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有一種人令人感動。他們雖身有殘疾,卻像梅花一樣,越是寒風凜冽,越是傲然開放。下面是著名殘疾人的勵志小故事,歡迎閱讀。
著名殘疾人的勵志小故事篇一:理想的路總是為有信心的人預備著斯蒂芬.霍金(1942-)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3歲,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艚鸬纳绞欠浅8挥袀髌嫘缘,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盧伽雷氏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么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
霍金堅信關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于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于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于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著名殘疾人的勵志小故事篇二:《把愛寫在左手》有一個新認識的朋友,他很陽光,喜歡各種娛樂和運動,尤其喜歡打籃球。他打籃球的方式很奇特,總是用左手運球,居然能用單手在人群阻擋中準確地投籃。其實,他這樣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賣弄球技,而是因為他只有一只手。這只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寫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鋼琴上演奏出動聽的樂曲。
更讓我敬佩的,是他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和健康的心態。他的言語總是那樣的親切。他工作努力,與同事朋友的關系融洽,與客戶的交流愉悅。常常得到老總的嘉獎……見過許多因為身體殘疾心理也一同“殘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見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個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熱情,請我們留下吃飯。
他們一家人都很熱情,談起他的時候,言語之中總透露著無盡的溫情愛意與驕傲、自豪。
聊了半個鐘頭之后,晚餐準備好了,大家就圍坐在桌前,品嘗起他母親做的美味佳肴,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動如潮水般涌上心頭,我從來都沒有想象過,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真摯而細致的愛。一家人為了給自己殘疾的只有一只左手的親人一個平和而正常的環境,一齊改掉自己堅持了幾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習慣。
成長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時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夾起一片菜葉時,他的家人也正同樣笨拙地、用左手反復練習那個動作,直至成為習慣。而這樣的習慣與愛伴隨著他,與他一起成長。為了讓他健康樂觀地生活,他們把所有的愛,全部寫在了左手上。
著名殘疾人的勵志小故事篇三:隱形的翅膀她出生時就沒有雙臂。懂事后,她問父母:“為什么別的小朋友都有胳膊和雙手,可以拿餅干吃,拿玩具玩,而我卻沒有呢?”
母親強作笑臉,告訴她說:“因為你是上帝派到凡間的天使,但是你來時把翅膀落在天堂了。”她很高興:“有一天我要把翅膀拿回來,那樣我不但能拿餅干和玩具,還會飛了。”
7歲上學前,母親請醫生為她安裝了一對精致的假肢。那天,母親對她說:“我的小天使,你的這雙翅膀真是太完美了。”但她卻感覺到,這雙冷冰冰的東西并不是自己的那雙翅膀。在學校里,缺少雙臂的她,成了同伴們取笑的對象。假肢不但彌補不了自卑,反而讓她深切意識到自己的殘疾。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越來越感覺到殘疾的可怕:洗臉、梳頭、吃飯、穿衣服……她覺得自己是一只被牽著線的木偶,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依賴父母。
課余時間,同學們最大的樂趣是蕩秋千,而她只能站在遠處癡癡地看著那些孩子們在空中飛舞著,歡笑著。只有他們走完后,她才偷偷坐到秋千上,忘情地蕩起來。這個時候,她會閉上眼睛,聽耳邊掠過的風聲,想象自己找回了失去的雙臂,像天使一樣在操場上空飛翔。
14歲那年的夏天,父母帶她乘船到夏威夷度假。
每天,她站在甲板上,任兩截空飄飄的衣袖隨風飛舞,每當看到海鷗在風浪中自由飛翔,她都情不自禁地嘆息:“如果我有一雙翅膀多好,哪怕只飛一秒鐘。”
