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行客。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筆。兒女淚,君休滴。荊楚路,吾能說。要新詩準備,廬江山色。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陌上三更月。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
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注釋
作者:佚名
①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點刑獄使的簡稱,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獄和監察事務。②蜀道登天:李白《蜀道難》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崩C衣:西漢武帝時設繡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審理重大案件。他們身著繡衣,以示尊貴。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③“還自嘆”三句:已值中年,最不堪離別之苦。據《世說新語?言語篇》,謝安曾對王羲之說:“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
④“東北”兩句:以蜀中歷史人物相勉,希友人在文治武功上作出貢獻!皷|北”句: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曾上《出師表》以明志,正切稼軒伐金心意。東北看驚:指曹魏有驚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聞風心驚!拔髂稀本洌簱妒酚?司馬相如傳》,西漢武帝時,唐蒙不恤民意,蜀中騷亂。武帝命司馬相如作《喻巴蜀檄》,斥唐蒙而安撫蜀民。西南:川蜀地處西南。檄(xí席):檄文,即告示,指《喻巴蜀檄》。
⑤“把功名”兩句:贊友人文才出眾,足能立功建業。君侯:漢代對列侯的尊稱,后泛指達官貴人,此指李正之。如椽(chuán傳)筆: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筆,指大手筆,典出《晉書?王?傳》:“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謚議,皆?所草!
⑥荊楚:今湖南、湖北一帶,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經之地。稼軒曾官湖南、湖北,故謂“吾能說”。
⑦“要新詩”四句:請友人用詩寫下一路美好景色:廬山的豐姿,赤壁的激浪,襄陽的明月。赤壁磯:一名赤鼻磯,在今湖北黃岡縣西南,蘇軾以為是當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和《赤壁賦》憑吊之。詞的起句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毙猎~的“千古浪”即由蘇詞而來。銅?(tí提):銅?在今湖北襄陽。唐人雍陶《送客歸襄陽舊居》詩:“惟有白銅?上月,水樓閑處待君歸!
⑧“正梅花”兩句:暗用陸凱寄梅事!肚G州記》載:陸凱與范曄相善,陸自江南寄梅一枝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詞作于年(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冬,時稼軒罷居上饒。李正之是辛棄疾的好友,曾兩度任江淮、荊楚、福建、廣南路的提點坑冶鑄錢公事(采銅鑄錢),信州為當時主要產銅區,故李正之常駐信州。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點刑獄使。稼軒作此詞送行。相關內容鑒賞
作者:佚名
公元年,稼軒以“憑陵上司,締結同類”的罪名,罷居上饒已經將近三年了。所以詞中處處把李之入任,與己之罷閑,雙雙對照寫來,一喜一憂,纏綿悱惻,寄意遙深,感人心肺。
起兩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行客”。點出李之入蜀與己之送行,雙雙入題,顯得情親意摯,依依難舍!暗翘臁彪m借用李白詩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其實卻暗含此行之艱難;雖是王命,何嘗又不是小人的挾嫌排擠,有如遠謫?所以他這闋詞寫的極其沉郁,這開頭無異已定下了全詞的基調!耙槐,何其簡慢;看似淡語,然而卻是至情的無間;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沒有華筵歌妓,也沒有清客的捧場;只有兩個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對,則這“一杯”二字,不僅寫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寫盡了世態之薄。筆墨之力量如此,則這“一杯”也就不少了。
“繡衣”,是對“提刑”的美稱。漢武帝時,派使者衣繡衣巡視天下,操有生殺之大權,稱為繡衣直指。李正之提點刑獄公事,也負有司法和監察的任務,所以稼軒也借以稱他為“繡衣使者”。
三、四句:“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點出“中年”,是時稼軒歲,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為的時候。然而“多病”,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況“多病”。稼軒正當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國被侵占的時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驅除外侮,卻非要閑置如此,內憂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才用“還自嘆”三字領起下面兩種難堪:已是自己閑置生愁,怎當堪用的同志又遭遠調,離開了中央,這一來抗戰派淘汰將盡矣。所以這種離別,不止友情,更關系國家的命運,才是最大的痛楚。
五、六兩句,按詞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對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諸葛亮的《出師表》和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關于蜀的故事。切題已難,而寓意得妙更難。他卻舉重若輕,正是有一肚子的學問。“東北看驚”者,是東北方的大好河山,淪入異族之手,正應當像諸葛亮請求出師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著一“驚”字,有三層意思:驚山河之破碎;驚投降派的阻撓;以至慚愧得都怕(驚)讀諸葛亮的《出師表》了。然而卻反其“道”而行之,讓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577753.html
相關閱讀:送韋司馬別原文_翻譯和賞析_何遜古詩
送蓀友原文_翻譯和賞析_納蘭性德古詩
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師中
送區冊序原文_翻譯和賞析_韓愈文言文
送元?師詩原文_翻譯和賞析_柳宗元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