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潛意識理論發展的三大里程碑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潛意識理論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潛意識理論發展的三大里程碑

1.弗洛伊德個體潛意識
弗洛伊德在70誕辰慶祝大會上公然謝絕對他的潛意識的發現者的尊稱,并說“在我以前的詩人和哲學家早就發現了潛意識”
1895年,弗洛伊德和弗洛伊爾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書,他們對歇斯底里的觀點開始從純醫學生理學角度轉向無意識過程的心理學角度,歇斯底里的無意識原因首次以精神分析的面目出現。
1900年,他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提出了潛意識理論。
1915年,在《無意識》一書中,弗洛伊德詳細介紹了他的潛意識概念
弗洛伊德在早期按心理地形學的方法(定位模式)(topographical model),將人的精神結構劃分為意識(Cs)、前意識(具有變成意識的可能)(Pcs/preconscious)和潛意識(Ucs)
①凡是無意識的,就是未知的
“意識居于一個巨大的、不為人所知的、看來很晦暗的王國的表層”
“無論何種心理歷程,我們若由其所產生的影響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同時又無從直接覺知,我們即稱此種心理歷程為潛意識。”
②“心理結構主要是潛意識的”
在弗洛伊德關于心理的描述中,所有的心理事件均始于潛意識,潛意識的想法只有通過審查,才能變成意識,如果它通不過,就不會被允許進入意識。在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中,潛意識內容是以性為中心的各種本能沖動,它不存在理性經驗的成分。
“潛意識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礎。潛意識是個較大的圓圈,它包括了‘意識’這個小圓圈;每一個意識都具有一種潛意識的原始階段;而潛意識雖然也許停留在那個原始階段上,但卻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潛意識乃是真正的‘精神實質’——《性愛與文明》”
“意識一般說來是一個十分短暫的狀態。意識之為意識,只是一時的現象”(——《精神分析綱要》)。
“心理活動本身是無意識的。意識只能像感官感覺外部世界一樣去知覺它”(——《無意識》)。
意識起源于潛意識,并且是一種使潛意識適應外部世界的工具。
弗洛伊德認為,如果不承認無意識的存在則許多心理現象無法解釋。
“只承認意識的心理學從來沒有能夠解釋明顯依賴于意識之外的其它因素的現象,只是停留在那些被割斷順序的階段上”(——《精神分析綱要》)。
“研究意識的心理學并不能理解精神的正常功能,正如它不能理解夢一樣。心理學所能支配的僅僅是關于有意識的自我知覺的資料,這種資料已經在任何方面都被證明不足以探測豐富多樣、錯綜復雜的心理過程,提示其相互聯系以至認識其失調狀態的決定因素的”(——《精神分析綱要》)。
弗洛伊德強調,③潛意識主要來自于早期生活,特別是童年那些備受壓抑、被遺忘的心理內容,因此,它往往是個人的、經驗的,并總是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被壓抑的“性欲”有關
無意識的內容主要有兩項:其一是各種本能沖動。
“無意識中所包含的內容就象一個原始王國中的原始臣民。如果說在人的內心存在著遺傳而來的心理構成——與動物本能相似的東西——它們便是無意識系統的核心”(《無意識》)。
其二是被壓抑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內容往往是與社會的倫理、道德等相背離的。
本能沖動為社會和道德所不容,它們被迫滯留在潛意識中,這是由壓抑促成的。壓抑是一種活動,它積極地、著力地反對不可接受的想法進入意識,是一種動力行為,而非關閉行為。被壓抑的欲望和沖動并沒有消失,而是儲存于潛意識中。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生物本能能量的倉庫,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總源泉,“潛意識愿望仿佛永不泯滅”。它不是被動地從神經系統接受本能沖動,而是推動人類精神活動的永動機。這些潛意識中的欲望和沖動就像一口大鍋中的開水,總是伺機跳躍出來,它們通過各種方式如夢、口誤、筆誤、藝術、宗教和神話等等表達出來。但弗洛伊德最重視的、研究得最徹底的是夢。他認為,“夢是通向理解心靈的潛意識活動的皇家大道”。在《夢的解析》一書中,他把夢看成是人的本能欲望的滿足,尤其是性本能欲望的滿足。
本我的主要特性是潛意識性,它與潛意識概念最為相應,它是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組成的,其中以性本能為主,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也最難以接近的部分。它“不知道價值判斷,是不好的、邪惡的和不道德的”。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趨向即時滿足。精神生活中的欲望和沖動方面大都與本我有直接的聯系。
弗洛伊德是第一位系統地以科學的態度研究潛意識的心理學家。他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提出了這個被傳統心理學家所忽視的課題,打破了理性主義傳統,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他開創了潛意識理論的第一個里程碑。因為研究的是個體的經驗,故稱為個體潛意識。
2.榮格集體潛意識
榮格指出,“只知道性欲的心理學是沒有靈魂的心理學;同時,若賦予個人的原始動機以純粹生物的特性,人便喪失了人之為人的精神特征”
榮格將人的精神由淺及深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其中榮格的個人潛意識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個體潛意識,前者相當于自我, 曾一度成為意識的經驗,但由于種種原因被壓抑或忽視,它們很容易被意識所接受;而后者則多不為社會和道德所容納的原始的欲望和沖動等等,不易進入意識。
榮格的潛意識論的最偉大之處就是提出了集體潛意識。他發現,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原始部落中有著某些相似的原始意象,如出現在宗教、藝術和夢中的花朵、十字車輪等等;并且,在彼此分隔的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人類的精神傳統在結構上都是相似的。由此,他堅信:在人類的精神層面中存在一個精神創作層面,這個層面為全人類所共有。榮格稱之為“集體潛意識”,認為同一種族的個體,有一些共同的、不為個體自覺的本能和經驗。
