訓人?

  看電視上說,現在找女孩子談戀愛,準入資歷是月收入5000元以上;找個上海姑娘,這尺度要進步到7000~9000元!錢少的還有資格談任何事件嗎?怪不得大家都說“人比人,氣死人”呢!但我切實搞不懂為什么要氣?纯丛S多發財的人,他們早就把褲子都輸光了。我30多年下來,大學那條褲子則還是自己的。難道輸光了褲子的人,不應當聽聽仍舊衣著自己的褲子的人講講人生嗎?如果說這也叫?絲心態,我看還是那些能堅守者更可敬佩。

  年輕人,你憑什么住大房

  2016年秋天,網上有一個熱帖“女作家買房辛酸史:夫妻月入4萬也追不上瘋漲的房價”。我看到時,此帖在新浪微博上已經被轉載兩萬屢次,評論5000多條。

  這位女作家27歲,名校畢業,在著名公關公司做名目總監,夫婦二人月收入4萬元,經由種種波折,終極以2.4萬元一平米的價錢在北京購入一套89平米的房子,算起來總值要213萬多元吧。首付100萬元,其中丈夫的父母出了70萬元,剩下30萬元是兩人工作以來攢下來的,還向朋友借了幾萬。這位女作家2008年大學畢業,買房時工作4年了;丈夫則已工作了7年。文中記述的是買房中的種種折騰,乃至兩人幾近瓦解,甚至在選房的頭一天還大吵到清晨3點,爭吵的是買115平米的還是89平米的。辦完買房的全體手續,這位女作家在回家的路上放聲大哭……

  據說此帖感動了許多年輕人,有人竟然讀著讀下落淚。一位大學生悲嘆:難道這就是等著咱們的將來?我讀了后莫名其妙:不就是一套房子嗎?不買能怎么樣?至于這樣要死要活嗎?于是在轉發時嘟囔一句:“這代年輕人沒什么價值觀點,似乎不買房就沒法活。不理解。”這句評論,如料想的那樣,引起了一陣鞭撻,無非是說我人在國外,站著談話不腰疼,不理解國內年輕人的苦難。

  實在,我在北京始終生活到33歲,1994年才分開。這20多年北京的變更誠然翻天覆地,但親友依然住在北京,北京的情形我并非一點不懂得。興許,確切是由于在國外久了,對年輕人如斯津津有味的“苦難”百思不解。比方,假如以美國為參照的話,我不懂得27歲就買了屋子的女作家為什么還要叫苦。

  依據國際貨泉基金組織2016年的數據,按美元面值盤算,美國的人均GDP將近5萬美元,中國事6000美元出頭,還不到人家的1/8。這解釋美國充裕得多,中國還差得遠。我上網查了一下有關數據。2009年,美國人購置第一套房的平均春秋是34歲;2016年為31歲。2016年,美國人第一次結婚的均勻年齡,男不到29歲,女不到27歲。也就是說,美國人普通也是結婚后幾年才開始買房的。至少從統計數據上看,人家那里沒有不買房無奈結婚那么一說。另外,到2016年,美國的中等房價不過22萬多美元,大抵相稱于美國中等家庭收入的四倍多一點。即便房價如此廉價,也不見年輕人為了買不起房子覺得這么冤屈。

  再看這位女作家,27歲就購買了第一套住房,比世界最富裕的國家的同齡人都超前許多。看看她的賬目:100萬首付居然要丈夫的父母拿了70萬元。上代人大部門日子,是一個月幾十塊的工資過下來的。這70萬元是怎么攢下來的?年輕人為買套房說拿就拿?不覺得酡顏嗎?看看這小兩口的日子,共計月收入4萬元。在當今的北京,兩個人1萬元過一個月不委屈吧?況且男方已經工作7年,女方也已經4年。就算起薪要低得多,但4萬元的月收入也不會是一夜之間就達到的吧?他們高薪的生活已經有點歷史了吧?這樣的中高產攢不下錢著實匪夷所思。怎么買房還要讓老一代人出大頭呢?再說,自己有前提卻不攢錢,那為什么不買個50平米的小房呢?為什么到最后一刻居然還妄想著115平米的大房子?

  我并不想為中國大中城市的高房價辯解。我信任,目前的房價程度遠遠超越了老庶民的蒙受力,是個宏大的泡沫。然而,這個帖子也反應出中國年輕一代的問題。

  首先,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介于發展中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之間,比起發達國家的生活水準要差一大截。但是,年輕一代對生活的等待,老是要和發達國家攀比,甚至比發達國家的同齡人還要高。

  第二,他們對生活水平的請求高,也許屬于別人管不著的私家范疇,但是,他們要到達這樣的期求,并不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前一輩人的勞動果實,這就呈現了百萬首付中有70萬元啃老的景象。

  第三,當他們的期求無法知足,或者滿意起來比較艱苦時,就立刻覺得自己是天下最苦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一代人如果要說他們幾句,他們馬上會跳起來,稱我站著說話不腰疼。好像我們這代人當年一個月20塊錢的日子,要比他們舒服得多。

  如今的許多年輕人,不僅是要早早買房,還要買大房。買不起就到處泄憤,好像別人欠著他們的。我因為號令中國發展高密度城市、小戶型住房、多應用公交,即時在微博上受到一些80后、90后的圍攻。大家眾口一詞地質問:“教授,憑什么你在美國住大房,卻要我們住小房?”

