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夜晚,窗外下著連綿的秋雨,它如同發亮的珍珠,飄飄揚揚地揮灑著,給整個天空掛滿了一張巨大的薄紗。蕭蕭的雨幕中只聽得耳邊秋雨在竊竊地訴說著什么,就像父親嘴里的故事,一段接著一段,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時候結束。秋雨又像一個被父母委屈了的孩子,抽抽噎噎,點點滴,不緊不慢的順著屋頂,沿著樹葉,隨著小坡,瞬間大地已被秋雨濕潤了。
聽著窗外潺潺的雨聲,望著燈下對坐的父親,我對父親說:這個“十一”你就在我這多呆些日吧,父親思索了一下說:不了,你上班后,我還是回自己的家好,房子空的時間長了不住人就不像家了,不能把家給忘了。我明白了父親的心事,因為家對于父親來講是那么的重要,對于我來講,因為有父親在家,我與妹妹總感覺真正的家還是在父親固守的那二間樓房內。父親是家的守候者,是兒女的避風港,每每回到家都會與父親一起守候著。
在我的記憶中,父親一輩子很愛家。為了生活、為了養育我們他一生總是無私地撐起整個家,不求奉獻,不圖回報。父親一生很清貧,從小就失去了爺爺奶奶,帶著姑姑一起生活。在日本人侵略中國時父親曾被抓勞工,后被好心人救了出來。父親雖然不是黨員,但他一輩都對黨有著堅定的信念。在五六十年代,單位不論有什么號召他都主動請戰,從不后悔。1958年大躍進時,那時父親不大不小還是算有個頭銜的人,在干部下鄉鍛練的號召下來到了農村,而且把全家也帶去了,那時我才五歲,并不知道父親的想法,長大后父親才告訴我,那是讓我從小就懂得勞動的光榮。正是有了農村生活的經歷,1960年在國家經濟困難的時候,單位又辦起了農場,以場養工,父親又報名去了,一去就是兩年,吃了很多苦,但父親從沒有說過。文革期間,父親也難逃一截,因查爺爺所謂的歷史問題,被迫又下放到了農村,辭掉了工作,成了人們看不起的“下放戶”,這一去就是15年。15年間,父親學會了農家院的活,成了農村一員,也吃了很多的苦頭,但從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沒有忘記對家庭的責任,直到1982年單位才平反辦理了退休手續,回到了城里。
父親雖然沒有文化,但是一個頗受尊重的人。退休后我在區老干部局給她找了一份做勤雜工的工作,每天起早趟黑的,早來晚走,不圖什么回報,只圖老了有個樂趣。工作之余還與老干部一起參加了老年大學學習,不但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老年人養生之道,豐富了晚年生活。每每去看望父親時,認識他的人都會對我說:你父親是個好人啊!有這樣的員工做我們的后勤工作,是單位的福份,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 1 2 下一頁 尾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335682.html
相關閱讀:披上嫁衣嫁給你
孩子 父母想對你說
愛的禮物
阡陌紅塵,感恩有你
孩子,你那邊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