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養成教育講話稿
一、階段目的
第一階段:學。通過學《中學誕辰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生守則》、“八榮八恥”觀、校紀班規,學校行動習慣請求等,明白行為標準的內容,曉得在學習跟生涯中如何做,怎么做。
第二階段:做。制訂各種規章制度,領導學生行為,通過各種運動,強化訓練。通過自查互糾,獨特提高,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第三階段:管。保持長期遵守正確的行為習慣,控制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養成好習慣畢生受益。
二、工作目標
開學伊始,我們要求以各班為單位分辨進行“禮儀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節儉習慣”的培養為主的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建立良好校風。本學期全校各班要在這多少個方面的習慣養成等方面有較大的進展,做到校風、校容、校紀有較大改觀,并以此建立我校養成教育的長效機制。
1、通過“禮儀習慣”教育,使學生逐漸養成尊重長輩、禮貌待人的優良品德,提高分清長短、妍媸、善惡、虛實的能力。
2、通過“生活習慣”教育,使學生養成講秩序、講效率、講公德、有理智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3、通過“學習習慣”教育,教會學生迷信的學習辦法,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
4、通過“節儉習慣”教育,培養學生在節儉意識的條件下,較好地施展人力物力效力,使學生育成艱難樸實的良好習慣。
三、教育內容
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生守則》、“八榮八恥”觀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從禮節、學習、生活和節省四方面,正面領導和培養學生行為習慣。
1、禮儀習慣
①尊敬長輩,聽父母教誨,不頂撞,講話立場懇切;
②接收長輩物品時要起破雙手接,受到贊賞時說“謝謝”;
③上學或外出回家見到父母、長輩有禮貌地問候,外出時向父母作別,闡明去向;
④吃飯不獨有獨吃,先讓長輩就座,吃完飯要對同桌吃飯的長輩或客人說“請慢用”;
⑤關懷父母等長輩的身材,父母生病要問候,端水送藥,自動承當力不勝任的家務勞動;
⑥有客人來訪,招待熱忱、周密,要應用“歡送光顧”、“再見”、“下次再來”等禮貌用語;
⑦進校第一次見到老師,早上問早、中午問好,放學見到老師說“再見”,進出校門、上下樓梯遇見老師讓老師先行;
⑧上課回答問題先舉手,跟老師談話要起立,進辦公室前喊“講演”;
⑨同學要互助,不以強欺弱,不叫同學綽號;
⑩加入升降國旗,要嚴正、穩重、穿著整齊。
2、學習習慣
①課前要預習,學會帶著問題聽課;
②課前籌備好學慣用品,靜待老師上課;
③上課座姿端正,書寫時握筆姿態正確。手握筆的處所離筆尖一寸,眼睛離書一尺,身體離桌一拳;
④上課一心聽講,不亂說亂動,敢于發問,積極回答,抓重點,積極思考;
⑤作業要字體端正,紙面干凈,格局正確,不邊做邊玩;
⑥按時實現功課,做到獨立、耐煩、過細;
⑦學會先溫習后完成作業,先審題再解答的習慣;
⑧測驗答題要仔細、正確、書寫規范;
⑨培養自發學習的習慣。
3、生活習慣
①凌晨早起,不睡勤覺——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頓房間、收拾書包、吃飯舉動疾速——當利索人;
③吃飽飯、吃好飯、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過早到校,上學不遲到,放學及時回家,不繞路,不貪玩,不在路上打鬧——做守時人;
⑤遲早涮牙,每天洗腳,常常洗澡,時常剪指甲,穿戴整齊——講衛生;
⑥出入教室,高低樓梯靠右行,不打鬧。有秩序上(下)操,站隊不擠、不搶、 不拖、聽口令,動作快——守紀律;
⑦踴躍主動掃除教室,不帶零食入校,校園不亂扔碎紙,不亂涂亂畫,不隨地大小便——講公德;
⑧禮拜天、節假日有活動時間表,學習、休息、玩樂井井有條——講條理;
⑨看電視依照家長和老師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講理智;
⑩在家輔助家長做力所能及的事——愛勞動;
4、節儉習慣
①利用水、電及時封閉開關,節約一度電、一滴水;
②愛惜書本,勤儉一張紙、一塊橡皮、一支鉛筆;
③愛護桌椅、門窗、板擦等物;
④愛護衣物,不尋求穿著;
⑤愛惜糧食,不隨意拋棄飯菜,不剩飯,節約一粒食糧;
⑥不隨便丟棄粉筆、掃帚、簸箕等教室器具;
⑦準確安排零用錢,不吃零嘴;
⑧不向父母提出過高的物資要求;
⑨學習、辦事講效力,學會能用不同措施解決同一問題。