  我忍住不回嘴說:“到什么處所說什么話。中領土地資源緊缺,中國不是加拿大,正常人在中國就要住斗室。你不愛好,就去加拿大。其實,你即使不去,想住大房就去市場上買,沒有人攔著你,但記。簺]人欠你這些。”

  其實,更不入耳的話我還沒有說:“為什么我能夠住大房,你只能住小房?因為我在美國當教授。你小年輕什么還沒干,憑什么輪到你住大房?”

  有些網友大概聽出我的話外之音,留言說:“你也許很輝煌,但不是誰都有你這樣的能力,但難道他們不應該活得有尊嚴嗎?”

  我只好告知他:“我無論在海內仍是在國外,都并不光輝。至少在物質上是如此。尋求物質也不是我的生活目標。不外,中國就這么點土地資源,有這么多人,如果才能個別的人也都非要住大房才有尊嚴,哪里去找那么多土地?”

  在這個年代,用“沒大沒小”來教訓下一代好像分歧時宜了。但是,我在美國、日本都生活過相當長的時間,比較一下,很難設想這些發達國家的年輕人會以如此的口吻和長輩說話。特別是在美國,十分講求同等,無論是代際之間,還是高低級之間。年輕人和上年紀的人爭辯,年齡不是個需要顧及的因素。但是,很少有20歲上下的年輕人覺得自己配享受50歲的人所享受的東西。畢竟人家干了半輩子,你還幾乎什么都沒干,怎么能看見別人住大房就覺得自己也得住?這種主意是哪里來的?

  我們夫妻,從中國到美國都是一路名校上過來,從北大、復旦一直到耶魯。這是大部分人沒有的榮幸,也是自己奮斗的結果。在許多人眼里,這也算挺成功了。但即使如此,我在48歲以前沒有擁有過住房,也沒有住過大房。事實上,在我43歲以前(女兒5歲以前),都屬于蝸居一族。讀書的最后幾年,一家三口擠在紐黑文的小閣樓里,夏天的炎熱,使放在壁櫥中的燭炬都熔化了,F在想想還如同昨天的事,我們沒有覺得自己怎么就沒有了尊嚴。我想不清楚,我們40歲時在美國過這樣的日子都不覺得委屈,怎么現在的年輕人就受不了呢?

  記得讀博士時,生活最拮據的一段時間是我們夫婦攜著剛誕生的女兒在日本研修時。那是1999—2000年間的事情,猶如許多中國的留日學生一樣,到了日本才知道日自己住得居然是那么擠。我們當時住了一套或許60平米的公寓,日本客人來了都無比驚奇:“怎么能住這么大的房子?”其實,我們住的那棟樓,即是一棟“美國學生宿舍”,是美國十幾所名牌大學結合創辦的“日本研究核心”深造生們的宿舍。房子大的理由之一是地段很差,就在無家可歸者接濟中央隔壁,乃至有一天深夜一點鐘,有位醉醺醺的無家可歸者來敲我家的門。到一般日本人家里拜訪就能看到,他們住的往往比中國的許多中產階層家庭要擁擠得多。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年的數據,當本日本的人均GDP超過4.5萬美元,而中國僅6000美元出頭。

  再看看波士頓,屬于美國最為進步的高科技城市之一,中等住戶(包含獨身)的年收入超過5.5萬美元,人口才60萬,密度比起中國大城市來小得多,土地資源多得多。但是,最近波士頓在興修30平米的小戶型,這還是針對年輕的專業階層的。其目的,就是把房錢把持在每月1200美元~1600美元,讓年輕人有破足之地。設計者稱,這些剛起步的專業階層,經濟能力有限,同時精神茂盛,一天到晚在外面創業、社交,回家不過是睡一覺罷了。他們需要的不是昂貴的大房子,而是下降奮斗的本錢。事實上,年輕人們也特殊歡送這樣的部署。如果有位剛從常青藤畢業的后生對著我這年過半百的傳授說:“憑什么你住250多平米,我們就30平米。我的尊嚴在哪里?”在美國社會,大家恐怕覺得這樣的人有點神經病。

  不管一個社會多么富裕,從底層奮斗,從一無所有奮斗,還是“王道”。失去了這種精神,社會就失去了提高的動力。清貧的年輕時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對這種東西的感觸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當然,我不希望用一個80后、90后的概念打倒一代人。事實上,在微博上也有不少年輕一代支撐我。偏偏是他們最不在乎80后、90后這種籠而統之的提法,不會動不動就對號入座。恰好是他們告訴我:同齡人中確實有太多“理所應得的一代”,覺得什么都是應該父輩給他們。在我看來,國內當長輩的太過害怕年輕人,他們應該勇敢地對后生訓誡:孩子,還沒輪到你。要什么,自己去掙!

  能看到這里的說明你也是居心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98924.html

相關閱讀:職場勵志書籍精選
勵志書籍:《憑什么成就卓越》
適合做枕邊書的勵志書籍
勵志書籍:90天修煉氣質女神
經典:細節決定成敗讀后感精選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