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健身?養心?培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心靈雞湯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現代人普遍重視養生,目前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老大的幸!肪陀羞@方面的話題。但許多人認為養生就是簡單的煅煉身體,這實在是一種淺薄之見。心理學的“第四思潮”后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有四種性質:即物質性、動物性、人性和靈性。健身只能作用于人的物質及動物層面,對人性及靈性影響不是很大。

我國心理學家許金聲認為健康可分為三種: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靈性健康,他提出“全人心理學”概念,認為人就是具有身、心、靈整合的“大健康”的人(見其專著《通心》。并且這三個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只注重某一方面,往往效果不佳。并且有時其他兩方面不發展,光鍛煉身體甚至會引起肌肉拉傷,或者傷害到他人。另一方面,心情好了,生活過得有意義,人有時不鍛煉身體也無妨,人逢喜事精神爽嘛。而長期壓抑緊張本身會引發各種心身疾病。

因此,筆者在此提出養生必須兼顧三層:健身、養心、培靈。

健身方面,一定要針對自己的具體情況,尋找合適的運動。曲黎敏的四時養生,針對不同季節提出不同的養生“教案”。健身就是要“邁開你的腿,管好你的嘴”。這可謂養生的基層,是打基礎的階段,不可或缺,十分重要。如果把精神比為上層建筑的話,那么身體便是“經濟基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青山”就是指人的身體,就是“革命的本錢”。長期患慢性疾病的人,心理必然不好。從某種道理來講是,健康的心理應該寓于健康的身體之中,有時身體變好了,疾病治愈了,一個人的心理性格也會大為改觀。這就是身體對養生的巨大基礎作用。

養生的中層應為養心,F代的心身醫學認為許多疾病是心理引起的,生氣本身就是在生病,一種不良心理會對應一種疾病。有時我們只需改變心態,對應之病便可以不治而愈。比如,脾氣暴躁、愛大動肝火的女性患乳房小葉增生的幾率比心態平和的女性要高。

另外,良醫必注重心理,因為人的身體本身是身心合為一體的。比如馬悅凌在《不生病的智慧3》中對一位乙肝患者講:即使沒有乙肝,也會有諸多煩惱,不必單只對乙肝憤憤不平。有時我們“只能相信老天自有安排,我們只需過好眼前的生活,埋頭做事,莫問前程,珍惜現在”!欒加芹提出休息有時為最好的保健,青山綠水為不花錢的養生靈丹。曲黎敏提倡讓生活簡簡單單,只動腦不動心,做人要單純一些陽光一些,還要不過分要強,不追求完美,她認為生氣對人身體危害無處不在。因為人一生氣便“三焦受阻”,百病由心生,百病生于氣也。在治病方面,藥補不如食補,而食補又不如神補。食補健身,而神補養心也。

在養心方面,我建議教師了解卡耐基《人性的優點》,懂得弗洛姆《愛的藝術》,學會泰勒《幸福的方法》,熟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并記住艾里斯的《別跟情緒過不去》,實踐塞里格曼的《積極心理學》……

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培靈。這個“靈”就是指超越自己與更大的整體融匯。用超個人心理學來講就是“得到美好、高尚、圣潔、完善、永恒和極樂之體驗”。這是人類的一種“高度”心理健康。她不僅只關注馬斯洛的前四種需要,她更關注自我實現需要,更崇尚高峰體驗。許金聲教授在五種需要后面又加上了“自我超越需要”和“大我實現需要”,其提出的“全人”即指“大我實現需要”已經開始支配其行為的人,認為“全人”就是獨自時有最多的完美獨處,交際時有最多的“通心”交往的人。目前西方人熱衷于東方的冥想、瑜珈和太極,這些皆可“通靈”。

我們的身體與“獸”無別,需要不斷鍛煉和運動。而我們稱之為“人類”源于我們的心理,需要小心養護、平撫和呵護。人為萬物之靈,“靈”就是尼采所說的“超人”吧,她需要無限超越、培植和拉升。

綜上三點,此之謂我的養生三層:即健身·養心·培靈。三者其實三位一體,底層牢固則身體健康,中層平和則心理健康,上層高深則靈性健康。三者整合謂之“全人”,三者和諧謂之有“大健康”的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912103.html

相關閱讀:保持住心理年齡年輕的途徑
每年一信
松垮的黃襯衫-心靈雞湯
時間留下的總是真
把握一顆珍珠的幸福!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