四、實行門路與辦法:
(一)、發揮課堂教學上風,進行“知”的教育。
“知”即進步學生道德意識,使他們理解“是、非、善、惡、美、丑”。
1、健全學校德育管理網絡,加強學生常規管理的力度。
2、充足應用班會、校會等時光,增強學生文化禮貌、保險衛生等慣例教育宣傳,引導學生做到:向粗暴告別、向陋習告別、向壞事離別;把禮儀帶進校園、把微笑帶給同窗、把孝順帶給長輩、把忍讓帶向社會;做到地面無痰跡、室內無紙屑、桌凳無描繪、墻壁無足跡、出言無臟話。
3、把行為規范教育貫串在品格課教養始終,浸透在文明課教學之中,做到全員參加德育治理。
(二)開展主題班會,落實“行”的要求。
1、通過知、比、糾、行教育系列開展行為養成教育。
“知”:每月的第一周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教會學生什么是良好的行為習慣,什么是不良的行為習慣,哪些應該矯正,哪些應當表彰,從思維上明確認識。
“比”:對比養成教育內容,找出本身存在的不良習慣,強化練習。
“糾”:發揮同學之間互相監督,彼此贊助的作用,改正不良行為。
“行”:堅持長期恪守正確的行為習慣,始終如一。
2、結合“月主題”活動,根據德育處下發的學生每周目標問題,利用晨會、班會課提問學生進行考察。
3、在統一年級中發展主題班會交換,確保教育后果
(三)開拓社會教導道路,凸起“情”的造就。
通過正面的家庭、社會教育,使學生自覺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正確引導和教育,使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得到培養和強化。
1、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等多種情勢,使家長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學習和表現,并配合學校進行教育。
2、組織學生參加社會上有利的任務勞動,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與實際才能。
(四)平時加強檢查督促,強化“意”的訓練。
制定各項軌制對學生加以束縛,按期組織檢討評選,樹立健全監視網,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培育學生動搖的道德意志。
1、值日制度:值日職員由引導、老師、學生會干部組成,負責檢查天天學生在校的行為表現,發明問題,及時教育、改正,并將情形及時記載,把行為規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實處。
2、“文明班”評比制度:每個月,依據班級學生日常的表現,評比出“文明班”。把學生個人的行為表示與班級群體的評優結合聯合起來,使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處于集體的輿論監督下,使學生能比擬自學地遵守規范。
四、結果展現
讓同學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件,它須要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多種方式施加影響,進行教育,使同學們逐漸養成良好習慣,這在短時代,效果是不會在顯明的,不外咱們也要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看到覺得自身的變更。鼓勵其自覺,養成良好習慣的信念。例:
①進行衛生評比,包含個人、教室、所屬衛生區?葱l生習慣的培養,
②定期開展作業展覽,背誦古詩文競賽,看學習習慣的培養。
③常常拜訪家長,看學生在家的表現,看文明禮貌的培養
④平時察看愛惜公物不揮霍,看生活習慣的培養
⑤節約節儉,不亂花錢,看節儉習慣的培養。
⑥助人為樂,勇獻愛心,看人格習慣的培養。
據說我國有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年過8旬仍能精確地背誦出圓周率小數點后面100位數字。有人問他是怎么記住的。他答復說:“說起來也簡略,重復,重復,再反復!”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艱難的長期的細致的進程,不能寄望久而久之就可一揮而就,必需堅持不懈,一直強化,重復抓,抓反復。反復宣揚、實踐,你們就能逐漸懂得、熟習校紀班規,繼而能力夠在老師的提示、引誘下,逐步地由被迫遵照構成一種習慣遵守,再而經由持續的深入實踐,終極才干變成自覺遵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324670.html
相關閱讀:勵志小說:我的苦難我的大學(8)
學會解開心靈的鐐銬
史上最美的文章
勵志文章:求學無止境
人生需要追問自己的50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