集體潛意識主要由一些原型構成,原型是遺傳的先天傾向,不需要經驗的幫助,與其祖先行為相似,比如說人生而怕黑怕蛇,這是人自古以來在黑暗中受到驚嚇或遭到蛇咬的痛苦經驗,經過世代相傳而成為集體潛意識。其中原型還包括阿妮瑪和阿妮姆斯等等。阿妮瑪是指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阿妮姆斯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它們是兩性潛意識中的異性補償因素。
榮格認為,潛意識通過夢得以實現。但是他將夢分為“回顧的”和“展望的”,認為夢既代表過去的欲望,又傾向未來。這與弗洛伊德的觀點又有所不同。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的滿足,他是從個人經驗中去尋找夢的意義;
榮格則認為夢不只代表了欲望,而且還代表了潛意識中對未來成就的預測和期待,他不僅從個人經驗,而且從種族經驗中去尋找夢的意義,并且認為后者更為深層。由此可見,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超越了弗洛伊德的個體潛意識狹隘的一面,前者認為潛意識充滿了智能,后者的潛意識充滿了欲望,并且榮格還認為,潛意識中的智能比意識更具洞察力。我們認為,兩人分歧所在主要源于對力比多認識不同,弗洛伊德主要把力比多理解成性愛,而榮格則把它看成普遍的生命力,性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榮格從遺傳和進化的角度來闡述潛意識,溝通個體和群體在心理上的內在聯系,肯定人類祖先在內的全人類經驗和本能的共性,相對于弗洛伊德的個體潛意識來講,理解更為廣闊,無疑又是潛意識理論發展的又一里程碑。但是榮格的理論在表述中又顯得不夠充分,陷入某種缺乏科學論證的神話的誤區。
3.弗洛姆社會潛意識
弗洛姆在批判地繼承弗洛伊德和榮格潛意識理論的基礎上,將社會因素引入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己所詮釋的潛意識。
弗洛姆在1950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和宗教》一書中指出:“我在這里所適用的前意識這個概念,既十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也不同于榮格的潛意識概念。”弗洛姆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決定論和泛性論,他認為認識是文化的產物,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特定歷史文化的結果,即使滿足生理需要的行為也是如此。他指出:“人的本性、激情和焦慮是文化的產物;事實上,人類自身也是人類連續不斷的努力,即我們稱之為歷史的最重要的創造物和成就。”同時,他還認為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先天論的色彩,在榮格體系里,潛意識是啟示的源泉,一種象征。兩者都忽視了社會因素的作用。弗洛姆認為,在人類歷史上,大部分社會的特征都是少數人統治并剝削大多數人。少數人要統治多數人,僅靠武力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使大多數人自愿接受剝削,而這要依靠各種謊言和虛構來解釋和證明少數人統治的合理性,使謊言和虛構成為大多數人的意識。這謊言和虛構不是對客觀現實的真實反映。而對現實的真實的反映則被壓抑著,處于潛意識狀態,即為社會潛意識。他把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與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相結合,創立了社會潛意識理論,提出了社會潛意識概念。
所謂社會潛意識,是指一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員共同存在的被壓抑的領域。
因為人們害怕受到鼓勵和排斥,人有與世界發生聯系、與他人保持一致的強烈要求。
弗洛姆認為,壓抑是通過一系列社會過濾器來完成的:語言、邏輯和社會禁忌。每個社會所具有的特定的語言規則決定著哪些內容可以進入人們的意識,哪些不能進入意識而成為社會潛意識;社會文化中的邏輯規則也規范著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同時社會通過一些風俗習慣、道德規范、法律告知人們哪些可以被社會所接受,哪些不為社會所接受。不為社會所容納的則被壓抑而成為社會潛意識。由此可見,弗洛姆的社會潛意識理論既吸收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合理的一面,又不是二者簡單綜合,它比以前兩種理論內容更為豐富,具有更廣闊的解釋性。他把潛意識放到一個廣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社會環境中加以研究,特別關注在一定經濟結構上的意識形態,將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引入是他理論的一大新穎之處。
弗洛姆的社會潛意識理論強調社會時代性而非遺傳性,強調文化模式特別是意識形態的作用,把潛意識范疇帶到一個新天地,因而被譽為潛意識理論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但是其所強調的社會因素,大多還陷于微觀的社會環境、家庭關系和文化狀況,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心理主義的表現
4.小結
潛意識理論是精神分析的基礎,從弗洛伊德個體潛意識到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再到弗洛姆的社會潛意識,三人對潛意識的理解既有共性,又有獨到之處。
本質上講,榮格與弗洛姆都是在弗洛伊德潛意識論基礎上發展自己的理論的,都沒有脫離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基本理論框架,他們都有內在的聯系,并且還保留著弗洛伊德學說的一些基礎概念,都夸大了潛意識的作用,忽視了自我的因素。
歸根結底,他們仍堅持潛意識的驅動力和先天潛能的主導作用,具非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傾向。但三人的理論又各有特色,強調上各有輕重。弗洛伊德更強調潛意識的生物本性,榮格把握的則是潛意識的象征本性,弗洛姆則更強調潛意識的社會文化性。
三人在各自所處的文化背景下,在潛意識這一重要課題上,都提出了研究的新視角,拓寬了研究的新領域,加深了研究的新層面,從而樹立潛意識理論發展的三大里程碑,都具深遠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qianyishi/12430.html

相關閱讀:什么是集體潛意識
潛意識心靈
萬物潛能似金剛
夢是潛意識的窗口
潛意識密碼 頓悟與漸悟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