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探秘大學生富豪馬文亞的賺錢之路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大學生勵志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探秘大學生富豪馬文亞的賺錢之路
  
  "我素來不以為自己是的",這個將2萬變成了500萬的男孩說。從資產數量上看,馬文亞跟同齡的大學生截然不同,守舊估量,其名下資產已達500萬元,他不是富二代,500萬是從2萬元起步得來的。
  
  馬文亞早早就確立了目的,他從大一開端實習,讓本人成為"社會人",常聊的友人多是貿易人士,天天看完美股才入睡。立刻畢業了,他不盤算找工作,本科念傳布學卻破志在金融界大展拳腳。
  
  由于500萬的光環,一些同學愿望他幫忙介紹高薪工作。馬文亞說,領有這些資產有很大福氣成分,同一模式不必定合適所有人,如果大家都來仿照,將會引領一種過錯的價值觀。
  
  "我的成功純屬意外"
  
  從目前人們對馬文亞的關注水平來看,媒體采訪,大都是因為他失掉了多少財富,這和馬文亞對成功的理解完整不同,"所以我不想接受采訪",他說,但是朋友的事情,他一定會幫忙,"我的朋友都是做媒體的,他們需要嘉賓,須要素材",周圍的朋友都拿他交過功課。迄今為止,慕名采訪的媒體以"海量"計,僅受到謝絕的就有20家之多。
  
  馬文亞的成長閱歷存在特別性,生在上海的他或者生成就善于理財。
  
  小學五年級時,同學們熱衷于"大富翁"游戲,馬文亞玩起來獨辟蹊徑:將錢全體用來買"虛構股票",最多的一次賺了幾十個億。后來,媽媽羅唆讓他在股票市場里真實地玩了一把,在"想贏小朋友"和把持實在股票的能源下,馬文亞簡直看遍了新華書店里所有對于股票的書,成果是有賺有賠。
  
  進股市是他最早的投資體驗,但真正賺到錢是因為買樓。
  
  2003年,15歲的馬文亞看中一處名為"東方花園二期"的別墅,立馬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2萬元儲蓄,用一周時間壓服父母獨特出資買下每平米售價4000元的別墅。一個禮拜后,那棟別墅每平米賣到6000元,增幅50%。
  
  高中階段,馬文亞又用自己累積的資金參加投資了十多個房地產名目,在上大學前,退出房地工業,轉戰股市。
  
  2009年,馬文亞偶爾看到京郊名為"某孔雀城"的別墅,當時每平米售價2000多元,他買下一套,又煽動周圍的同學、朋友和親戚,共買下12套房子。在政府調控樓市之前,孔雀城的房子每平米漲到1萬元。
  
  這是他最后一次在樓市出手。依據馬文亞名下房產現值,保守估計約五百萬元。不外現在他已經不樂意再談起"2萬變500萬的故事",一是因為之前類似的報道太多,二是目前樓市受到打壓,他擔心自己炒樓賺錢的方法會引起同齡人競相效仿,"在歷史高位接下房地產,造成家族三十年的災害",這是馬文亞在網上發現自己被炒作后的第一反映,"它領導了一種毛病的價值觀,似乎樓市是印鈔機"。他始終認為,自己炒樓賺錢憑的是百分之百的運氣,如果沒有這個運氣,現在確定無奈擁有500萬的資產。
  
  "這是一個很意外的事情,因為當時在上海,房子每天都在漲,而且氣氛很好,期房能夠轉讓,換手率很高……周圍跟我做同樣事情的人也無比多,車載斗量"。馬文亞說,有關他的第一篇報道出來后,上海的朋友都笑話,說真丟人,不就500萬嗎?"因為當時那批一起炒房的人,沒有哪個沒1000萬資產的"。
  
  "跟比你更優良的人在一起"
  
  2008年,馬文亞遭受第一次投資,他手中的股票大跌,周圍跟著買的朋友也各有喪失。他將其歸納為自己當時處在"唯我獨尊"的時期--沒找到"高手",身邊全是菜鳥,良多人隨著他買,都不懂股票,只有他最懂。事后馬文亞說,做任何事情,當只有你最懂的時候,你是最危險的,"永遠要跟比你更優秀的人在一起"。
  
  之后,他抉擇了加入國際青年景就社(JuniorAchievement),并擔負中國傳媒大學分社社長。
  
  JA是寰球最大的致力于青少年職業、創業和理財教育的非營利教育機構,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度,每年有900多萬學生接收JA的教導。JA與企業和教育界嚴密配合,開發并實行從小學到大學的一系列的教育課程,用一手的經驗贊助學生進行就業、創業預備,鼓勵并輔助青少年在全球經濟中獲得勝利。馬文亞的大部門大學生活,都投入到其中,為JA服務,"我上大學重要做的就是這一件事"。
  
  多少個月前,他又發明了一個更令人高興的處所:智囊團。"智囊團"由一批在經濟領域鋒芒畢露的青年于2007年開辦,本身定位為"商業領域中,初露矛頭的年青人成長互助的集團"。( )目前,智囊團在全國占有100名成員,入選資歷審查十分嚴厲,每月的申請者中只能通過一人,有資格進入其中的,都有實際的商業經歷和結果,且"首先他會認為自己是青年首領"。
  
