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飲馬長城窟行 李世民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描寫雪的詩句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飲馬長城窟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世民

原文: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囊嵋蝗忠拢`臺凱歌入。
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注釋

作者:佚名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狀。
迥戌:遠方的邊戍。
高節:旗幟。
朔吹:北風。
玉塞:玉門關。
金鉦:鑼聲。
絕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原野。
紀石:刻石紀功。
荒裔:邊荒。
戎衣:戰士。
靈臺:周代臺名。
相關內容鑒賞

作者:佚名

  行,古詩的一種體裁。王灼《碧雞漫志》:“故樂府中有歌有謠,有吟有引,有行有曲!碧铺诶钍烂竦奈闹挝涔κ欠饨ǖ弁踔凶顬槿朔Q道者!杜f唐書?太宗本紀》里贊日:“貞觀之風,至今歌詠。”其文治武功可想而知。又據《舊唐書?太宗本紀》所載:“于時海內漸平,太宗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行臺司勛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為學士,每更直閣下,降以溫顏,與之討論經義,或夜分而罷!碧铺谇谟趧撟鳎饾u形成了秀麗勃發、沉淵明麗、高亢爽朗的文風,直至開啟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邊疆的凄迷、曠遠之景。為保衛疆土,詩人率兵出征,犁庭掃穴,消弭邊患,詩中充滿了對自己國家、民族的自信和自豪。詩中所表現的塞外悲壯之景,出征奮然之情,立功慷慨之意,在此后的陳子昂、高適、王昌齡、李白等人所創作的邊塞詩中屢有表現,多方闡發。因而,此詩堪稱唐代邊塞詩的濫觴之作,有啟迪一代文風的重大意義。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鼻校嗲。交河,北方河名。句意為:塞外,寒風悲鳴,十分凄切,交河上,嚴冰封凍了河道。據《舊唐書?太宗本紀》所載,太宗平定宋金剛之亂時,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眾趣龍門關,履冰而渡之”,可見詩中所描寫的悲壯之景當是詩人親眼所見,想必此詩亦是濡筆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狀。句意為:廣袤的沙漠上,沙丘連綿不斷,陰山上千里雪覆。此聯進一步寫塞外之景,壯闊迷茫,渲染了一種壯烈豪邁之情。其眼光,其氣度,真有指點江山,總攬寰宇之勢,這一點是此后的許多詩人都難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卞男,遠方的邊戍。高節,旗幟。句意為:烽火中傳來了遠方的緊急軍情,我于是揮兵遠赴邊疆,一路上層疊的山巒引導著我的旗幟。此二句點明為救邊而出征,軍隊沿著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領著隊伍,意即此戰很得天時,必將獲勝。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本湟鉃椋猴L兒輕輕地吹起旗幟,我們揮師出長城而飲水放馬。馬是古代戰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處飲馬,意即對某處用兵,占領某地。自秦以來,長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詩人敢為前人所不敢為,兵出長城,爭雄天下,其傲視寰宇的胸懷確實令后人追慕不已。這兩句點明了題中馳騁宇內,以天下為牧場之意。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朔吹,北風。句意為:寒冷的沙漠上,騎兵過處,跡印連綿;凜冽的北風阻隔了邊塞的噪雜之聲。這是寫進軍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庇袢,玉門關。金鉦,鑼聲。句意為:玉門關一帶,胡人入侵的囂塵已經消逝,羌人們正吹著笛子,敲著金鑼,載歌載舞。大軍所指,蠻夷懾服,邊境一帶很快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的和平氣象。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載歌載舞心悅誠服。《舊唐書?太宗本紀》載:“自是西北諸蕃成請上尊號為‘天可汗’!笨梢娫谔幚砼c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系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從這兩句詩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苯^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句意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車仗過處,原野為之震動。平夷戰禍后,軍隊凱旋,所到之處,群情振奮。所謂“吊民伐罪”,正義的戰爭,人民從來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饼埗,即白龍堆,今新疆庫木塔格沙漠。句意為:都尉從龍堆返回,將軍們從馬邑凱旋而歸。這兩句是互文見義,稱述得勝還朝,所用地名都是邊塞一帶,給人以真實感,此后的邊塞詩也常用這種手法,羅列多個邊關地名,雖然這些地區往往與詩中的事件并無關聯,而且地名之間常常不具有確定的邏輯關系。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奔o石,刻石紀功。句意為:旗幟飄揚,云霧彌漫的氛圍因之消歇,將士們功勛卓著,應該把他們的功績刻在石頭上,永遠流傳后世。這里運用了象征手法,“揚麾”指唐軍旗幟鮮明地出戰,“氛霧”形容外敵入侵,一片紛擾之狀。這是對將士們的稱述,也是勉勵將士們努力作戰以名垂千古,同時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被囊,邊荒。戎衣,戰士。靈臺,周代臺名。《后漢書?桓譚傳》:“其后有詔會議靈臺所處!薄度龂?魏書?王朗傳》注:“明堂所以祀上帝,靈臺所以觀天文!边@里指代朝廷。句意為:邊遠、荒涼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凱歌高奏。大唐王朝,威鎮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李唐全盛時,的確如這兩句所描述的那樣,邊境安寧,四境賓服。

  全詩立意高遠,言辭從容,層次分明,音韻優美,達到了藝術手段與個中立意的高度統一,一掃六朝以來的綺靡和宮廷詩的艷麗,堪稱唐詩的辟荒之作。所謂“要給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太宗正是以其高超的文藝才華,身為九五至尊,而力倡文學,遂有唐詩這一中華文壇之高峰的橫空出世。老子日:“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碧谡巧眢w力行,以雍容、淳厚的詩風進而推行其從善如流的政治,終于成就大唐偉業,光耀華夏,堪與古人“鼓琴而治”相媲美。


相關內容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年-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后世明君之典范。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330506.html

相關閱讀:飲馬長城窟行 李世民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_全詩賞析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_全詩賞析
《踏莎行?雪似梅花》譯文注釋_《踏莎行?雪似梅花》點評_呂本中
次韻舒堯文祈雪霧豬泉 蘇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