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的人們都被刻上了特殊的時代文化烙印,這是一種主導的信仰模式或系統,以引導人們無意識地將某些事物接受為事實。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德國還有1776年的美國是很容易被識別出來的(譯者注:三十年代德國納粹猖獗;1776年美國成立)。在彼時彼地的這些人們會被視作善良的,即使事實上并不是如此。
在審視當今單一文化的作用中保持客觀性是十分困難的(一旦你堅信某種觀點為客觀事實,這種觀點就不會再是文化的或是主觀的了),卻又是必要的。我們許多內心的騷動不安僅僅是我們內在并不認同的結果,因為我們已經在內心接受了某種未被意識到的標準和典范。
特定文化傾向于圍繞著如何活出最完美的自己、如何生活地更好、生存的意義(為了國家、宗教、自我等等)等等,甚至許多讓我們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價值取向。簡單來說,有一些關于快樂、決策、本能服從、尋求安寧的基本原理,我們不見得能夠理解。
以下是8種會阻礙理想生活的日常行為和潛意識習慣。
1.堅信創造理想生活的關鍵是決定你想要什么;但事實上,從心理上并不能預測什么能給你帶來快樂。
大腦只能夠知覺已經知曉的事物,因此當你選擇未來的欲求時,實際只是再造了過去的解決方法或理想典范。諷刺地是,當上述的理想并沒有實現時,你會感到痛苦,因為你覺得自己失敗了。而事實上,你在此時更可能體驗到比你所選擇的更好的事物。(寓意:活在當下并不是禪宗中至高的理想,活在當下是擺脫幻覺、好好生活的唯一途徑,是大腦實際上唯一可以理解的事物)
2.相信成功是目標的實現,總是試圖記錄下你的生活,看看自己是否還那么快樂。
偶然間相信每時每刻都是你的生活,但事實上,那只是你生活的一瞬間。我們被束縛住而去相信成功是目標的實現和事情的完成,我們總是用完成進度、這個故事聽起來怎么樣、別人怎么評價來衡量我們的此時此刻。(當你正在思考:這些就是全部了嗎?你就忘記了萬事萬物都是轉瞬即逝的。并沒有什么可以到達的終點。唯一你趨向于的事情就是死亡。完成目標并不代表成功。你學了多少、享受了多少以及與此同時成長了多少才是生命價值所在)
3.當來自于直覺時,快樂就是“好”的,恐懼和痛苦就是“壞”的。
當你想去做一些真正喜歡的事時,你會有一種恐懼和痛苦的混合感覺,很大程度上因為其中摻雜了軟弱。當做決定時,你必須知道壞的感覺并不是阻礙物。壞的感覺顯示出你想做某些事,但是這些事嚇到了你(你得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值得去做)。別去做那些你覺得無所謂的事?謶=興趣
4.沒必要因為害怕生活而制造問題和危機
在生活中沒必要地制造危機其實是一種防御機制。危機可以使你擺脫責任和任何你害怕的東西。在想要制造麻煩的欲望中心,是你對于你是誰以及你想要生活的恐懼。
5.想要改變信念,就必須采取一系列新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尋找那些顯而易見的經驗
你認為信念是真實的是因為經驗向你提供了證據。如果想要改變生活、改變信念,出去看看,讓信念變成現實。而不是去做相反的事。
6.你覺得問題是達成愿望的阻礙,而實際上,問題是達成愿望的途徑。
要是你沒聽過這種說法,Marcus Aurelius總結得就很好:“行動的阻礙可以促進行動,路途中的阻礙可以成就道路”Ryan Holiday詮釋地更文藝些:“阻礙即通路。”簡單來說,遇到阻礙促使你采取行動去解決它。克服阻礙的行動使你最終可以前往任何想去之處,其實生活中唯一的困難就是你如何進行自我認識以及你如何生活。
7.你認為過去決定了你,更有甚者認為這是不能改變的;而實際上,你的認知決定了你的行動
體驗經歷是多維度的,包括許多的回憶、經驗、感覺還有要點你可以選擇去回想起來。你所選擇回想的其實是你當下精神的反應。許多人沉湎于過去,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理解過去并不會阻止他們實現想要的生活。這并不意味著忽視痛苦或創傷性事件,而是僅僅是要去接受它們,并將它們作為增長閱歷的一種方式。
8.嘗試去改變其他人、情境,憤怒=自我認知
多數負性情緒反應是你識別出了你自己分離的一面。你的陰暗面是你認為不妥的你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你壓抑它們并且調動一切資源不去感知它們。但是你并不真的討厭它們,相反你事實上很愛它們。因此當你看見其他人表現出這些特性時,它們激怒你并不是因為你打心眼不喜歡,而是因為你在對抗將其融合進意識的欲望。你喜歡別人是因為你喜歡自己。你討厭別人是因為你看不到在自己身上也是這樣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qianyishi/441368.html
相關閱讀:萬物潛能似金剛
夢是潛意識的窗口
潛意識心靈
潛意識密碼 頓悟與漸悟
什么是集體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