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讀書是提高一個人的知識面和塑造一個人的思想的重要方式,有多少的人癡迷在書中,不可自拔。下面是愛讀書的名人勵志小故事,歡迎閱讀。
愛讀書的名人勵志小故事1、《曹禺真讀書假洗澡》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只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愛讀書的名人勵志小故事2、《魯迅》非常講究讀書方法。他提倡博采眾家,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么,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有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對于較難懂的必讀書,他的看法是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鉆透為止。他還提倡在“泛覽”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愛的書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張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對看不懂的地方,他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到那個地方,那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魯迅十分重視運用“剪報”積累材料。曾說:“無論什么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
愛讀書的名人勵志小故事3、《喂雞求學的諸葛亮》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只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里。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娘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么搞到這么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娘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里,只見那只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娘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于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喂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于成為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愛讀書的名人勵志小故事4、《海因里希·伯爾從小愛讀書的故事》房間里空空的,一本新書也沒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個好夢。他想:總有一天,我會有夢里那么多書的。
上學路上,他又經過那個面包坊。一陣陣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撲鼻孔,他使勁地咽著口水。
面包坊的老師看見他走過來,親切地招呼他:“小伯爾,今天想吃什么面包?我這里有奶油面包、火腿面包,還有新來的葡萄夾心面包。”
小伯爾真想吃一個香噴噴的面包,但他喜愛的新書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個謊:“謝謝您,我已經吃過了。”說完,他拔腳跑了起來。他想趕快離開這兒,逃離那陣陣香味帶來的巨大誘惑。
老師在講臺上講著數學題,可小伯爾的肚子在唱“空城計”了。早上沒吃面包,現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爾在心里說:“肚子,你別叫了,我要買一本新書呢。等我把新書買回來,一定把你喂得飽飽的。”
就這樣堅持了三天,他終于存夠了買一本新書的錢。他把鐵罐里的錢倒出來,仔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足夠買一本新書了。”他自言自語道。他把錢又放回鐵罐中,抱著小鐵罐朝書店走去。
來到書店,他大聲地對書店里的店員說:“阿姨,我要買一本新書。”
店員奇怪地看著他,說:“孩子,你有那么多錢嗎?”
“我有,阿姨你看。”說著,他把小鐵罐高高地舉了起來,搖了搖,鐵罐里的硬幣發出清脆的響聲。
“你哪來那么多錢呢?”店員不相信似的問他。
“我省下來的面包錢呢。”
店員嘆了口氣,說:“可憐的孩子。”說著,她便去書架上拿了小伯爾最喜愛的《格林童話》。
買了新書,小伯爾別提有多高興了。他把新書緊緊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里,他找了一張牛皮紙,小心地把書的封皮包起來。他把新書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聞著書頁中散發的油墨芳香。“這本書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書了。”他有點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語著。晚上他把新書放在枕頭底下,美美地睡著了。
長大以后,愛書的小海因里希·伯爾終于成了一個寫書的人,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愛讀書的名人勵志小故事5、《宋濂讀書的故事》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墒沁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
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動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愛讀書的名人勵志小故事6、《李四光小時候讀書的故事》李四光是農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沿途乞討,流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說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里,后來都乘著云雨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舍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后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愿再四處流浪,就帶著妻兒在一座破廟里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著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家活口。晚上,他帶著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
清朝的時候設有科舉考試。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考,倒也考上了一個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并沒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一座破廟里,設了一個館,靠著教幾個農村的學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里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著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發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常受到陳二爹的夸獎。
爸爸讓他這么早就讀書,也是抱著“早發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雖然貧寒,但是,他交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里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村里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里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就會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熏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打開自己的書包,卻先看了看油盞里的燈芯。媽媽在里面放了兩根燈芯,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別省這點兒油了。”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小仲揆說著,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里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928503.html
相關閱讀:勵志搞笑話劇劇本
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成功人士的減法人生
總得抓住點什么
有關于生命的哲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