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經典的外國名人勵志小故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勵志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導語: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一些外國名人勵志小故事,希望這些事跡可以帶給你一點動力,支撐著你勇敢地去實現夢想!

  經典的外國名人勵志小故事一:與命運抗爭的貝多芬

  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反抗命運 ——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于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并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范例,并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后,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后,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后,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后,他先跟海頓學習,后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并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訊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并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并不比海頓少,他勇敢于反抗,寧愿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后,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于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后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队⑿劢豁懬窐酥局惗喾业木竦霓D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后一階段,由于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并展現了人類的美好愿望。

  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并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于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斗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經典的外國名人勵志小故事二:不倦探索的愛因斯坦

  正像歷史學家認為17世紀下半葉是牛頓的時代那樣,人們常把20世紀的上半葉看成是愛因斯坦的時代。因為他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幾乎整個20世紀物理學的創造歷程,都有他的巨手在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人們常說,愛因斯坦是天才。他當然是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愛因斯坦所以取得偉大的成就,主要是因為他無限勤奮,是因為他符合時代要求,不倦探索,敢于創新。

  愛因斯坦不但無限勤奮,他還是一位不受傳統觀念束縛、敢于沖破禁區、創立新說的偉大科學家。他敢于并且善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

  當然,這首先是時代的要求。愛因斯坦生活的時代,特別是在他科學思想最活躍、貢獻最多的20世紀初,是科學思想新舊交替的時代。就在絕大多數人向經典物理學頂禮膜拜的時刻,一連串“挑戰”卻接踵而來。在平靜而晴朗的物理學太空中掛著兩朵烏云:一朵和黑體輻射實驗有關,另一朵和以太漂流實驗有關。另外,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也有力地沖擊著經典物理學的大廈。愛因斯坦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涌現出來的闖將。

  愛因斯坦還在少年時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追趕光線的人;關于光線的想法引出了狹義相對論。他又設想:假如吊索斷了,一架升降機墜入深谷,里面的乘客會有什么感覺;這個想法導出了廣義相對論?茖W理論的發展,不是拆了舊房蓋新房。它像登山一樣。創立一個新理論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視野擴大了,原來隱蔽著的東西被發現了。原有的理論仍然歷歷在目,只是顯得小了,成了廣闊視野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登上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高峰以后,沒有滿足,沒有停頓。他環顧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間無比壯麗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塵土,又準備攀登新的高峰——統一場論。這是相對論的第三階段。他希望把引力場和電磁場統一起來,而且希望這統一的場能夠解釋量子力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

  愛因斯坦最反對這樣的科學家,他們“拿起一塊木板,尋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鉆孔的地方,鉆上許許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鉆頭”,對準統一場論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電磁力和引力統一起來,給物質結構一種統一的解釋。他也知道統一場論不會在自己手里完成?墒撬J為,“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于科學的一大貢獻。科學史只寫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發現‘此路不通’的失敗者統統不寫,這是很不公平的。那種證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讓我來做吧。”他給比利時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里是這樣寫的:“留給我的事情是:毫不憫惜自己,研究困難的科學問題。那個工作迷人的魔力,將持續到我停止呼吸。”

  愛因斯坦是這樣寫,也是這樣做的。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幾十年,直到最后一息。他在生命彌留之夜,在醫院的病榻旁還放著一疊統一場論的未完成稿,準備翌晨醒來再繼續演算。愛因斯坦對統一場論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種毫不氣餒的熱情和頑強性格的寫照。

  生活就是追求真理。正像德國劇作家萊辛說的: “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愛因斯坦在勤奮的工作中,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度過了一生。他有限的生命已經結束。但是,人們在心里建起了紀念他的殿堂。

  經典的外國名人勵志小故事三:音樂神童莫扎特

  如果說貝多芬通過不懈的奮斗而努力接近上帝的話,那么莫扎特就是天使在人間。

  莫扎特出身于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茲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扎特學起音樂來就如同別的嬰兒學說話一樣發自天然。他有一個姐姐叫瑪麗安娜(marianne)。當沃爾夫岡剛會走路時,在父親給小瑪麗安娜上音樂課的時侯,他就聽著。

