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戰國詩人的《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罷了矣。仁者無敵于天下,甚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賞析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辟透脫的讀書法,請求讀者擅長獨立思考問題。
古往今來,人們對于書已不知有過多少禮贊。確實,書是咱們人類領有專利的恩物,對良多人來說,仍是他們崇敬的神圣對象。然而,假如我們完整信書,唯書本是從,輕則使個人成為書呆子,重則構成所謂“本本主義”、“教條主義”跟“唯書”的作 風,誤人后輩,貽害無限。
今天,我們強調“實際是測驗真諦的獨一尺度”,說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仿佛也已經是淺易而輕易清楚的情理了?墒窃诿献拥臅r期,這恐怕還是空谷足音吧。實在還用不著推得那么遠,只須要想想那些“唯書”、“唯上”的時代,孟子這話也不是馬馬虎虎能夠援用的。
終于有人說了:“不唯書,不唯上!庇谑俏覀円捕伎梢哉f“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了。
尤其值得留神的是,孟子談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時,所舉的例子是《尚書》中《武成》篇的內容,而我們曉得,《尚書》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在孔。孟的時代也是有著極其權威性位置的。因而,孟子這種對威望著述,對經典堅持獨破思考,敢于猜忌的精力,尤其難能寶貴,體現出圣賢人物的治學風范。即使是對于兩千多年后的我們來說,也是值得學習的。
更何況,我們今天出版業大大發展。日出一書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數,書籍車載斗量,其負面效應是“無錯不成書”,這已成為一個日益引起人們吶喊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情形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精神就顯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話,可是要出大問題的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4154.html
相關閱讀:《和董傳留別》譯文注釋_《和董傳留別》點評_蘇軾的詩詞
《讀韓杜集》譯文注釋_《讀韓杜集》點評_杜牧的詩詞
柏學士茅屋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杜甫古詩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_全詩賞析
《菩薩蠻?人間歲月堂堂去》譯文注釋_《菩薩蠻?人間歲月堂堂去