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量自己得失的天平
有一個農民,踏實,但他說的一段話卻影響了我的畢生。“咱們很多人和別人來往,總覺得自己吃虧了,但實際上,旁人看來,你們彼此得失相當,你既沒吃虧也沒占便宜;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虧也不賺,那么旁人看來,你一定占廉價了;如果你覺得自己占便宜了,而對方沒有跳起來,那么要么對方很偉大,要么你很巨大!”
在這位智慧的農夫悟出這個看似簡略的情理之后很多年,為人處世,發現了他的“鴕鳥理論”:一個人在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奉獻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鴕鳥,別人是雞。若有一天他有幸看到真的鴕鳥的時候,他會說,噢,這只雞比我大一點!
張瑞敏的鴕鳥理論便是被我驗證了的,下面的例子,你也可以用來進行你的驗證:如果有兩個人下棋,不論象棋圍棋,你站在邊上看,發明他們旗鼓相稱,下了七盤,可能一個人贏了三盤,一個人贏了四盤,用統計學來看他們的程度也確切旗鼓相稱。但假如你分頭問他們,他們都一定感到自己比對手水平高,自己如果不是某處所不警惕,自己確定博得多!
你去察看你熟習的兩個共事,你確認他們水平差未幾,你可以懂得一下他們對自己的見解,他們大抵都會認為自己才能更強一些。除非其中一個確實比別人差得許多,他是不會認為自己差一點的。
環視你的四處,你看看有多少個人能以為自己所得比自己付出的多?甚至是認為自己所得跟本人付出基原形當的都不幾個人!社會學中有一個“歸因理論”,是說一個人經常把自己的歸為自己的盡力,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罪于福氣不好。這個理論和“鴕鳥實踐”有殊途同歸之妙,也能夠有良多的事例驗證。
數年來,那位農夫的話也始終在時刻地提示著我,在和人相處時,在評判個人得失機,在個人的天平上的所得端一定要再加上一塊砝碼,在所失端必定要減去一塊砝碼。
這個世上最不準的天平是稱量自己的天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112308.html
相關閱讀:培養人脈的106個技巧,有心人一定要珍藏!
改善人際關系的四大原則
裝糊涂是門藝術
你在我背后開一槍,我依然相信是槍走了火
死撐出來的面子,最后往往反而讓你沒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