  然后他蹣跚著走到撥弦古鋼琴那里把教材從頭到尾彈得一點不差。到他四歲時,他不僅能彈撥弦古鋼琴,而且開始寫作小巧的小步舞曲,甚至為樂隊寫一部協奏曲。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他得到了一把小型的小提琴并且學著拉它。有一天,當他的父親和三個朋友正在花園的涼亭里彈奏一部弦樂四重奏時,小沃爾夫岡把那第二小提琴分部一點不錯地拉了出來!他們都大為驚訝,他又同樣把那第一小提琴分部拉完。

  他是出色的鋼琴家,可視譜演奏協奏曲,能即興演奏。從六歲開始作曲:八歲時寫下第一首交響曲,十一歲寫下第一首清唱劇,十二歲寫下第一部歌劇,十四歲指揮了該歌劇的十二場演出。 他在1773年聽了海頓的弦樂四重奏后,同年首次寫出自己的六首四重奏,時年十七歲。

  起初,莫扎特的父親把兩個孩子帶到德國的音樂城市慕尼黑。在那里,他們使所有的人都高興得發狂。他們在德國和奧地利的每一個市鎮停下來,在貴族們的宮殿里開音樂會。

  在一個寺院里,孩子們在管風琴上以嫻熟的技能使那些善良的修道士們大驚失色,因為他們過去從來也沒有試過這樣演奏這個樂器。不久他們就常被邀請到公爵和王子們的家里演奏。

  后來,他們渴望已久的時刻來到了:他們接到邀請,到皇帝的宮殿里去演出。孩子們在皇帝和皇后以及他們的整個宮廷面前演奏。小沃爾夫岡被要求作各種不同的測驗:他視奏了宮廷作曲家一首難彈的協奏曲,那作曲家為他翻著樂譜,看著他在主題上出色的即興演奏;他用一個手指彈琴,又在蒙著一塊布的鍵盤上彈奏。最后,皇帝稱他是一個小魔術家;屎笏徒o每個孩子一個鉆石指環,給瑪麗安娜一件白色絲綢服裝,給沃爾夫岡一件鑲著寬金邊的淡紫色的絲綢服裝。

  莫扎特全家乘坐公共馬車在德國、法國、英國和荷蘭旅行了三年。每到有公爵或王子掌管宮廷的地方,他們都停下來開音樂會。

  那些貴族夫人們對這個小男孩寵愛得這樣厲害,以致父親給一位朋友寫信說:他真希望她們給這孩子的金幣象她們給他的親吻一樣多。一位英國評論家寫道:“這個孩子出于本能懂得的音樂比許多大教堂教師鉆研了一輩子所學的還多。”當莫扎特全家回到薩爾茲堡的時候,他們帶的許多有裝飾圖案的精細紡織品、披巾、綢緞、鼻煙盒、戒指和其它禮物足夠開一個鋪子,但卻沒有多少錢,他們在音樂會上掙來的錢都在旅途中花光了。

  他的父親意識到:假如讓這孩子在薩爾茲堡呆得太長,他很快會被世人忘記。于是他又計劃了一次旅行演出,這次是去意大利,一個當時在音樂上非常重要的國家。那時,意大利每個城市都有歌劇院,它的歌劇作曲家和歌唱家到全世界都很吃香,往往擠占了當地音樂家們的工作。父親認為假如沃爾夫岡能夠在意大利贏得名譽的話,他在世上的道路就容易走了。父子二人開始了在意大利各城市的旅行演出,自始至終都是一項勝利凱旋。

  富有的夫人們把各種禮物傾瀉到他身上,人們委托他為米蘭的大歌劇院寫歌劇。在拿波里,他的演奏使單純的老百姓吃驚得以為他的鉆石戒指一定有魔術,要求把它脫下來看看。在羅馬,他們在復活節的前一周到西斯廷大教堂去聽一個圣樂作品。合唱班對樂譜戒備森嚴,從來都不準許別人把它抄下來。沃爾夫岡回到自己房間里,僅憑記憶就把它寫出來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859874.html

相關閱讀: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有關于生命的哲理小故事
總得抓住點什么
成功人士的減法人生
勵志搞笑話劇劇本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