“孩子,其實你也有一雙翅膀的!”一個蒼老的聲音在她耳邊響起,她循聲看到了一位黑皮膚的老人,吃了一驚,因為這位老人沒有雙腿,整個身體就固定在一個帶著輪子的木板車上。此刻,老人用雙手熟練地驅動著木板車,在甲板上自由來去,她看呆了。她了解到,老人是十年前從非洲大陸出發的,如今已經游遍了世界五大洲的70多個國家,而支撐他“走”遍世界的,就是一雙手。“孩子記住,那雙翅膀,就隱藏在你的心里。”船靠岸那天,老人的臨別贈言讓她整顆心一下子飄蕩起來。
她開始練習用雙腳做事。她用腳夾著鋼筆練習寫字、梳頭、剝口香糖,為了讓雙腳保持柔韌有力,她每天通過走路和游泳的方式來鍛煉。過于勞累,使她的腳趾經常麻木,抽筋。有一次,她在游泳池里過于疲憊,以致兩個腳踝竟然同時抽搐。她在水中拼命掙扎,喝了一肚子水,所幸被教練及時發現,將她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不懈努力讓她的雙腳越來越敏捷,她的腳趾開始能像手指一樣自由彎曲,不但學會了打電腦、彈鋼琴,還獲得跆拳道“黑帶二段”的稱號。堅強與自信讓她漸入佳境,由于成績出色,她獲得了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但是,她的努力并沒有停止。她開始練習用雙腳來開汽車,事實上,她比普通人更快拿到了駕照。
一路走來,她的成就已足夠令自己和父母驕傲了。但童年時那個飛起來的夢想卻總讓她揮之不去,她要像天使一樣自由飛翔。
一次培訓殘疾飛行員的機會讓她欣喜若狂。她認定這是屬于自己的機會。獲得輕型飛機的駕照,需要學習6個月,她卻用了整整3年時間。她先后求教過3名飛行教練,并挑戰各種天氣狀況,飛行時間達到了89個小時。經過艱苦訓練,她能夠熟練地用一只腳管理控制面板,而用另一只腳操縱駕駛桿。這讓教練驚嘆不已。
這位身殘志堅、可以用雙腳熟練駕駛輕型運動飛機,并成功通過私人飛行員駕照考試的女孩杰西卡,今年23歲,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只用雙腳駕駛飛機的合法飛行員。
形體的殘缺,環境的艱險,都不是人生成敗的決定因素。因為任何有形的力量都囚禁不了心靈,束縛不了夢想。心靈與夢想,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隱形翅膀,只有勇于展開它們的人,才會飛起來,超越一切,抵達幸福的人生彼岸。
著名殘疾人的勵志小故事篇四:上帝的那扇窗不會自己開啟“上帝關上了一道門,同時也會開啟一扇窗。”以前,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能給身處困境的人送去希望。作為教師,我曾把這話送給學生,那時覺得正確無比,學生們也感覺像心靈的雞湯。可幾天前的一件事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
我的一個學生,幼時左臂截肢,高考落榜后,父親幫他開了一個小店,他覺得自己獨臂給人送貨太辛苦,不久就把店關了,去了一家歌廳管音響。時間不長,他又覺得不爽,辭職而去。四年后,我再次碰見他,他還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一陣局促后,他對我說:“老師,您曾對我說過,‘上帝關上了一道門,同時也會開啟一扇窗。’可是,這么多年,上帝怎么就沒有給我打開任何一扇窗呢?”
直到此時,我才意識到,當初的灌輸多么膚淺。于是,艱澀地說了幾句后我落荒而走。
細想起來,這格言更像一句謎語,猜不透的人誤以為仁慈的上帝一定很講求平衡:在此處少給你半斤,就會在彼處補給你八兩。而事實并不是這樣:上帝關上了一道門,從未同時為你開啟一扇窗,上帝做的,只是告訴你有窗,其他的已經不是上帝的事情。這就是這句話的謎底。其實,但凡知道這個謎底的人,都不會祈禱上帝的恩賜,他會自己努力去“開窗”。
斯蒂芬·威廉·霍金,27歲時,上帝關上了他的健康之門,盧伽雷氏病癥使他全身肌肉萎縮,腿不能走,手不能寫,嘴不能說,整天被禁錮在冰冷的輪椅上,僅有的資本就是一顆大腦和可以活動的兩根手指;艚饹]有祈求上帝:“給我打開窗吧!”而是憑著頑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自己推開了那扇窗。46歲那年,他出版了偉大的《時間簡史》,他也被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另一個愛因斯坦”和“宇宙之王”。
法國人菲利普·克羅松,26歲時,上帝也關上了他的健康之門,因觸碰高壓線,雙臂和雙腿都被截肢。但他相信,還有一扇窗是為他準備的:做游泳健將。為了打開這扇窗,他聘請教練學習游泳技巧,在自己殘存的上臂上安裝假肢,大腿上套上腳蹼,然后,頭戴潛水鏡和呼吸管下水,每周堅持35小時的魔鬼訓練。2010年9月18日,他勝利橫渡34公里寬的英吉利海峽。上帝為他準備的那扇窗,最終被他打開了。
有個女孩兒叫王千金,鎮江人,腦癱患者,除了頭部,身體其他的部位都動彈不得。王千金沒有絕望,坐在輪椅上,她苦練用嘴唇敲鍵盤,瞄準了一個鍵“按”下去,一下再一下,艱難地敲出一個又一個漢字。就這樣,她硬是寫完了20萬字的小說,并成為網絡簽約作家。她也打開了上帝為她準備的那扇窗。
海倫·凱勒、奧斯特洛夫斯基、高士奇、張海迪……他們都清楚,上帝不會為他們做什么,更不會包辦他們的成功。但是,他們都成功了。
我的那個學生損失的只是一條胳膊,他本來有足夠多的機會去打開那扇窗。但是,他沒有。為什么呢?因為他在“等待上帝恩賜”。
如果再次回到課堂,我會告訴學生:無論是誰,上帝都不會給予多一點的恩賜,只會給身處逆境的人以成功的希望。不同的是,堅強者在希望中奮斗,而懦弱者則在希望中等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847054.html
相關閱讀:有關于生命的哲理小故事
成功人士的減法人生
總得抓住點什么
勵志搞笑話劇劇本
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