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半截梁——祖屋終究是被拆干凈了,盡管那里殘留著童年的記憶;但它終究是被拆倒了,盡管它記錄著祖父奮斗一生的榮耀與心酸——于是他的事跡也可以被子孫的業績所覆蓋并遺忘了。我們也終究是要過自己需要的生活了。
祖父留在兒時記憶中的形象是個瘦小精干,愛敘叨的老頭。天??亮,便夾著一只破糞箕出門刮豬屎了,朝飯后便用鋤頭擔著糞箕去菜地。菜地很遠,他總是前手搭在鋤頭柄,后手攔著糞箕挎,一弓一晃的走上三四里路。晌午他回家總要在房門口的竹躺椅上伸伸腰,養養精神。夏天,他也從不洗冷水澡,總是一盆熱水擦拭全身。老頭喜歡用大瓷碗吃硬飯。飯軟了老頭就會說:“家里沒米了嗎?”老頭每年收的蔬果油不少,但從不分給成了家的兒子。爸爸要上班,于是我們也只能從小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砍柴,撿綠豆,潑菜水,洗碗,撿牛糞。老頭對我們視乎很淡漠,在他眼里或許勞動所得才是應過的生活。他在“分田下戶”時甚至為我家沒分到田很可惜,“田地是根本,民以食為天。”
生活的冷酷,我也是看見過的,那是他最疼的老二兒子,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大白天追著他前堂跑到后堂打他,好像就是說他財物上顧著幺兒子了。老頭真心痛了,吵著要政府管這事。事情不了了之,老頭卻是傷了精神,一蹶不振。其后則是操持幺兒子的婚事,幺兒子竟把他打鐵的念想全都賣了,還搜取他的銀元去買。老頭徹底沒了脾氣。老頭在病床上躺了幾個月,我們幾次從城里跑回去看他。他迷離中還能叫祖母做硬飯給我們吃,囑咐我們要好好讀書;但我們終究沒能守著他送終。
我父親曾經講到,自己家只能算是“打小爐子”的出身,人丁單薄,祖業凋零;祖上只留下半拉低矮的擱墻房子,過年沒錢賣爆竹,家里窮的拿不出一塊銀元換糧食。祖父是遺腹子,沒見過他父親面,是他二伯鐵匠公將他視如己出,授學手藝帶大成人的。祖屋是祖父在解放后不久建的,于是他也因此遭了罪。論成份我總覺得他是手工業者,靠的是鐵匠手藝解決生計,積累財富,當然他頭腦靈活,能夠投資鄉里。曾建造水碓舂米,奶奶曾告訴我們“舂一擔谷子,取一升米”,收益還是可以的,但祖父的朋友也闊,家里吃飯的人就多。
最后祖屋讓老二家收到了四分之三,我家只有四分之一。他說屋子沒法住了,要拆倒蓋樓房,于是他就拆了一半。等到我有精力去改換門庭時,他要我撐起他的半邊,母親說“房梁沒鋸,家義不斷”。在老二把梁子拆下來后說要么一起賣了,而這根梁頭是祖父當年花了一擔谷子買回來的;我還是決定把我家的半截鋸回家。半截子房梁也該有兩百多斤重吧,我深吸一口氣,穩住心神哈腰扛起它,步步蹬蹬地回家。 1 2 下一頁 尾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529146.html
相關閱讀:孩子 父母想對你說
孩子,你那邊有雨
阡陌紅塵,感恩有你
愛的禮物
披上嫁衣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