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賞析
的《春夜別友人》共兩首,這是第一首。約作于公元684年(光宅元年)春。時年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分開故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籌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設宴歡迎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胸中的潮。旋即寫成這首告別之作。
這首律詩一開頭便寫別筵將盡,分別期近的撩人心緒和安靜狀態。作者捉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況作為詩意的出發點,徑直但卻天然地進入感情的熱潮,情懷頗為深厚!般y燭吐青煙”,著一“吐”字,使人想見離人絕對無言,欣然無緒,眼光只是注視著銀燭的青煙走神的神色!敖痖讓_筵”,用一“對”字,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么能夠委曲相慰的話了。此中境界,于沉寂之中更見別意的深厚。
頷聯“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琴瑟”指友人宴會之樂,源出《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琴鼓瑟”,是借用絲弦樂器吹奏時音韻諧調來比較情義深摯的意思!吧酱ā北憩F途徑遙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心坎的波濤:“離堂”把臂,傷“琴瑟”之分別;“別路”迢遙,恨“山川”之圍繞。這兩句著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嘆唏噓。
頸聯“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把臂送行,從室內轉到戶外的所見。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蔽了西向消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吞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里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間催人告別,不為離人暫停頃刻,難舍難分時刻終于到來了。
結尾兩句寫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舊道踽踽而去,不禁崛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著一“何”字,強調后會難期,吐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套用唉聲嘆氣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而要到達這樣的境界,應不溫不火!盎稹眲t悲吟太過而感情淺露;“溫”則缺少含蓄而情致不深。此詩寫離情別緒意態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濁音,景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邃的情思。
此詩通篇暢達幽美,除了開頭一聯因局面描寫之需而適入選用富麗辭藻外,其余用語都不加藻飾,平庸做作。他所尋求的乃是整首詩的深沉和雅。清人說得好:“此種詩當于神骨氣脈之間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開,即不得其佳處。如但摹其音調,亦落空腔”。再有,此詩雖寫眼遠景,心中情,卻有所繼續跟鑒戒。有人指出,它“從小謝《離夜》一首脫化來”!峨x夜》即《離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寫一次夜宴。兩相比擬可知,陳詩在章法、用語等方面都顯明受了謝詩影響。但陳子昂并不簡略地模仿前人,而是有所翻新。謝詩較直露和簡練,陳詩則悠揚而細膩,在構造上更擅長回環波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部署上,先以?麗之筆鋪寫宴會之盛,次以婉曲之調轉達離別之愁,再以巨大的時空背景襯托出宴會之久與友情之長,最后以瞻望征途來停止全篇,檔次明顯。通篇情景合一,從精美的意象描述中天然地流露情感。勝于個別的離別之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4259.html
相關閱讀:送蓀友原文_翻譯和賞析_納蘭性德古詩
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師中
送區冊序原文_翻譯和賞析_韓愈文言文
送韋司馬別原文_翻譯和賞析_何遜古詩
送元?師詩原文_翻譯和賞析_柳宗元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