  "我特別特殊不愛好和那些’畸形的’大學生在一起,我認為他們太無聊了",馬文亞坦率。他的設法也很輕易懂得,很多大學生是將四年時間"混"過來的。"剛上大學,我的魔獸水平是全班第二,一年后就變成倒數第一了。我每天在看屋子沒時間玩,他們每天玩,程度就突飛猛進啊",與終日玩游戲的同學比擬,他更樂意將時間用在和"志趣高遠"的人交換上,"也是吃喝玩樂,只是換了一群人罷了"。在智囊團的聚首上,他們有時念叨某個投資項目,有時聊聊老莊。
  
  "咱們的口號是造詣有成績的人,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馬文亞說,有的人有才能,但可能缺少某種資源,比方金錢、人脈,而在智囊團中,到處都是有能力、有教訓又事業有成的人,大家成為朋友,彼此攙扶會走得更遠。
  
  參加智囊團之后,馬文亞著手進行改選,使它更加正規化,他籌備勸退大局部團員,篩選成員最主要的尺度是:志趣高遠、道德高貴、價值觀正確,"這樣的人真的很少"。
  
  馬文亞在軍師團是貨真價實的"小弟",年紀小、資格淺,四周全是"牛人",作為在校大學生,又有大把的時光,他便迫不得已承當起做雜活的義務。
  
  智囊團是最令馬文亞沖動的話題,"真正的青年創業者是引人入勝的。他們襟懷天下,努力創造著新的商業模式,在創業初期就斟酌著當前要如何回報社會。我感到這才是牛人,是我尊重的人,所以我取舍加入智囊團為他們服務。"
  
  與他們相比,馬文亞不覺得自己成功,"如果跟差的人去比,你永遠優秀,如果跟強的人去比,你永遠不足。想要提高的話,需要跟更優秀的人去比",能用500萬標價的"成功"與他的標準背道而馳,"我與智囊團的朋友們達成共鳴:權衡成功的標準是一個人對社會的奉獻"。
  
  他不止一次強調,馬文亞,不應當成為學習的模范。
  
  "我比普通人更執著"
  
  凡事能成,必有其不同之處。
  
  "我比個別人更執著",馬文亞說,他專一于金融范疇,所學不雜,"豈但準確地做事,更強調做正確的事"。畢業后,他的計劃有兩條:一是做好智囊團的工作,"營造環境把’拍板之交’變成生活中無話不談的好友,發明前提讓’管鮑之交’成為商場上名垂青史的戰友,讓每一位團員兼備掃天下之志與掃一屋之趣";二是爭奪在三到五年做出自己的陽光私募基金。
  
  馬文亞剛上大學,就給同學留下了深入的印象。統一個系的鄭蘊彤說,初見就感到他是很有才干的人,擅長金融,"當時我們認為,他畢業后會去外企,謀份高薪,但沒料到亞亞基本不屑于給別人打工,他要自己創業做老板"。鄭蘊彤覺得,馬文亞能和周圍人顯明差別開來,這是一個生活目標很明白的人,而且始終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研討經濟是馬文亞最大的興致,但本科卻挑選了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系,之所以作出這種"不搭邊"的舉措,是為了"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如果學經濟,一方面他擔憂太忙太累,課程難,可憐掛科就拿不到畢業證。更重要的是,馬文亞于自己素日的大批自學,"我現在對一些經濟學模型仍是不太懂,但我覺得實踐對投資的領導意思比擬小。許多畢業于有名財經類院校的同學,他們的投資事跡大都不怎么樣……"
  
  當記者提出采訪同學的請求時,馬文亞有些難堪,志趣喜好的差別,讓他和班里的同學來往未幾,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書、看盤,那是他的樂趣所在。固然大一是班長,但也只負責叫大家上課,轉達學院告訴,到大二時,更多時間要放在JA的運動上,他索性把班長辭掉了。
  
  不過,班里的同學并不認為馬文亞如許分歧群,"實在還好"。一名同學說,馬文亞擅長報告,人也熱情豁達,許多同學都愛聽他談理財談股市,"別人熟習他,他不熟悉別人而已"。
  
  流傳系老師沈浩是馬文亞的專業課老師,負責教學統計學、競爭情報剖析等課程,在他看來,馬文亞是個很受老師歡送的學生,常常找老師探討專業常識,談實習實際中碰到的問題,"有主意、有自己的意識和觀點,和別人不一樣"。
  
  "假如上天再給我一次機遇,我會好好跟同學們在一起享受大學生涯。然而世事無奈,生活并不能完善地進行",重來一次的話,馬文亞說,也許他會為其余事件多付出一些,或許會從事消息,休會多樣化的人生,即便不取得當初的財產,仍然會當真、盡力、負義務地學習、生活。
  
  鄰近畢業,一些同窗跑來找馬文亞,盼望他能先容薪水高的工作,他的倡議都是"尋找心底的幸福感,找個令你幸福的工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83971.html

相關閱讀:鄭大5名保安考研成功,現實版?絲逆襲
給畢業生的一封信:賺錢救世界
大學勵志文章:多努力一次
大學生創業要過的20道坎
大學勵志:是什么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