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序 年少時不求自立,任光陰流逝。古人在我現在的年紀已經學有所成了,而我卻仍是碌碌無為,太讓人傷感了!從現在開始,牽涉的人事越來越多,德行一天天減少,漸趨下流,這是可預知的。疾病能增長人的智慧,安逸能讓人喪亡。我只是中等天賦,卻事業順利,因此想下苦功使自己振奮向上,這實在是太難了,所以創作此《五箴》。
立志箴
那彪柄千古的先哲,他們也是普通人。我雖然藐小,但也是父母所生,給予我聰明福祿,這已是太豐厚了。不顧天道,慣于安逸,這會招來兇災。積聚的悔恨已有上千,該是終止的時候了。已經逝去的歲月已無法挽回,那就從今天開始吧。承擔道義,并用語言加以發揚。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堅決遵循。
居敬箴
天地定位后,萬物化育。鼎足而配,稱為天地人三才,并最終誕生了你的生命。你內心不端莊,殘生害性。哪個人可以對他傲慢?哪件事可以隨意放松處置?處事放松的人會一事無成,對人傲慢的人別人也會對你傲慢,他人即使不加拒絕,也會助長你的驕氣。人們最終會看不起你,這就是昭昭天罰。
主靜箴
住在日觀,聽見天雞鳴叫。萬籟俱寂,只聞觀中的鐘聲。身后是毒蛇,身前是猛虎,但只要神定心泰,誰敢欺侮我?難道不是它們避人?好比面對三軍,我的思慮專一,不會因為他們的紛擾而動搖。半輩子心意馳突,還未曾自己作過主,現在已經老了,難道能讓心情紛亂地度過一生?
謹言箴
用花言巧語取悅于人,最終只能給自身帶來災禍。閑言碎語,也會攪亂你的心神,理解的人不夸耀,夸耀的人不理解。那些道聽途說的東西,讓智者笑話,讓愚者驚駭。那驚駭的人弄清原委以后,會說你欺騙。笑話你的人會鄙視你,即使你很直率也會懷疑你。最終憂患愧悔叢集,便銘記下來一定要改正。銘記以后仍然蹈其覆轍,可嘆你已經老了。
有恒箴
自從我識字有各種經歷,至今已有二十八年,卻沒有增添什么知識,以前所贊同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后又加以鄙棄。既拋棄了以前的東西,新增加的東西又得而又拋。自己沒有恒常的德性,常為外物所左右。一粒一粒的黍積聚起來,時間長了就能裝滿一斗。希望天君司命能告訴我其中的道理。
第一部分:養 心修身課程--十二條課程 終日惕厲(1)
◆原文
一、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人生規劃,如日之升。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驗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務外為人。
五、讀史--丙申年,購念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惜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后每日圈點十頁,間斷不孝。
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諭曰:"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九、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梢晃兜⒅,最易溺心喪志。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一、敬--身心整齊嚴肅,時刻都心懷懼意。沒有事情時,身心安泰,應對事情時,要心神專一。心在身體之內,要像太陽剛升起時一樣清明。
二、靜坐--每天不管什么時候,都要抽出時間靜坐四刻,體驗反復往來的仁心,心神正直,身體要像鼎一般固實。
三、早起--天一亮就起,醒來后不要貪戀被窩。
四、讀書不二--一本書還沒有看完,就不去看別的書,不要東翻西閱,去追求一些表面的知識。
五、讀史--丙申年,買來三史閱讀。( )父親說你借錢買書,我會盡力替你歸還。你如能把這些書圈點一遍,就是沒有辜負我。從此以后每天圈點十頁,若間斷了,就是不孝。
六、謹言--對此每時每刻都要留心,這是首要之功夫。
七、養氣--氣存丹田。內心坦蕩,沒有不可告人之事。
八、保身--十二月,接到父親的手諭,要我"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刻刻好比在養病一般"。
九、日知所亡--每天讀書,都要把心得記錄下來,并探求其中的深意。
十、月無忘所能--每個月寫作幾首詩文,以檢驗自己獲得了多少道理,積養的正氣是否旺盛,但如果沉溺于這些東西,也最容易讓人喪失斗志。
※詳解
中華民族被稱為禮義之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這種重視不僅反映在將其作為普遍的社會規范,即使在一家之內,也是把它看得十分重要的,這類事例,在中國歷史上不勝枚舉。如羊祜在《誡子書》中教育兒子如何處世待人。他先從自身說起,告訴兒子他從小就受到嚴格的,但在鄉里還無"清異"之名,啟發兒子應更加修養品德,訓誡兒子說話要老實守信用,對人要寬厚恭敬,不傳無根據的話,不要聽信誹謗和贊譽的話,要謙遜謹慎,三思而后行,切忌言行無信,招來禍災、辱沒祖宗: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歲,便誨以《詩》、《書》,然尚無鄉人之稱,無清異之名。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遠矣!汝等復不如吾。咨度弘偉,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異獨達,察汝等將無分也。恭為德首,慎為行基,愿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動,若言行無信,身受大謗,自人刑論,豈復惜汝?恥之祖考思乃父言,纂父教,各諷誦之。"
《女訓》是東漢的蔡邕教女子注意思想品德修養的短文。他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普通心理現象,反復強調做人修養品德、凈化心靈比美化容貌更重要。要求女兒整發修面、美化自身時,莫忘修養心性,崇尚節操:
"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咸知飾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飾,愚者謂之丑。心之不修,賢者謂之惡。愚者謂之丑猶可,賢者謂之惡,將何容焉。
故覽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脂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潤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yan/174413.html
相關閱讀:笛卡爾名言,笛卡爾簡介
關于教師節的名人名言
自由的名言_關于自由的名言
關于眼睛名人名言
把握時機的名言_關于把握時機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